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書長日誌 ─

從特教立場看雙母語學習(百人百場側寫:吳宥增老師)

薯叔   2023-05-09   2976

我想,能讓每個老師倍感溫馨的,是當年指導過的學生在畢業之後也成為一位作育英才的教師,並且回到老師的面前,一同回憶著當年的點點滴滴。今日的百人百場直播現場,就上演著這樣一幕動人的時刻:雙母語教師──大蒨老師和其學生──本週來賓 吳宥增老師相聚在一起,聽著宥增老師分享著當年和大蒨老師學習雙母語的經驗,以及後來成為一位特教老師的歷程,兩人的師生情誼讓人稱羨。

這個月第二場以特教為題的節目,迎來如此溫馨的時刻,讓我們趕緊來走進他們師生的故事。

從特教觀點看雙母語學習

2018年的暑假,即將進入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就讀的宥增老師,還是個準備升大一的新鮮人。閒來無事的他收到了來自阿姨的邀請:學習雙母語。原來那一年蕭博士到臺中進行講座,因緣際會下宥增老師的阿姨參加了蕭博士的講座,隨後想起了這個即將進入大學的外甥,便熱切地告訴他:「你一定要來學雙母語。」過了沒多久,家住在彰化的宥增老師,就帶著住在臺中就讀小學的表妹,每週六從中部到臺北學習雙母語課程。而他們的雙母語老師,就是當時甫從師資班結業的大蒨老師。

每週六在大蒨老師的教導之下,宥增老師除了完成了雙母語的童謠認證,更加入了「蕭博士雙母語師資」三班與四班的學習;當時正值大二的他,同時在兩邊深入學習之下,逐漸發現了「特教」專業與「雙母語」的連結和相似之處。

在蕭博士的「雙母語師資班」裡頭,學生來自不同背景與年紀。每個參加師資班的人的期望與動機都不同,有些是為了要能教導自己的孩子;有些是為了自我充實語言能力;另有些是想從事教學工作;有些是為了增進教學專業技能。無論是哪種,需求與動機大相徑庭。

看著蕭博士面對師資班裡不同需求、不同程度的學生,透過深淺不同的雙母語教學法,讓層次不同的同學能從中體會和學習。而這也正是特教強調的,提供學生個別需求的教育服務:藉由「個別化教學」、「差異化教學」與「多層次課程」,讓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皆能受益。

隨後宥增老師從網路上擷取蕭博士的童謠教學片段為例:

英文童謠《Rain Rain go Away》歌詞

Rain rain go away,
Come again some other day,
Little Johnny wants to play,
Rain rain go away.
Rain rain go away,
Come again some other day,
Little Johnny wants to play,
Rain rain go away.

當學生已熟悉了這首童謠的旋律和語感時,蕭博士會透過置換音韻相同的動詞、名詞等,建立學生的英文語感/詞彙和文法。一開始以變換動詞go為主,變成下列一組練習,建立語感:
Rain, rain, go away
bo away
po away
mo away

當學生熟悉了語感之後,會進行名詞rain的置換:
Pain, pain, go away.
Gain, gain, go away.等等,也會搭配上述動詞的替換:
Pain, pain mo away
Main, main fo a day等等。

蕭博士的童謠教學,會一一邀請程度不同的學生上台練習。這期間,若是遇到某些學生尚未明白詞性間變化的規則,一開始在台前的練習,會以Rain, rain go away的動詞變化為主(置換go);若是遇到程度較好的,除了完成動詞變化的語感練習外,則會進入後頭名詞的替換,如:Rain, rain go away變化成Pain, pain move away等。

透過看似內容一致的童謠,蕭博士因每一位來到台前同學的程度不同,而調整不同的練習,使得學習者可以循序漸進理解背後的用意。而這所有的教學過程,都讓每一位在台下的同學得以跟著練習和體會。

會教人,就能學好雙母語

「要怎麼樣才能把雙母語學好?」是宥增老師在師資班裡頭產生的疑問。而蕭博士一句「要學好雙母語最好的方法就是開始去教人」讓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在之後的特教課程裡頭證明了這個概念。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班傑明.布魯姆於1956年提出的教學分類法裡頭,提到知識的「認知範疇」裡頭有幾個層次:認知、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和創造。

當人學習一項新的技能如「游泳」,可以經過認知與理解,了解了為何游、如何游──透過實際的應用和練習,是一般所謂「學會」的概念。然而如何學好游泳呢?重點在於「教人」。因為透過教學,原本所學會進而產生大量應用,進一步來說,為了讓學生能夠認知與理解,需要試著分析、評估以及說明,以期展現自己的理解;甚至需要進行更多的詮釋和類比,而這,就是所謂的創造。

「知道不同的層次,才能深入。」宥增老師補充道。經過蕭博士雙母語師資班的養成,宥增老師找了表妹成為他的學生,讓他得以學以致用,建構布魯姆的認知學習層次。

雖然說「會教人就能學好雙母語」,然而回到宥增老師的另一個領域「特殊教育」也是如此嗎?對有更多教育需求的特教生來說,真的這麼容易「被教」嗎?

雙母語教學法,讓人一定學得會

宥增老師分享「特教生的13種類別」,其中佔比32.73%的「學習障礙」、佔比17.19%的「智能障礙」是最大的兩個族群,合計佔了特教生的一半,他便以這兩類為例,說明特教生所遭遇的難題。

注意力不足、很難舉一反三、不擅組織學習材料(看文獻無法抓重點/無法挑重點)、負面歸因/外控信念、對學習的失敗預期以及短期記憶困難等六項,是過半特教生面臨的狀況。面對這樣的學生,宥增老師從雙母語教學法驗證了特教現場常使用到的「常用教學法」:

1、多感官教學:
教學時透過不同的感官媒介,給予學生多元的刺激。好比地理老師透過畫地圖、以不同的顏色標示等說明地理位置,會加深學習者的印象。這一點,宥增老師從雙母語團隊的教具:安迪星故事機、PA雙語符號表的編排等等,透過歌曲、視覺顏色分類等等,都是幫助學習者聚焦注意力的巧思。

另外藉由搭配團隊開發的「點讀筆」,播放教材中的字句讀音,可以輔助有閱讀障礙或是年幼的孩子學習,這都是很重要的學習媒介。

2、分段教學:
有學習障礙的學生,注意力往往只有8至16分鐘之間,於是藉由分段教學的設計,以「中場休息法」利用休息的方式激勵學習,或是以15分鐘為單位,設計不同學習主題,都是理想的方式。

宥增老師以他教學雙母語為例,透過類似大富翁的桌遊設計,帶領學生輪流練習來達成分段教學,有效提升學生的注意力。

3、工作分析法
「把困難的段落切分成若干個段落」是工作分析法最大的特點。宥增老師以單字ground的發音為例,說明雙母語教學法如何將單字的發音拆解成最細小的音素,讓學習者在熟悉每一個音素之後,再將所有的音素像積木一樣的堆疊,最終成為準確的單字發音。

4、提示、褪除
教學時,師長時常透過幾種提示增加學生的學習印象(示範提示、視覺提示、口語提示和手勢提示),但過多的提示可能會適得其反,造成學生充耳不聞,就像孩子忽略父母嘮叨提醒般。

所以要如何確保學生「聽進去」、學習得到呢?提示褪除是關鍵。

好比說,如何讓孩子記住從A點到B點(譬如從住家到學校)的路線?最有效的,並非開車載著孩子讓他記下沿途的路線,而是讓他實際走一遭,在路途中逐步減少提示,確保他的摸索與練習,這樣的學習將是最有效的。

在《雙母語字典》裡的遮字卡設計,就是提示褪除的概念,因為書籍裡頭過多的訊息量,往往讓孩子不知從何聚焦;遮字卡的設計,有效輔助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就是最好的概念。

5、過度學習
要將學習形成「記憶」,需要了解記憶的類別。記憶可以粗淺地區分為三種形式:感覺記憶、短期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特教學生比較缺乏短期記憶的能力,因此難以累積長期記憶。

「感覺記憶」就像我們走在百貨公司裡聽到播放的英文歌曲,往往僅能有初步的印象,由於沒有將重點放在歌曲上,所以時常忽略甚至很快便遺忘。要將感覺記憶形成長期記憶,就必須有短期記憶的過渡和鍛鍊。

從「編碼」到「儲存」,是形成長期記憶時最重要的關鍵。以剛剛提到的英文歌曲為例,若要將這首歌曲存進長期記憶,需要先進行「編碼」,像是這首歌的歌詞、樂曲、歌詞中的發音編碼等等都要能拆解、學習。

隨後經過大量練習(過度學習)的累積,是短期記憶期間最重要的階段,唯有達到足夠的練習,記憶才會被儲存在長期記憶裡;往後需要「檢索」時,短期記憶就像是電腦的記憶體Ram般,會將需要的資訊從長期記憶提取出來。因此,「過度學習」與否是影響短期記憶優劣的關鍵。

雙母語教學法將音素系統化地拆解,並給予學習者可依循的規則,得以形成過度練習的有效學習,進而形成長期記憶。

6、增強回饋
稱讚的重要,特教現場最明瞭。「非常好!」、「很厲害!」這些熱情與直觀的反饋,對於特教學生來說,都是建立信心的語言。而在雙母語的課堂上,往往可以聽到蕭博士從不吝惜稱讚學生,也恰恰呼應了特教的教學方式。

7、成功的經驗
「必要時降低課程的難度,讓學生獲得成就感。」這是每一位特教老師都需掌握的關鍵。如果每個學生都不具有跑一百公尺的能力,那麼就縮短為50公尺;如果連50公尺都沒有,那就再縮短為30公尺──讓每一位孩子都能有成功學習的經驗,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認定一百公尺的目標,他們才能循序漸進地深入;無法變通的後果可能導致兩敗俱傷,沒有學習效果之外,也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反感。

如果不知道要如何降低課程的難度,不妨聽聽學生的想法吧。主動聆聽學生學習的想法,讓他們提議想學什麼,或是了解他們會什麼而去設定目標,用已知的範疇去延伸未知的目標,都能激勵他們學習。

8、放慢步調
與第7點相類似,宥增老師以雙母語的教材寓言為例,說明學習的階段應該由易至難、慢慢長大。困難是建構在簡單的基礎上,一點一點地擴大,而非像三級跳一般,簡單與困難之間沒有任何連結和延伸。

特教現場的發現

自彰師大畢業之後,宥增老師前往市立臺中高工實習,直接指導、陪伴特教生學習之後,他有了許多發現。再一次,這些發現與雙母語的學習相關。

從聽力訓練來說,首先需要「察覺」聲音的存在,能夠察覺之後,才能「區辨」聲音的大小、長短、快慢與高低異同等等。當我們具備了區辨的能力,才能懂得「辨識」,也就是針對聲音和物件進行有意義的連結──好比能辨識狗發出的不同聲音代表不同情緒等等。最終,我們就能有了「理解」的能力,好比聽到一個命令後,可以執行和落實。

上述的例子,是指導特教學生從懵懂到理解的過程,也完全符合了雙母語教學中,從察覺音素到「理解」句子和對話的過程。

「發音不重要嗎?其實我們學習英文,都像是有聽覺障礙的小朋友般」宥增老師語重心長的說。所以別再說「發音不重要,能溝通就好。」錯誤的理解,都是從微小的錯誤開始。

最後,宥增老師再以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的學習三定律(Thorndike’s Laws of Learning):練習律、準備律和效果律作為雙母語教學的佐證。

1. 練習律
練習律是指學習皆需經過反覆練習才能完成。桑代克認為,練習會增強知識的聯結;若是缺乏練習,則會導致聯結的減弱或遺忘──即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因練習而加強,因不用而減弱。

此外,桑代克提出練習中的反饋是十分重要的,他認為簡單機械的重複不會造成學習的進步,告知學習者如何正確的練習將有利於學習者在學習中不斷的糾正與進步。

2. 準備律
準備律指學習開始時預備之勢。如在進入某種學習活動之前,如果學習者做好了與相應的學習活動相關的預備性反應(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學習者就能比較自如地掌握學習的內容。

3. 效果律
效果律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引起滿意的反饋就會和該情境發生聯繫,結果是再遇到此情境時,這一動作會比以前更容易出現;相反在某一情境中引起不愉快的反饋,就會與該情境分離,當該情境再出現時,這一動作較難重複──亦即學習獲得滿意結果的行為會被加強,而帶來煩惱的行為會被消弱或淘汰。

從以上的三個學習定律看雙母語的教學,發現教學裡頭強調「PA發音練習與鞏固」、「對於學生即時的鼓勵和幫助」以及「激發學習的興趣」等都是時刻上演的橋段。



態度,是核心的素養

分享最終,宥增老師提出一個問題:「雙母語有效嗎?」他以過去陪伴過一個學生為例:

「那個學生很喜歡公車,每此輔導他總是和我分享公車的型號、知識等,過程中我總搭不上什麼話。」就這樣過了一個學期,他覺得自己沒有幫那個同學什麼忙,也沒有開導他必要的知識和難題。

於是他把這樣的困惑,詢問了一位資深的老師,那位老師回答:輔導和陪伴,並非要解決問題。因為需要被輔導的孩子,往往是因為缺乏可以分享的對象,平常在班上、家裡,少了一個可以肯定他、陪伴他說話的人。因此,當你可以耐得下性子聽他說話,就是最好的方式了。

聽到老師的分享,宥增老師放下了焦慮,更放寬心和這位同學相處,看著那個學生看到自己能無私的分享,這種信任不言可喻。

「108課綱告訴我們,知識、能力之外,態度是最重要的關鍵。」經歷了雙母語與特教專業的熏陶和學習,對於教育的體會宥增老師娓娓道來:「很多時候,特教的孩子進步很緩慢甚至讓人看不到。但是,人是全方位的,你在這裡看不到他的進步,或許,他在那邊有著不同的展現。」

所以在知識和能力之外,態度至關重要了。態度並非僅有學生該具備,師長、家長也同樣需要理解。

「當一個學生畢業之後還願意回到學校看你,親切地問候你一聲老師,這種溫馨和情誼對於我們來說,一切都足夠了。」講座尾聲,宥增老師提到了這樣的概念;而他卻沒發現,今天他與大蒨老師的相遇即是這番溫馨的場景,彼此傳遞著教育的恩情。


感謝臺雙殿授權使用『蕭博士 PA 美語』發音教學系統
百人百場健正分享 第四十七場│吳宥增老師】←觀看影片請點
封面圖像:師資一班 黃姿樺老師作品《小杏人:290-09》


2023-06-13   薯叔   2600

你聽過雙語正音師嗎?(百人百場側寫:黃曉芹老師)

高雄前金的一處包子店「包子叔叔」,牆上掛著大幅的《臺灣雙語注音符號》;每週二晚間店裡飄散的,不是剛出爐的包子香,而是大夥相聚一起,勤練英語發音不私藏。

- 秘書長日誌
2023-06-10   薯叔   3783

可曾想過?這些孩子,是往後照顧我們的人

6月7日上午,結束了在康寧大學(台北校區)五專部護理科的「英語 PA 課程」成果之後,我和當初引薦「英語 PA 課程」進入校園的 林君樺副教授與 李忠信副主任到了護理科辦公室閒話家常。 「可曾想過,這些班上的孩子,都將是往後我們在醫院病床時照顧我們的人?」君樺老師一句話,引起我的注意。

- 秘書長日誌
2023-05-14   薯叔   2828

雙母語鐵粉:學習,未必從認同開始(百人百場側寫:黃仁妙老師)

雙母語師資班裡的老師來自各行各業、臥虎藏龍,但無論是來自哪個領域,都有許多從旁協助雙母語的推廣與發展,像母親一樣的角色。五月適逢母親節,於是我們邀請到四位來賓,以女性/母親的立場,來和我們分享他們的雙母語經驗。

- 秘書長日誌
2023-04-27   薯叔   3365

學英文,我們都像特教生(百人百場側寫:葉晧博老師)

「特殊教育」(以下簡稱「特教」)是什麼?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有著以偏概全的理解。特教大抵分為兩類:身心障礙類與資賦優異類,提供符合孩子個別需求的教育或相關服務。其實特教並非是這個時代的產物,而是過去教育資源與研究尚未豐厚,以至於無法提供確切的幫助給有需要的孩子。

- 秘書長日誌
2023-04-11   薯叔   2468

不在意別人的目光(百人百場側寫:黃雅玲老師)

這個月百人百場以「自學」為主題,每週受邀的講者皆為我們分享許多不同的故事:從如何帶著孩子走上自學之路,再到選擇不同的自學方式等,皆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一探「自學」的究竟。 本月最後一場和我們分享自學故事的,是甫從蕭博士雙母語師資班(開星一班)畢業的 黃雅玲老師,她以不同的面向,和我們分享她是如何帶孩子走上自學的心路歷程。 「仔細想想,我的成長背景是往後帶領孩子自學的養分。」在Line那頭和我綵排對資料時,當下看到雅玲老師在講稿中如此自述的我尚未能感受,直到聽到她在節目開始後的分享,才讓人明白其中含意。

- 秘書長日誌
2023-03-30   薯叔   2798

陪伴,是自學最好的禮物(百人百場側寫:甘憲平老師)

可曾想過,陪伴孩子自學的過程,除了可以伴隨孩子成長,也可能因此治癒自己童年的遺憾。 今日的來賓 甘憲平老師,讓人對於「自學」的抉擇有了新的學習和感受。看著憲平老師侃侃而談陪伴三個孩子自學的過程,語氣平穩而堅毅,而一旁陪她參與錄影的13歲小兒子乃崴,眼睛總是睜得大大的,仔細聆聽著媽媽的分享,過程不時微笑著點頭應和。看著倆人互動密切,言談中不時以「學伴」稱呼著乃崴,讓人明白母子倆的情感十分緊密。

- 秘書長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