學會人口中的「薯叔」,本名陳執中,畢業於英國肯特大學行銷管理所。2020年加入臺灣雙語團隊,現任臺灣雙母語學會秘書長。 和所有雙母語團隊成員在同一個辦公室共事的薯叔,因性質負責非營利事務,與多數為雙母語營利事業打拼的同事有著既熟悉又陌生的關係。透過身處辦公室一隅的視角和觀察,他以文字紀錄雙母語團隊的日常與勾勒團隊成長的故事;以學會立場,為雙母語運動留下蛛絲馬跡,讓往後有跡可循。
發表文章80篇
獻給所有選手的三語《金牌歌》
看到運動員在賽場的殿堂,用獎牌讓世界看見臺灣, 身為臺灣雙語教育的一份子,榮焉之餘, 我們亦希望透過創作,讓更多的朋友可以認識臺灣。
4-6月份公益SoR美語講座資訊
暑假即將到來,許多為孩子語言教育找尋方法的家長不免思考,即將邁入新的學期的孩子,語言教育該如何才能有效呢? 五月份臺灣雙母語學會與華嚴學會,在高雄苓雅區舉辦免費的公益活動,這系列的公益活動包含一場免費的公益講座以及七堂免費的美語課程。
SoR,學習英文的檢查站──蕭博士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講座
「你想要把英文變成和母語人士一樣,需要有個科學的方法,這個方法會告訴你,有哪些事情需要做,做了之後就會跟母語人士一樣厲害;而SoR要強調的,不是大人或是小孩才有效的概念,而是任何一個人無論年紀,學語言都需要經過的階段。」
學習英語PA之後,下一步是什麼?
112學年度上學期,臺灣雙母語研究學會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進行的英語培訓計畫於1月9日晚間圓滿落幕,課程結束前,臺雙會理事長 蕭文乾博士與同學們期勉:「英語能力要能提升,自律才是關鍵。」 北教大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原住民文教法律碩士在職專班的英語培訓計畫,宗旨是期望培養法律素養的原住民族文化教育專業人才,增進英語口語能力並加強學生以英語討論議題的能力。自去年11月開始與臺雙會,經歷了十堂課程的培訓。此次課程,除了蕭博士於課程前後講授理論之外,其餘課程皆由臺雙會志工師資投入培訓工作,陪伴在職專班學生,以每週一堂課程的頻率進行訓練。由於在職專班的學生皆為原住民公職人員、教育人員背景,白天上班、利用夜間或假日進修。所以十堂課程皆以線上形式進行,授課、團練亦然。
前進滬江,推廣SoR閱讀的科學
11月22日(三)臺灣雙母語學會理事長 蕭文乾博士一行,拜訪臺北市私立滬江高級中學 許恒進董事長、許秀玲校長以及濯亞國際學院實驗教育機構 李丕寧校長,雙方就提升滬江學子的英文進行交流。
原民碩士專班學PA 提升英語口說力
112學年度,繼佛光大學、康寧大學五專部之後,臺灣雙母語研究學會再與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合作,針對其「原住民文教法律碩士在職專班」的學生,進行英文口語能力的提升與訓練。 台北教育大學「原住民文教法律碩士在職專班」,成立宗旨是培養法律素養的原住民族文化教育專業人才。學生皆為原住民公職人員、教育人員背景,白天上班、利用夜間或假日進修。除了課程以外,系所計劃讓學生參加國外研討會,以英文發表論文/學術報告,因此安排了英語進修課程,以期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
捐款收據電子化 便捷環保效率佳
感謝一路以來捐款支持臺雙會的朋友們!為了響應政府無紙化政策,並讓捐款收據能即時的遞送給每位捐贈者,臺雙會完成了捐款收據電子化的線上系統。即日起,您只要登入臺雙會網站查詢捐款紀錄,就可以下載正式的捐款收據。
閱讀,是一門科學。
第四堂在佛光大學宗教研究所的雙語課,課程前蕭博士將教室“變陣”,讓同學坐在了一塊兒聽講,場面帶些溫馨。 「我們來聊聊,這門課的目的是什麼?」其實每堂課,蕭博士總不忘在一開始,帶同學聚焦宗研所的雙語課所學為何;只不過今日大家圍坐在一起,彼此面面相覷的場景加上了這個話題,讓人感覺格外語重心長。 「這堂課的目的,應該是期待每個人在學術的領域,都能提升英文的程度;讀懂文章、看懂艱深的單字。」聽蕭博士說完,大夥紛紛點頭。 「既然這是一門開在大學裡研究所的科目,身為研究生的你們,相信科學嗎?」聽到了蕭博士的第2個問題,12位同學再次表示贊同。
別將「英文不好」掛在嘴邊
112學年度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對於該系的「原住民文教法律碩士在職專班」,規劃了英語培訓計畫。此培訓計畫的宗旨,是培養法律素養的原住民族文化教育專業人才,增進英語口語能力並加強學生以英語討論議題的能力。 依計畫緣起,該系於112學期初與臺灣雙母語研究學會合作,企盼透過本會所推廣之「英語44音」增強同學的口說能力。以每週一次,一次1.5小時,共計10週的線上課程,增進和改善同學的英語發音與口說能力。並期望透過不間斷的練習,能在兩年之後同學能以流利的英文,於紐西蘭舉辦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論文。
線上44音測驗知多少? Part 2:44音中的大魔王是?!
線上「英語44音全民音檢」推出至今,全部答對率竟然不到50%???趕快跟著小編來看看最多人錯的題目有哪些、為什麼這些聲音讓大家如此苦惱,以及怎麼學習吧!
捐發票助教育,44音有我你
臺雙會愛心碼「2644」,是以我們推動「英語44音」工作作為意涵。26,是英文字母總數,而44,是英語音素的總數。過去國人的英文教育重視讀寫,所以只熟知26個英文字母;然而正確學習英語的步驟,應先從口語而來。 因此,44個英語音素,成了奠定英文基礎的第一步。 我們選擇2644作為「愛心碼」!讓您可以在日常消費、網路購物或是停車場繳費時,隨手透過「愛心碼捐贈」,一同推動英語44音推廣工作。 即刻起,您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捐贈給我們您的愛心發票!
外籍生的語言天花板
近年緬甸爆發軍事政變,讓原先已受新冠疫情影響的經濟局勢更加惡化,百業蕭條、基礎教育也深受其害。老師們、學生們為了反抗軍人干政,紛紛發起罷課、停工。動盪的局勢造成教育停擺、莘莘學子沒有學校可去。 許多正值高中年紀的孩子,因為缺乏受教育的機會,其中家境好的,紛紛前往歐美、新加坡等地;而經濟狀況不佳的,輾轉透過非營利組織的安排或補助,選擇臺灣作為延續教育的歸宿。 這兩年數以百計緬甸生來臺,大本營集中在新北中和地區,位於在地的南勢角靈糧堂,在每週日透過聚會、餐點和課程培育,給予250位緬生身心寄託。
線上44音測驗知多少?
自2023年10月5日份推出的線上「英語44音全民音檢」,截至昨晚(10/25),計有1814人次參與線上44音盤點挑戰。 誠摯感謝每日90人次的受測者,成為我們開發線上英語PA檢測的先鋒!
閉著眼睛做測驗
112學年度佛光大學宗教研究所開設的「宗教學導論雙語課程」,如何證明“課程前”與“課程後”能有量化的學習成效?必須需要客觀的測驗依據。為求嚴謹與確實,在10月16日的課程中,臺雙會特別邀請英語PA測驗中心的研究員 鄭心豪陪同施測。 本次英語PA能力檢測,透過語音播放英語聽力,總計52題共區分為六大部分,耗時約半個小時。受測前,每位研究生戰戰兢兢,十分緊張;看到學生如此緊張,鄭研究員提醒大家,這是一個關於「聲音」的考試,儘管放輕鬆就可以。
PA 有P,還要有A,才有用
「每個人都說應該做卻沒做的,往往就是基本功;就像每個人都知道該讀,然後沒讀的總是經典。而這英語的44音,就是學習英文最重要的基本功、葵花寶典。」想要英文好、能通順的讀念原文書,必須要熟讀、運用英語44音。
你的童年什麼時候結束?臺中場英語44音紀實
「我要捐一百萬!」在蕭博士的講演完中場休息時,一個小六的孩子跑到了攤位大聲的說著。他突如其來的話語,讓在場服務的志工感到無比振奮。 小六年級的他,聲音清脆、語調高昂;說這句話時,態度十分堅定。聽到這孩子的話語,原本在忙碌的大夥兒停下了手邊工作,不約而同的看了看這位孩子。
「我要捐一百萬!」
「我要捐一百萬!」活動中場休息時,一個小六的孩子跑到攤位大聲說道。一時溫暖了在場的服務志工們……
從宗教學概論談雙語教育 蕭博士佛光大學講座課程
臺雙會推廣英語44音進入大專院校的里程再邁進了一步。9月18日下午,臺雙會理事長 蕭博士前往佛光大學宗教研究所,進行112學年度的雙語教學課程。
英語44音進入康寧大學
112學年度臺灣雙母語學會持續於校園推廣英語PA學習課程。在過去一個學年,臺雙會於康寧大學(台北校區)五專部推廣的「英語PA課程」(Phonemic Awareness,音素覺察),課程著重英語 PA 發音練習,並以醫療情境會話、篇章架構為題材,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新一學年,臺雙會持續與康寧大學五專部持續合作,針對專三的學生進行英語PA能力培養、教學。
感謝有你,黑衣的身影
凡事有了經驗總是麻煩的,因為「經驗」會變成了「比較」。以這個月臺雙會舉辦的兩場公益的《英語44音工作坊》為例,首場在臺南的活動,由於沒有經驗,因此有了無限的想像的“天花板”可以搭建。首次和大家大聲疾呼勸募的臺南場英語44音工作坊,在全員的努力下,留下了美好的初聲試啼(詳見上一篇0827臺南場紀要)
一比三
8月20日週日,在臺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4F富貴文創講堂,臺雙會在近30名志工的投入與協助之下,順利的完成了第一場公益的「英語44音工作坊」。
我懂你的傷──臺北PA巡迴講座:英文天花板跟樓地板的對話
6月30日(五)晚間,於真理堂4樓中會堂舉行的「天花板跟樓地板的英文療傷見證」,由臺灣雙母語研究學會理事長 蕭文乾博士與「英文自學王」 鄭錫懋 Michael 展開精彩對話。
閉著眼睛寫
過去不曉得自己的英文天花板為何就那麼一點高,始終無法突破多少;後來想想,肯定是因為自己起步不夠早,於是對於子女的語言教育,是一股腦,讓他們學得早又盡量好。
你聽過雙語正音師嗎?(百人百場側寫:黃曉芹老師)
高雄前金的一處包子店「包子叔叔」,牆上掛著大幅的《臺灣雙語注音符號》;每週二晚間店裡飄散的,不是剛出爐的包子香,而是大夥相聚一起,勤練英語發音不私藏。
可曾想過?這些孩子,是往後照顧我們的人
6月7日上午,結束了在康寧大學(台北校區)五專部護理科的「英語 PA 課程」成果之後,我和當初引薦「英語 PA 課程」進入校園的 林君樺副教授與 李忠信副主任到了護理科辦公室閒話家常。 「可曾想過,這些班上的孩子,都將是往後我們在醫院病床時照顧我們的人?」君樺老師一句話,引起我的注意。
社會就像啞鈴
你可曾上過健身房,透過啞鈴等器材一次又一次重力訓練、讓自己揮汗如雨、疲憊不堪,推向極限和不情願?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臂膀變得厚實,氣力變得充足,這時會發現,讓自己進步的關鍵是持續不墜輟地藉由那些沈甸甸的器材,反覆練習和磨練。
雙母語鐵粉:學習,未必從認同開始(百人百場側寫:黃仁妙老師)
雙母語師資班裡的老師來自各行各業、臥虎藏龍,但無論是來自哪個領域,都有許多從旁協助雙母語的推廣與發展,像母親一樣的角色。五月適逢母親節,於是我們邀請到四位來賓,以女性/母親的立場,來和我們分享他們的雙母語經驗。
從特教立場看雙母語學習(百人百場側寫:吳宥增老師)
我想,能讓每個老師倍感溫馨的,是當年指導過的學生在畢業之後也成為一位作育英才的教師,並且回到老師的面前,一同回憶著當年的點點滴滴。今日的百人百場直播現場,就上演著這樣一幕動人的時刻;雙母語教師(大蒨老師)和她的學生(宥增老師)相聚在一起,聽著宥增老師分享著當年和大蒨老師學習雙母語的經驗,以及後來成為一位特教老師的歷程,兩人的師生情誼讓人稱羨。
學英文,我們都像特教生(百人百場側寫:葉晧博老師)
「特殊教育」(以下簡稱「特教」)是什麼?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有著以偏概全的理解。特教大抵分為兩類:身心障礙類與資賦優異類,提供符合孩子個別需求的教育或相關服務。其實特教並非是這個時代的產物,而是過去教育資源與研究尚未豐厚,以至於無法提供確切的幫助給有需要的孩子。
SoR 第一階段:英語 PA
接續前篇〈英文閱讀金字塔〉,本篇將進一步說明養成 PA 音素覺察力需要具備哪些要件,以及美國如何指導孩子練習 PA。
不在意別人的目光(百人百場側寫:黃雅玲老師)
這個月百人百場以「自學」為主題,每週受邀的講者皆為我們分享許多不同的故事:從如何帶著孩子走上自學之路,再到選擇不同的自學方式等,皆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一探「自學」的究竟。 本月最後一場和我們分享自學故事的,是甫從蕭博士雙母語師資班(開星一班)畢業的 黃雅玲老師,她以不同的面向,和我們分享她是如何帶孩子走上自學的心路歷程。 「仔細想想,我的成長背景是往後帶領孩子自學的養分。」在Line那頭和我綵排對資料時,當下看到雅玲老師在講稿中如此自述的我尚未能感受,直到聽到她在節目開始後的分享,才讓人明白其中含意。
陪伴,是自學最好的禮物(百人百場側寫:甘憲平老師)
可曾想過,陪伴孩子自學的過程,除了可以伴隨孩子成長,也可能因此治癒自己童年的遺憾。 今日的來賓 甘憲平老師,讓人對於「自學」的抉擇有了新的學習和感受。看著憲平老師侃侃而談陪伴三個孩子自學的過程,語氣平穩而堅毅,而一旁陪她參與錄影的13歲小兒子乃崴,眼睛總是睜得大大的,仔細聆聽著媽媽的分享,過程不時微笑著點頭應和。看著倆人互動密切,言談中不時以「學伴」稱呼著乃崴,讓人明白母子倆的情感十分緊密。
雙母語的好,自學生最知道(百人百場側寫:王晨驊老師)
想想我們20歲的時候,都在做什麼呢? 在大學裡埋首苦讀、忙著談戀愛、玩社團,又或者到處打工吸取社會經驗,抑或是已經投入職場為著人生目標而努力? 今日百人百場的來賓 王晨驊老師,從小學一年級就以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自學)的方式,加入志道書院學習。十二年的時間全然自學的他,目前已是大學二年級學生;正值20歲的他回到志道書院擔任教職,帶領書院的小孩透過雙母語學習英文。
男一之路
「男一」,用來稱呼電影、電視劇中,戲份最重的男性演員。以往的說法是「男主角」,但隨著現今影視劇的題材與篇幅,一齣劇可能有多達二三個主要角色,於是用男一、男二等區分。 無論是男幾,無論觀眾偏好為何,男一總是戲份最吃重.目光的焦點。 公司裡,從事著教育/教學相關事業,上頭發光發熱拋頭露面進行教學的那個人(老闆)從不以「男一」自居;而是積極地培養後起之秀,為公司找尋更多的男一。
透過自學,培育國手女兒(百人百場側寫:張慧文老師)
透過自學,培育國手女兒(百人百場側寫:張慧文老師) 「英語課就是體育課。」臺雙會理事長 蕭文乾博士在雙母語的講座中不時提到:「練發音,就是運動,就是練口腔肌肉。」所以,練習英語發音要有運動邏輯:準備、暖身、循序漸進等,與運動是相同的道理。 而今日百人百場講座的來賓──家有兩個女兒的 張慧文老師,是「英語課就是體育課」最鮮明的例子:長女彥儀在幼年時期被發掘出獨特的運動天份,隨後在慧文老師細心地陪伴與抉擇下,走上了自學的路,如今16歲的她,是臺灣花式滑冰的國手;而同樣從小自學的妹妹靜薇則選擇加入了國中的韻律體操隊。
創作的泉源
很突然地,今天開始多了一個任務。 畫面裡躺在懶骨頭沙發上的辣個男人,突然要我每天上班花半天的時間,待在這個有著無敵風景、懶骨頭、沙發和飲料的房間(指引小舖)。 做什麼呢?囑咐我和同事們進行一對一的訪談,至於談什麼呢?談天說地不拘形式、天南地北沒有限制。用意就像人資般,了解同仁身心靈的狀態,記錄他們反饋軟體與硬體上的需求。
當自學魂遇上雙母語(百人百場側寫:鄭因絢老師)
根據教育部教育現況調查,111學年度申請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自學)學生已超過萬人(10,609人),選擇接受「自學」的學生人數逐年成長,與103學年度自學人數2,832人相比,成長將近四倍,儼然成為趨勢。
從英文讀經走進雙母語世界(百人百場側寫:黃臻霖老師)
求學之路一向打混摸魚逃學翹家、一路惹事生非不學無術的臻霖老師,好不容易熬到專科畢業,當時剛陷入熱戀又對未來漫無目標的她,在家人「軟硬兼施」之下心不甘情不願的決定到加拿大唸書,自此展開了人生的新頁。然而,求學時期渾渾噩噩的大姐頭,是如何熬過一個人在異鄉的生活,在學成歸國後又是什麼樣的緣分,讓她接觸到雙母語的呢?
峰迴路轉的英文教學之路(百人百場側寫:周玉婷老師)
玉婷老師除了在雙母語的學習中再次感受到昔日對於英文的憧憬之外,更回頭檢視了自己的中文,並從中連結、延伸與練習。她更寫下了「學習雙母語六境」,以簡潔又押韻的語句和我們分享她的喜悅: 「學習雙母語六境」 初次學習,新鮮又好奇(進) 再次學習,主意漸拿定(靜) 幾次練習,心情變美麗(淨) 繼續練習,點頭表同意(敬) 持續複習,意外得驚喜(勁) 終身研習,穩定變能力(境)
何時開始都不遲(百人百場側寫:陳愛芸老師)
有別於其他百人百場講座的老師,本週的來賓 陳愛芸老師在2018年參加「蕭博士雙母語師資班」的時候,還處於「不求甚解」、「懵懵懂懂」的狀態;甚至當時到了快要結業之前,才臨時抱佛腳地補足8800音認證的進度。總算熬過了「蕭博士雙母語師資班」課程的她,原以為這次課程的經歷如同過往的培訓課程般,即將船過水無痕。萬萬沒想到,畢業三年後的她,竟來到百人百場節目,分享著她這三年來推廣雙母語教學法的親身經歷。
從體制老師到雙母語師資(百人百場側寫:黃姿樺老師)
從之前34位百人百場的來賓分享中可以了解,每位雙母語的師資皆來自不同的背景與經歷。今日邀請到的 黃姿樺老師,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在汐止金龍國小擔任英文代理教師;原以在學校從事教職為志的她,卻因為學生家長的盛情接觸了雙母語,進而改變了她的職涯。
團練站,語言學習的靠山(百人百場側寫:黃醒文老師)
「從來沒想到會跟這麼多不同領域的人才成為共學的夥伴。」除了英文、聲音的學習外,有機會能和各行各業的同儕(警官、老師、教育博士、為了孫子來學習的祖母等)一起學習,從與他們的對話間見識到不同範疇,這是加入師資班前意想不到的事。醒文老師透過擔任班長服務同學的機會和全班一起成長、歷練,讓她的收穫超出原本所求所想,多元而精彩。
用對方法,享受學習(百人百場側寫:黃雅玲老師)
人生路上兜兜轉轉,我們從學校畢業進入社會,再到成家為人父母,每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人生課題;有些人汲汲營營應付著每道難題,另有些人則是有幸在過程中找尋到對的方法,提升自己、照護家人,並著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前行,享受著每個階段的人生風景。 從這一次「百人百場 雙母語換人講」講師 黃雅玲老師(以下稱凱薩琳老師)的分享中,我們看到雙母語帶給她的改變,除了親子教養,還有家庭、人際與價值觀的圓滿。
從信仰看雙母語(百人百場側寫:吳怡芬老師)
在加入雙母語團隊之後我才發現,這個團隊裡充滿許多不同的信仰者: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一貫道,以及穆斯林等。或許誠如蕭博士所言,語言的深一層次是文化、是思想,再來就是信仰。因此在團隊,成員組成來自多元的信仰背景,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為何提到信仰?因為今日的百人百場來賓:吳怡芬老師(漢娜老師)即是以信仰的立場,始終客觀的檢視、學習雙母語,並透過實踐影響了孩子、父親,乃至於她信仰圈的群眾。
轉職念頭踏上教學之路──用雙母語改變家庭與事業(百人百場側寫:吳佩珊老師)
2017年,萌生轉職念頭的吳佩珊老師(以下簡稱佩佩老師)恰巧收到一張 蕭博士雙母語師資一班的招生DM,興起了投身雙母語教學的想法,無奈當時條件尚未齊備只能錯過。隔年一得知師資二班開始招生,便迫不及待報名加入,每週從台南住處通勤至桃園參與課程。
用雙母語教外國人學中文──不斷進化的雙母語師資(百人百場側寫:王立德老師)
每週的「百人百場雙母語換人講」節目,總讓我有許多學習與看見,這次從 王立德老師身上看到的,是一位雙母語師資如何日益精進。過去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立德老師這樣形容自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在節目開始前,他列出洋洋灑灑十種職業,橫跨了不同領域,從業務、行銷、企劃工作,到產品經理、特助、經濟學老師、教中文/英文,還有舉辦營隊等,讓我猜哪一種他沒有從事過。或許就是因為這樣豐富的背景,造就了他獨特的雙母語教學經歷。
成為彼此最好的堅持
時間過得很快,這個月是我到職二週年。 兩年裡經歷公司轉大人,過程像似騎車登武嶺般; 路程蜿蜒曲折變幻倏忽,看到了許多美麗的風景。 也有許多關卡氣喘吁吁,除了考驗彼此體力耐性; 更需要的是調適的能力。許多人因而來來又去去。 然而武嶺路程還要繼續,也曾懷疑要怎麼撐下去; 領頭的那個人告訴我說,能走多遠需要有我和你。
雙母語如何進入體制教育?(百人百場側寫:彭雅玲主任)
彭雅玲教授(以下簡稱彭主任),曾任教育部國教署課程與教學國語文領域輔導教師、國家教育研究院國語教科書審查委員、南投縣教育處長,現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授,兼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主任、行政院農委會動物保護諮議小組諮詢委員。 彭主任專長為文學批評及語文教育,認為教育的重點在語文,語文能培養學生品格、端正言行。她於2018年接觸雙母語,並於2020年加入蕭博士雙母語師資五班。師資班結業之後,在她奔走下,雙母語課程先進入南投縣名間鄉中山國小推動,接著南投縣中寮鄉永和國小與埔里鎮中峰國小,也由師資陣容促成雙母語課程在校園進行;並於今年初邀請蕭博士前往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擔任「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兼任講師」,傳授雙母語教學法給即將投入偏鄉教育的師資生。
從家庭主婦,到教學之路(百人百場側寫:張雅勛老師)
雙母語的方法就是這麼純粹,透過聲音的練習,簡單的事情持之以恆的實踐;久而久之會發現,從自己、孩子到家庭都能改變。一旦踏上雙母語的學習之路,我們所有人要做的,就是安心和等待而已。從女兒大方和同學說「我的媽媽是英文老師」,再到公公婆婆準時收看直播的支持,我們不難發現雅勛老師在這條從家庭主婦到雙母語的教學之路,從內而外的淬煉和改變。
從體制到自學──找回千金難買的安心感(百人百場側寫:何靜妍老師)
八月底,和團隊內自學背景成長的 馨檸老師深聊之後,讓對於自學十分好奇的我有了大致的輪廓(當時的歷程,都記錄在〈自學的孩子〉一文)。然而,馨檸老師是從「自學者」、「學生」的視角出發,那麼,在自學家庭裡頭扮演決定者的父母,心中的想法和立場又是如何呢?所幸這些疑惑在我心中沒有盤旋太久,何靜妍老師在11月16日的百人百場講座,分享她帶領孩子從體制學校到自學教育的心路歷程,讓人看到「自學」更完整的樣貌。
從國中棄英到教學明星(百人百場側寫:錢維貞老師)
孩子到了學校,中文受到了同儕的影響時我們自己可以教,但如果是英文呢?國中時期,因為不擅背單字、不喜歡文法和考試,錢錢老師早已成為了放棄英文的孩子(棄英)。原以為自此與英文再也不會有交集的她,在為人父母之後,經由一位有三十多年補教經驗的 Emma 老師介紹,接觸了雙母語。
談雙語,不能瘋狂又理盲──蕭文乾理事長與清大竹師學子暢談雙語教育
11月4日(五),臺灣雙母語研究會理事長 蕭文乾博士前往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展開為期三週、一週一次的課程,課堂中28位大三、大四生以及17位碩士生,分別來自英語教育系、特教系、幼教系、數理科系、中文科系與跨院國際碩士等等。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齊聚一堂,關注的議題都聚焦在畢業之後要面臨的挑戰:雙語教育。
沒有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專訪2022總統教育獎得主 田奕聖
「國三的時候,我就把空手道視為一生的志向,希望以後要做一位選手、教練或是老師。」2022年「總統教育獎」高中組得主 田奕聖提到他的人生志向,內心十分篤定,沒有半秒遲疑。
這樣教英文是正確的嗎?──一位英文教育工作者的反思(百人百場側寫:呂明穎老師)
「臺灣的英文教學方式對於學生真的有效益嗎?」在臺灣從事英文教育工作十多年的 呂明穎老師,歷經了三家英語補習班,再到北市三間公立學校、一間私立學校擔任英語教師,以及成人英語的教學經驗等,心中對於「我這樣教英文是對的嗎?我如何教得更好?」存在多年未解的疑惑,直到她接觸到了雙母語學習系統,一切就此改變。
沒有傘的孩子,才會努力奔跑
「這個月若是公司沒有什麼進帳的話,到了月底我們將發不出薪水。」11月的第一天,公司晨會上蕭博士對雙母語團隊的工作人員如此說道。雖然非營利機構的「臺雙會」與雙母語團隊的營利單位「臺雙殿」是兩個不同的單位,但孟不離焦,焦不離孟,同樣是推動雙母語教育的我們,同島一命。
從不解到感謝(百人百場側寫:陳亭諭老師)
「學雙母語,該把相對放下,朝著絕對前進。」座談中,園長提到蕭博士在師資班反覆提到的話語,大意是說:在雙母語的世界學習,該著眼的是正確的方法與基本功,而非比較著誰教的好誰教的不好。因為在相對、比較的思考裡,容易迷信著大師、跟風,而忽略了自己踏實鍛鍊的基本功。
Music All Night 雙母語歌曲校園澎湃
「雙母語是什麼?」幸蓉老師首先邀請臺雙會 陳執中秘書長為活動致詞。陳秘書長提到,「雙母語」就是用學習母語的方式來學習外語。無論哪個語系的人種,打從自娘胎呱呱墜地起,語言的學習都是先「聽說」再到「讀寫」:孩子從小在家養成了「聽和說」的能力,之後進入學校開始學習「讀和寫」;人類學習母語的順序舉世皆然,然而當我們要學習外語時,卻不是遵照這樣的順序,反而急著學習讀寫而忽略了聽和說的重要。
雙母語開啟全方位學習之路(百人百場側寫:陳正智老師)
聽完在雙母語界素有「校長」稱號的 陳正智老師昨日的百人百場分享講座,讓人對「雙母語學習」有更多的看見。在高雄一所中學教務處任職的正智老師,接觸到雙母語教學系統之後,化身為一位教育魔法師;廣蒐各式各樣的教育資源,並且秉持雙母語的轉換精神,變出一份又一份包羅萬象、取之不竭的學習單,幫助孩子在無垠的知識海裡遨遊。除此之外,更嘉惠許多關注於雙母語學習系統的師長與家長,因此在雙母語的社群裡,正智老師的教案與學習單,是許多鐵粉的殷切期待。
為孩子重劃一條學英語的起跑線(百人百場側寫:關雯文老師)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電影2003年《無間道II》中經典的對話,道出「人在江湖不由己,因果報應終有時」的無奈與處境。在臺灣這樣的學習環境,就算和子女經歷了美好的雙母語學習旅程,總有來到孩子需要走進體制學習的時刻。這個時候,雙母語先語後文的學習方式,與學校重視讀寫的考試思維,如何相輔相成呢?雙母語的學習,考試會考嗎?諸如此類的考驗,不斷的上演。
Covid-19雙母語辦公室確診紀實
自4月份covid-19疫情在臺灣爆發以來,雙母語團隊對於辦公室的防疫雖沒有滴水不漏,但也算是控制得宜;總計從5月份開始陸續有同仁確診,每月大致控制在1-3位同仁的數字之間。幾個月來和緩的確診人數消長,成了這個時代下與病毒共存的必然;透過職務代理、線上支援,辦公室的運作不因同仁確診造成空轉。
想像我們都是NBA球員
根據國外數據公司Statista的資料,美國職業籃球運動聯盟NBA在2021-22賽季每位球員的平均薪資達到了734萬美元(約合台幣2億2千萬元),是世界職業體育聯盟中最高的薪資水平。
藝術家、設計師與工人
提到「藝術家」,你會想到什麼畫面? 滿頭長髮、不修邊幅、特立獨行與大眾格格不入的容貌,似乎是一般人對「藝術家」的刻板印象。「藝術」,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的特質,有著追求這種思維的人,往往著眼於內在深層的探索並醉心於如何呈現;因此對於外在、外表該是什麼樣子,也就不那麼在乎了。於是逐漸的,世人對於藝術家的印象,不是不修邊幅的外貌,就是特立獨行的風格。
以博物館為志,臺史博 呂理政前館長造訪雙母語團隊
雙母語團隊於上個月初由 蕭博士一行參訪位於臺南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期間對於臺史博從規劃、興建、運營到展覽等工作多有交流。然而博物館之大,其中的專業與學問豈是一日走訪可以足夠;於是在離去前,經由臺史博 張隆志館長的推薦與陳怡菁助理研究員的安排下,促成了邀約 呂理政前館長來訪雙母語團隊。
英語44音全民音檢基本測驗
美國國會在2000年公佈的《Put Reading First》報告,強調「PA」與學童閱讀能力發展有正相關,是正確學習語言的第一步驟。那麼,PA 音素覺察力的基礎是什麼呢?是英語44音!
喬遷週年,相信過程
「晨會是老闆思考的成果,昏會是同仁執行的結果。」 10月的第一個上班日,也就是雙母語團隊搬到現在辦公室滿一週年,蕭博士在晨會上作了以下的宣示:一年了,過去的經驗讓我們走到現在,是時候需要重新歸零、再次出發。
你是果,還是樹?
多年前聽過一個論述,其中的概念是談組織裡每個人對於「大我」和「小我」的省思,並且提出了一個「生命果和生命樹」的理論。 在組織裡,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定位成一顆美好的「果實」,逕自期待自己吸收養份、努力開花結果,專注於自己豐收的果實──這樣的思維,稱之為是「生命果」。若我們在組織裡的思維,是把自己定位在一棵樹,知道自己的使命在於吸納養分,再努力地傳遞、供給能量予枝和葉,使其開花、結果──這樣的思維,稱之為是「生命樹」。
學好英文,不用出國(百人百場側寫:陳芷翎老師)
「不用出國。」昨晚百人百場節講座的來賓 陳芷翎(Mandy)老師,在她的簡報中最後一句話語是這樣寫的。結論是:學雙母語最大的確幸,就是可以讓孩子不用出國就能學好英文。 這對於今年11月即將帶著孩子,舉家遠赴澳洲生活的Mandy老師來說,這樣的結論帶些衝突卻又是她親身經歷的觀察,著實讓人發現雙母語在不同的家庭還有孩子身上,有著很多的可能。
六。六原則
「As a person,每個人有自己的人生;as a group,團體有屬於團體的人生。」一開始,蕭博士提出了這樣的想法,引導著團隊的思考。人,很難跳脫慣性去經歷不同的人生,好比說,一個從來不運動的人,突然過著每天運動的人生;又譬如說,一個沒有欣賞古典音樂會習慣的人,突然有了每天聽古典樂的人生。我們並非是演員,很難有嘗試、體驗、轉化成不同的人生的機會,然而as a group,就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們有機會可以經驗不同的人生體驗。
背單字的秘訣:單字九宮格
「背單字」是每個英文學習者共通的經歷:每日書單背誦10個單字,更是臺灣學生每日定課的基本要求;似乎代表著,單字量的多寡,和英文程度的好壞密不可分。 從前學校的英文老師叮嚀,學英文就像蓋房子,單字就如同它的地基;當基底愈厚愈充實,上頭堆疊起來的工程才能更加穩固和豐富。想當然爾,英文考卷上總有這麼一大題,和單字息息相關。因此,「背單字」,可說是每一個臺灣孩子學英文的共通課題。
其實,我不是來學英文(百人百場側寫:謝旻汎老師)
謝旻汎老師,臺大生機系畢業。大學時接觸了志工服務,開啟了他以教育為使命的志向,他曾為了考取教師證,重返校園,在兩年內修習99學分,成為了合格的教師。取得教師職格後,他主動前往偏鄉,於南投信義國中擔任自然老師。鍾情於教育、醉心於山林的米飯老師,有著五位孩子,為了教育孩子、引導孩子,他持續進修,目前正在攻讀博士,為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博士生,主修物理教育。
晨昏定省
「團隊搬到這裡才即將滿一年,對於一歲的團隊來說,成員裡每個人有著許許多多的技能和可能性,我還不想太快將每個人“定型”。一個蘿蔔一個坑將每個人的工作定死了,是成熟的組織該做的事情;但雙母語團隊還沒有到那裡,所以我不打算這樣將每個人定型。」關於團隊運作“水管堵塞”一詞,蕭博士進一步表示。
斯土斯民,臺雙會拜訪臺史博
9月8日臺灣雙母語研究學會 蕭文乾理事長一行,拜訪了臺南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依據政府2030臺灣雙語政策的目標,臺史博以國際化作為發展訴求,臺史博助理研究員 陳怡菁於去年接觸了雙母語教育,隨後將理事長 蕭博士的教育理念推薦給館長 張隆志博士與 副館長 莊佩樺等,提供館方多元的語言教育方式,朝向政府國際化的目標邁進。
上班想睡覺時,該怎麼辦?
「當我們乘坐馬車的時候,發現馬車不動了,我們該怎麼辦?」 今日的晨會上,蕭博士問了在場20位的同仁。見同仁面面相覷,蕭博士緊接著問:你們是要打車還是打馬才能讓馬車繼續前進? 聽到答案之後,大夥會心一笑想著:這不是顯而易見的答案嗎?隨後蕭博士接著說:你們都覺得好笑,但是打從去年搬到了現在的辦公室之後,經過了一年的運作和觀察,我發現很多時候當馬車停了下來(工作遇到瓶頸),大家都會選擇打車而不是打馬。
雙母語走進校園
111學年度臺灣雙母語研究學會持續與各級學校推廣雙母語教學理念,這一學期獲得康寧大學(台北校區)五專部、臺北市雨聲國小的支持,走進校園進行雙母語教學課程。
苦練英語的基本功,旭光空手道隊通過英語基本發音認證
兩年的時間裡頭,雙母語團隊的師資志工陪伴了旭光的孩子鍛鍊英語的基本功:吐捲舌、發音基礎與聽力練習。看似枯燥又單調的基礎英語鍛鍊,在今年9月4日的基礎英語發音認證(8800音)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自學的孩子
站在我身邊的孩子,是共事將近一年的同事。叫她「孩子」,是因為她的年齡足足只有我的二分之一;若是當年我血氣方剛、少不更事,或許真的會有個像她這般年紀的孩子。還記得去年這孩子剛到公司報到時,提到自己剛滿21歲,我隨口問:「是大學剛畢業?」 她笑笑地回答:「我……沒有念大學」。
團隊力量,讓自己更美好
當家庭團聚時,彼此會問的第一句話是?最近過得怎麼樣、今天過得好不好?還是今天效率怎麼樣?業績有多少呢?當我們知道了彼此的重要之後,第二個重要的是我們要讓這個“非原生家庭”更加親密,因此我們需要明白「關係勝於效率」。
SoR 閱讀的科學
依據2001年美國《Put Reading First》報告的理論闡述,PA (Phonemic Awareness 音素覺察力,是學習語言的第一步驟,最基礎也最為重要。 學習語言的步驟有哪些?PA 又是什麼?臺雙會將透過本篇來說分明。
孩子,盼您愉快、盼您芬芳
臺灣的大人,正帶著孩子朝雙語國家的應許之地狂奔。 但我們知道,孩子在這條路上走得並不輕鬆;因為,我們都走過。 我們都深切體認過:學外語,必受母語干擾。
學會臉譜,為社會服務
在學會成立之前,團隊即以「實似文化」、「臺灣雙語無法黨」等身份,推動著臺灣雙母語的教育工作。如今「臺灣雙母語研究學會」經過內政部正式立案;對於團隊而言,多了一個身份如同添加了一件新衣裳,得以出席不同的場合,為臺灣的雙語教育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