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訊息 ─

以博物館為志,臺史博 呂理政前館長造訪雙母語團隊

2022-10-06   6624

雙母語團隊於上個月初由 蕭博士一行參訪位於臺南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期間對於臺史博從規劃、興建、運營到展覽等工作多有交流。然而博物館之大,其中的專業與學問豈是一日走訪可以足夠;於是在離去前,經由臺史博 張隆志館長的推薦與陳怡菁助理研究員的安排下,促成了邀約 呂理政前館長來訪雙母語團隊。

呂理政,臺灣博物館學者、人類學家。專長為建立團隊、規劃願景、籌建博物館專家,曾擘劃籌建兩座國家級博物館及一座縣市級博物館: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任、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秘書兼蘭陽博物館籌備主任、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員。

博物館資歷豐厚,以博物館人為志的 呂館長,於10月4日午後拜訪雙母語團隊,並慨然分享畢生經歷,期勉團隊以「使命和願景」為志,推動教育工作。

目標和團隊,博物館成敗的關鍵

近年來,隨著直轄市以及文化部的升格,各縣市前仆後繼地為當地「博物館」催生。曾經成功孵育、籌建兩座國家級博物館的 呂館長,時常被問到如何成功組建一所成功的博物館,因此他時常思考這樣的問題。試想,當個縣市都在興建著各自的博物館,每一個都有著要做世界級、國際級的胸心壯志,那麼,博物館的勝敗關鍵是什麼呢?

「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裡記載為人處世的準則,後來在我的印象簡化成『定靜安慮得』。而你們知道定靜安慮得裡頭,什麼最重要嗎?」呂館長隨後問了所有人這樣一個問題。

見大夥沈思了一會兒之後,「重點是在知止呀」!呂館長補充道。「止」就是目標,事要能成,團隊是關鍵,然而團隊如果沒有目標,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所以,能聚合一群人的,是目標、是願景,一群人有了「止」,隨後的定靜安慮得才能彰顯意義。

過去博物館的思維,環繞在「硬體」的思考;一切等博物館蓋好了之後,才會組成團隊。然而現在的思維不同了,早在需要興建博物館開始,就要先組成「團隊」,由團隊來思考、擬定計畫,為博物館往後的運營和策略把脈。


呂館長造訪雙母語團隊

以鳥事為鑑,累積是關鍵

緊接著,呂館長接著以一件「鳥事」為例,和雙母語團隊分享他的博物館經驗......

喜歡鳥羽攝影的他曾在臺史博附近的公園,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拍攝台江附近的鳥羽生態。一整年的時間裡花了約略200個小時拍攝,產出了100個小時的毛片,最終剪輯成了5分鐘的短片;而在這5分鐘的短片裡頭,總共收入了40種鳥。

「我們假設,這5分鐘的短片成為了博物館的一個展覽,而許多人,為了這個展而來博物館。你們覺得,來看展的人會看到多少鳥呢?」呂館長問。他說據估計,在臺史博附近的鳥羽大約有70-80種鳥類,但花一年的時間,不可能運氣這麼好拍攝下所有的物種,所以僅收錄了40種鳥羽。

「哎唷,這個展我看不懂啦,我沒有看到我喜歡的鳥呀?」如果有一個來看展的人給了這樣的評價,你會怎麼反應?「你稍等一下,我們還有100個小時的毛片,你可以從裡頭看看是否能滿意?」 一年的時間,200個小時的做工,100個小時的毛片與最終5分鐘的產出,就這麼得到參觀的民眾負評;呂館長以自身拍攝鳥羽為例,道出每座博物館大大小小展覽所遇到的情境,引領著團隊的思考。

每一個到博物館參觀的人,都如同僅看到5分鐘的影片一般,對於多數的展品,都是走馬看花一樣。然而換個角度想,如果沒有過去一整年200小時的累計、100小時的毛片,別人也不可能得到5分鐘的看見。換句話說,一座博物館所需投注的資源遠比一般人所能見聞的,要多上許多。

切莫孤芳自賞

「從我的經驗來看,大部分的博物館興建緣起,都不是因為當地居民的需要。」呂館長這麼一句話,一時間讓在場的人感到驚訝。「每座博物館的興建,是政府的規劃和政策使然,因此執行博物館運營的團隊,如何讓這座博物館成為當地居民的需要,是需要努力的方向。」館長進一步表示。

把博物館,變成當地小學的大操場;透過植樹,博物館裡有著里民的名字。呂館長隨後和我們分享當時他在臺史博推動的兩個案子,透過事件與活動,以孩子、居民為本促成兩代人、三代人可以走進博物館的機會,並且透過互動產生連結,讓博物館成為當地民眾的一部分,而非束之高閣的公共設施。這些都是企圖打破人們對於博物館的刻板印象,讓博物館不再是政策的建築,而有著在地的溫度。


理事長 蕭博士聆聽呂館長的分享

博物館的社會責任

「你們是否有留意,現在博物館裡資訊看板的高度幾乎都是110公分左右。」呂館長說道。110公分的距離,是孩子的高度、輪椅坐姿的視角。現代博物館從展場的陳設到擺飾,都會考量到不同參觀者的需求;然而這在過去,是比較欠缺的思維。

隨後呂館長舉了臺史博裡頭「時光車站」裡的無障礙空間為例,提到當年為考量友善平權的參觀權益,數次變更車廂門為符合公眾利益的往事。從現在的眼光來看,我們做得未必是最好;但在當年,我們是最先將「友善平權」的概念放在博物館裡頭。「友善平權」的思維,是當年重視公共服務使然,即便是一個當時看來抱怨的email或是申訴,都會成為我們改進的契機;爾後逐漸地從博物館界到文化界,文化界再到各領域,最終成為我們帶給社會的價值。

「看見臺灣、看見歷史、看見自己、看見未來。」呂館長常思考,博物館需要有這個願景,讓來到這裡的人了解臺灣的過去、看見歷史的軌跡;最重要的事,歷史和自己的關係,以及從這裡離開之後,與未來的關聯和使命。透過呂館長分享著「友善平權」,讓人了解到博物館不是一個靜態的陳設建築,而是一座富藏願景和使命的機構。

海闊天空開始,腳踏實地做事

「每座博物館的館址,原先都是一片荒蕪。」呂館長分享到無論蘭陽博物館還是臺史博,所選定興建的場地原先都是一片海闊天空的空地。「海闊天空才好,代表可以讓我們沒有框架的思考任何的可能性;並且,讓我們可以腳踏實地的做事」呂館長緊接著表示。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對於籌備博物館而言,何嘗不是如此。館長以個人經驗談到,在籌備興建蘭陽博物館前,他已有義務參與博物館發想的經驗。他曾以整個宜蘭就是座博物館的格局做為思考、擬定計畫;隨後適逢政府支持蘭陽博物館的政策,先前的規劃成了最好的養份。

因為提前準備、沒有框架的限制,因此有著宏觀的格局和思考。「在我就任臺史博的任內,臺史博的研究人員比例是全臺灣博物館最高的。」呂館長欣慰地表示。「因為臺史博的企劃是我們自己寫的。」早在硬體尚未動工前,呂館長善於海闊天空的思考方式,想像著未來這一處博物館該是什麼樣子、創造成什麼樣子,造就了臺史博現在的樣子。

博物館的目標該是「樂在歷史、學習歷史、思辨歷史、創造歷史。」博物館作為歷史的載體,承續著歷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眼前 呂館長滿腹博物館經,古道熱腸地和我們分享著活歷史。


蕭博士介紹臺灣雙語注音符號

自得其樂、止於至善

聽了 呂館長無私分享了博物館的經驗之後,蕭博士透過一杯又一杯親泡的老茶,向 館長表示衷心的感謝之餘,也藉此分享了自己學習後的反饋。

「我自己從事語文教育工作,常覺得語文的學習有幾個層次。首先是自得其樂,而後是止於至善。」蕭博士表示。自得其樂的概念,如同 館長先前分享,之於自身的專業/館藏/能力等等,必須要累積、厚實。換個角度講,就是要能夠餵飽自己並且自得其樂;能具有滿足自身的照顧和樂趣,再進一步的是要朝向良善、美好的目標。

因為升學的壓力,讓臺灣孩子學語言的道路是辛苦的,所以能讓孩子「自得其樂」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學語言不會是愉快的,但能用出來的過程,是會讓孩子感受到快樂。能讀懂一篇文章、感受到英文歌曲的樂趣,這樣的概念,是所謂的「自得其樂」;然而學英文的「止」就是這樣嗎?顯然我們需要「至善」的目標。

「能用正確的語言學習經驗,分享給更多人、乃至其他國家的孩子,是我認為至善的目標。」蕭博士進一步表示。每個國家的人說起英文都會有著不同的口音,那是因為每個國家的語言裡,或多或少欠缺英語的音素。好比說,中文中欠缺英語音素中的咬舌音;因此,當我們在唸th的音素時,往往都不會把舌頭放在門牙間正確的位置。

用母語的方式學習外語(英文),用已知學習未知,是蕭博士企圖解決孩子學習英文時的痛苦;當母語中融入了外語的音素,讓孩子學習外語時產生了安全感,這樣的經驗,是我們身為教育單位對於社會的責任。

經由呂館長的分享我們了解到,每座博物館都企盼有著獨一無二的特色,如同每所學校都想成為特色教育基地;而從蕭博士的反饋中,也讓人明白了雙母語團隊的特色以及社會責任。

#圖片攝影:林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