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秘書長日誌 ─

藝術家、設計師與工人

薯叔   2022-10-07   2004

藝術家的刻板印象

提到「藝術家」,你會想到什麼畫面?

滿頭長髮、不修邊幅、特立獨行與大眾格格不入的容貌,似乎是一般人對「藝術家」的刻板印象。「藝術」,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的特質,有著追求這種思維的人,往往著眼於內在深層的探索並醉心於如何呈現;因此對於外在、外表該是什麼樣子,也就不那麼在乎了。於是逐漸的,世人對於藝術家的印象,不是不修邊幅的外貌,就是特立獨行的風格。

和畢卡索、米羅並列為20世紀西班牙最具代表性的畫家達利(Dalí),是世人對他最鮮明的記憶就是他那兩撇細長的鬍子,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內(Monet)濃密的落腮鬍成為了眾人對他的印象。西方如此,東方亦然,曾與畢卡索交流的東方大師 張大千,一把皓然長鬍,更是成為了經典。

藝術家的外在樣貌是如此,給人的內在印象又是如何?是和外表一樣讓人捉摸不定、難以預測的浪漫嗎?「樂聖」貝多芬,曾以7年時間(1817-1824)完成第九交響曲的創作。第九交響曲全長約67分鐘,細究67分鐘的作品要耗時7年的時間,也就是平均一年才完成約10分鐘的樂曲,而每一分鐘的作品要花上約38天來完成。這樣「浪漫」的效率,是我們對於藝術家的刻板印象嗎?

創作者的三個層次

在雙母語團隊裡,有著許多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有音樂人、平面設計師,也有著動畫剪輯師、攝影師等。在今日的晨會上,蕭博士將創作者的特質分成了「藝術家、設計師和工人」三個層次,提醒每個創作同仁在還沒成為「貝多芬」之前,不能忘卻創作的基本功:紀律。

設計師,方圓之間的創作
「創作」無論是繪畫、音樂或是舞蹈、影像任何一個領域,都需要在一個範圍或概念內呈現,姑且稱之為「方」或是「圓」。 在這方圓的天地之內,能竭盡專業和巧思,透過專業的設計、巧思、資源達成最大的美感或效益,就是「設計師」的本職角色了。換句話說,在範圍內做到最好、做到極致,就可稱之為是設計師。

工人,執行設計理念
「工人」的概念,或是稱之為“助理”也行,就是個執行的角色。把設計師的想法或圖樣,執行、實踐的人,是蕭博士所謂工人的角色。「工人並非不思考、盲目的執行。而是執行時需要反覆思考,如何能一次又一次地做到最好,將設計者的想法用最佳的辦法實現。」

藝術家,挑戰方和圓的極限
「藝術家並非是在方和圓之外的世界創作。如果你認為藝術家是在方圓之外的框架,那就是與世隔絕、斷絕和外界的交集。」蕭博士提醒著。

「方」和「圓」的世界裡,一但沒有了規矩,就沒能成方圓;所以當我們自詡為藝術家的時候,必須清楚的知道一個前提:就是我們存在於「方圓」之內,換句話說,藝術家不能因為打著創作的口號,忽略了規範和紀律的重要。

「藝術家」的定義:挑戰、觸碰極限。以上述「方圓」的概念來說,藝術家不僅是在設計師的範圍內做到最好,同時要竭盡所能嘗試、碰觸到方圓範圍的極限。


顛覆時代,開創與創新

2017年登上大螢幕的電影《席勒:死神與少女》,記述著19世紀初期奧地利畫家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挑戰極限的故事。 埃貢·席勒(Egon Schiele, 1890-1918)一位顛覆維也納畫壇的表現主義畫家,畫筆下的人物頹靡、姿態扭曲,其中赤裸的人物逼視觀畫者的風格,在當時的年代被視為禁忌。

他曾因畫風大膽違反風俗數次被判入獄服刑,服刑期間持續創作,聊表在監牢生活中的不快與不適。 當年被世人投以異樣眼光的席勒,最終在過世前大放異彩獲得畫壇「將汙穢之事昇華成藝術」的歷史評價。作為畫家,畫就是埃貢的「方和圓」,雖然以今日的角度來看他的裸體畫作已經不算驚世駭俗,但在一百年前的時代,他為藝術不惜碰觸「方圓」極限的精神,或許可以作為我們的省思。

藝術家的本質是前瞻的,如同人類文明的發展一般。一個藝術流派的產生,如同新時代的發明一般,一開始都具有超前、翻覆過往乃至不被大眾接受的情勢。如何觸碰極限並且堅持前進,不得不思考具備成為「藝術家」之前的基本功。

有生之年,成為一位藝術家

「一個藝術家,肯定是個稱職的設計師;一個設計師,肯定可以如實的完成工人的工作。我們對於藝術家,往往都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想像,而忽略了他們在成為一個真正藝術家之前,踏實地經過了工人、設計師的養成之路。」蕭博士一席話,點出了大夥對於藝術家不切實際的想像。

「不要一想到創作,就可以廢寢忘食忘了紀律。要記得,管理好你的時間、紀律非常重要。」不要看輕微不足道的小事,任何累積都是往後成為藝術家的養份,透過「管理時間、時程管理、接受微的任務、準備筆記本、分配作息」等蕭博士鉅細彌遺的,叮囑著在場每一個“藝術家”不要忘記基本功。

於是,每個創作者,每天需要花費三分之一的時間從事“工人”的工作,另外三分之一進行“設計師”的創意,最後三分之一,進行“藝術家”的思考。藝術家的養成之路,由此鍛鍊。

古訓「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從重視紀錄、規矩再到鼓勵創作者突破極限、挑戰方圓的邊際。今日晨會蕭博士的一席話,充分感受到他給予年輕創作同仁的殷切企盼,同時對於一旁埋首筆耕的薯叔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啟發和美好。

「我們有生之年,都要能成為一位藝術家。自在而踏實的展現自己的才華,才不枉費一群有才華的創作者在此刻相遇。」蕭博士最後如此勉勵著。

#攝影:林政儒


2022-11-03   薯叔   2531

沒有傘的孩子,才會努力奔跑

「這個月若是公司沒有什麼進帳的話,到了月底我們將發不出薪水。」11月的第一天,公司晨會上蕭博士對雙母語團隊的工作人員如此說道。雖然非營利機構的「臺雙會」與雙母語團隊的營利單位「臺雙殿」是兩個不同的單位,但孟不離焦,焦不離孟,同樣是推動雙母語教育的我們,同島一命。

- 秘書長日誌
2022-10-14   薯叔   4027

Covid-19雙母語辦公室確診紀實

自4月份covid-19疫情在臺灣爆發以來,雙母語團隊對於辦公室的防疫雖沒有滴水不漏,但也算是控制得宜;總計從5月份開始陸續有同仁確診,每月大致控制在1-3位同仁的數字之間。幾個月來和緩的確診人數消長,成了這個時代下與病毒共存的必然;透過職務代理、線上支援,辦公室的運作不因同仁確診造成空轉。

- 秘書長日誌
2022-10-12   薯叔   3819

想像我們都是NBA球員

根據國外數據公司Statista的資料,美國職業籃球運動聯盟NBA在2021-22賽季每位球員的平均薪資達到了734萬美元(約合台幣2億2千萬元),是世界職業體育聯盟中最高的薪資水平。

- 秘書長日誌
2022-10-04   薯叔   1973

喬遷週年,相信過程

「晨會是老闆思考的成果,昏會是同仁執行的結果。」 10月的第一個上班日,也就是雙母語團隊搬到現在辦公室滿一週年,蕭博士在晨會上作了以下的宣示:一年了,過去的經驗讓我們走到現在,是時候需要重新歸零、再次出發。

- 秘書長日誌
2022-10-03   薯叔   1641

你是果,還是樹?

多年前聽過一個論述,其中的概念是談組織裡每個人對於「大我」和「小我」的省思,並且提出了一個「生命果和生命樹」的理論。 在組織裡,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定位成一顆美好的「果實」,逕自期待自己吸收養份、努力開花結果,專注於自己豐收的果實──這樣的思維,稱之為是「生命果」。若我們在組織裡的思維,是把自己定位在一棵樹,知道自己的使命在於吸納養分,再努力地傳遞、供給能量予枝和葉,使其開花、結果──這樣的思維,稱之為是「生命樹」。

- 秘書長日誌
2022-09-29   薯叔   2558

六。六原則

「As a person,每個人有自己的人生;as a group,團體有屬於團體的人生。」一開始,蕭博士提出了這樣的想法,引導著團隊的思考。人,很難跳脫慣性去經歷不同的人生,好比說,一個從來不運動的人,突然過著每天運動的人生;又譬如說,一個沒有欣賞古典音樂會習慣的人,突然有了每天聽古典樂的人生。我們並非是演員,很難有嘗試、體驗、轉化成不同的人生的機會,然而as a group,就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們有機會可以經驗不同的人生體驗。

- 秘書長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