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昏定省」或「昏定晨省」一詞,原意是代表子女侍奉父母的日常儀節。宋.陸游〈上殿劄子〉:「所謂悅親之道,非薦旨甘,奉輕暖也,非晨昏定省,冬夏溫凊也。」《紅樓夢》第三六回:「不但親戚朋友一概杜絕了,而且連家庭中晨昏定省,一發都隨他的便了。」 這週開始臺雙會透過每日「晨會」與「昏會」的運作,讓人想到這個詞句,於是索性將它作為今日紀錄的標題。 「我感覺目前團隊的運作,就像是水管堵塞,狀態卡頓,需要做些改變」。晨會結束後,蕭博士和我小聊了一會兒,對於剛剛結束的會議進行補充。 雙母語團隊的成員裡,許多人有著不同的專業、專才:音樂、動畫、美術設計、教學和資訊等等;然而還有許多,在上述的專業裡,還兼備著不同的才華。 「團隊搬到這裡才即將滿一年,對於一歲的團隊來說,成員裡每個人有著許許多多的技能和可能性,我還不想太快將每個人“定型”。一個蘿蔔一個坑將每個人的工作定死了,是成熟的組織該做的事情;但雙母語團隊還沒有到那裡,所以我不打算這樣將每個人定型。」關於團隊運作“水管堵塞”一詞,蕭博士進一步表示。 於是這週開始,每日上午除了團隊以往進行過的「晨會」之外,並於每日下午4點另外進行了「昏會」的團體會議。昏會會議上,每個同仁打破原本的單位建制,在「沒有主管,只有老闆」的原則下,進行簡報工作。簡報的範圍,從今日執行的工作再到計畫發想都是範疇,沒有範圍的限制,如實地在眾人面前展現。一連三日的昏會,大夥像是大考前衝刺的景象,戰戰兢兢如臨大敵;從過去每日靜態的文字報告和每週例會,昇華到以日為基準的密集報告。 「我知道每日要求各位報告的頻率對各位是個負荷,尤其下班的時間肯定會延後不少。不過我要各位在昏會中報告的,並非是每日工作的“成果”,而是“發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希望各位能抓住這個原則。」蕭博士補充道。 每日一次的頻率是很高效的,而創作與創意的工作是需要積累的。效率與累積如何取得平衡,始終是過去團隊面臨的課題。浪漫的等待與累積團隊經過許多次的嘗試,也成為過去一年成長的經驗,然而就如同蕭博士先前所提,這一年運作的慣性,出現了許多盲點與需要超越的情境。 「所以,也不要帶著過去工作的習慣,一定要將事情完成了才要進行報告。因為你必須要知道,你的“成果”未必是我的需要。」話鋒一轉,蕭博士警示著。 團隊晨昏定省的運動方式有別於過去的用意和頻率,當管理的方式改變了,代表著團隊思維方式的演進。於是,過去專案性、授權式的運作方式,轉變成密集性、回報式的營運方式。晨會時,蕭博士交付創意與想法,並且完成對於每個成員的任務指派;昏會時,每位成員回報思考與發想的雛形與概念。於是,博士即可針對發想合適於否進行評估,而非直到成果才能判斷。如此,才能節省時間成本和聚焦共識。 「我想最重要的,是透過新的運作方式,讓各位有更多的時間聚焦在深度的思考。」蕭博士補充道。是的,你沒看錯我沒寫錯。看似更花時間的晨昏定省,是為了要團隊成員聚焦在高效的運作和思考。 組織到運作如同成長中的樹枝,難免雜亂需要修剪;而修剪的過程如同再造和聚焦。經歷「晨昏定省」運作的我們,在此透過文字記載,讓往後透過蛛絲馬跡,了解團隊的成長和蛻變。
「晨會是老闆思考的成果,昏會是同仁執行的結果。」 10月的第一個上班日,也就是雙母語團隊搬到現在辦公室滿一週年,蕭博士在晨會上作了以下的宣示:一年了,過去的經驗讓我們走到現在,是時候需要重新歸零、再次出發。
多年前聽過一個論述,其中的概念是談組織裡每個人對於「大我」和「小我」的省思,並且提出了一個「生命果和生命樹」的理論。 在組織裡,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定位成一顆美好的「果實」,逕自期待自己吸收養份、努力開花結果,專注於自己豐收的果實──這樣的思維,稱之為是「生命果」。若我們在組織裡的思維,是把自己定位在一棵樹,知道自己的使命在於吸納養分,再努力地傳遞、供給能量予枝和葉,使其開花、結果──這樣的思維,稱之為是「生命樹」。
「As a person,每個人有自己的人生;as a group,團體有屬於團體的人生。」一開始,蕭博士提出了這樣的想法,引導著團隊的思考。人,很難跳脫慣性去經歷不同的人生,好比說,一個從來不運動的人,突然過著每天運動的人生;又譬如說,一個沒有欣賞古典音樂會習慣的人,突然有了每天聽古典樂的人生。我們並非是演員,很難有嘗試、體驗、轉化成不同的人生的機會,然而as a group,就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們有機會可以經驗不同的人生體驗。
「當我們乘坐馬車的時候,發現馬車不動了,我們該怎麼辦?」 今日的晨會上,蕭博士問了在場20位的同仁。見同仁面面相覷,蕭博士緊接著問:你們是要打車還是打馬才能讓馬車繼續前進? 聽到答案之後,大夥會心一笑想著:這不是顯而易見的答案嗎?隨後蕭博士接著說:你們都覺得好笑,但是打從去年搬到了現在的辦公室之後,經過了一年的運作和觀察,我發現很多時候當馬車停了下來(工作遇到瓶頸),大家都會選擇打車而不是打馬。
站在我身邊的孩子,是共事將近一年的同事。叫她「孩子」,是因為她的年齡足足只有我的二分之一;若是當年我血氣方剛、少不更事,或許真的會有個像她這般年紀的孩子。還記得去年這孩子剛到公司報到時,提到自己剛滿21歲,我隨口問:「是大學剛畢業?」 她笑笑地回答:「我……沒有念大學」。
當家庭團聚時,彼此會問的第一句話是?最近過得怎麼樣、今天過得好不好?還是今天效率怎麼樣?業績有多少呢?當我們知道了彼此的重要之後,第二個重要的是我們要讓這個“非原生家庭”更加親密,因此我們需要明白「關係勝於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