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會是老闆思考的成果,昏會是同仁執行的結果。」
10月的第一個上班日,也就是雙母語團隊搬到現在辦公室滿一週年,蕭博士在晨會上作了以下的宣示:一年了,過去的經驗讓我們走到現在,是時候需要重新歸零、再次出發。
Pray, focus and trust the process.
作為從事雙語教育工作的團隊,首先我們要能靜得下來。「Pray」是身體的乾淨也是心裡的安靜,更是深一層次的清淨、寧靜。唯有靜得下來,才能保有思考以及不忘初心。
「Focus」,是專注於本務。過去一年雙母語團隊忙裡忙外,大夥像是熱鍋中的螞蟻相互支援,是辛勤,是熱情;但在新的一年裡,蕭博士要團隊的成員「如如不動,各司所職。」就像是人體一般,上位者是大腦,負責思考、發想與決策;不同部門的人像是手和腳,儘管執行任務,達成使命。當然,手和腳可以思考如何讓任務盡善盡美,而非思考任務本身是否正確。
最後,就是「trust the process. 」教育並非立竿見影,立即就看得出成效,而組織的運作也像是這般,當我們不斷累積、達成任務的時候,會需要一段時間的醞釀和堆疊,假以時日,才能展現出效益。在這些過程裡,我們必須trust the process(相信過程),要能耐得住性子,不斷地優化和執行。
可曾看過奧運百米競賽,第一名乃至最後一名的勝負僅在毫秒之間,這些力量和速度的增長,都是不斷累積的過程。當所有的競爭者不斷地優化和執行,最終差異總在細微的地方;於是「魔鬼藏在細節裡」,如如不動、各司所職,期勉每位在不同領域的團隊成員,都能夠心無旁騖、持續進步。
信仰是耐心
「我們絕對是個有信仰的團體,但我絕對不會定義信仰。」蕭博士話鋒一轉,提到的信仰的層次。原來,在雙母語團隊的成員裡,有來自不同背景的信仰者:虔誠的福智信徒、一貫道信仰者、基督徒以及佛教徒等;無論哪種信仰,都和諧的在「雙語教育」的「真理」之下一同努力著。
教育的本質是陪伴、是等待,或許,可以簡稱為「愛」,於是,蕭博士提到,他不去定義要什麼樣的信仰,但期勉著團隊的每個成員,能夠有愛、培養耐性。試想,如果信仰沒有了愛,那是個怎麼樣的景象呢?
#攝影:林政儒
自4月份covid-19疫情在臺灣爆發以來,雙母語團隊對於辦公室的防疫雖沒有滴水不漏,但也算是控制得宜;總計從5月份開始陸續有同仁確診,每月大致控制在1-3位同仁的數字之間。幾個月來和緩的確診人數消長,成了這個時代下與病毒共存的必然;透過職務代理、線上支援,辦公室的運作不因同仁確診造成空轉。
根據國外數據公司Statista的資料,美國職業籃球運動聯盟NBA在2021-22賽季每位球員的平均薪資達到了734萬美元(約合台幣2億2千萬元),是世界職業體育聯盟中最高的薪資水平。
提到「藝術家」,你會想到什麼畫面? 滿頭長髮、不修邊幅、特立獨行與大眾格格不入的容貌,似乎是一般人對「藝術家」的刻板印象。「藝術」,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的特質,有著追求這種思維的人,往往著眼於內在深層的探索並醉心於如何呈現;因此對於外在、外表該是什麼樣子,也就不那麼在乎了。於是逐漸的,世人對於藝術家的印象,不是不修邊幅的外貌,就是特立獨行的風格。
多年前聽過一個論述,其中的概念是談組織裡每個人對於「大我」和「小我」的省思,並且提出了一個「生命果和生命樹」的理論。 在組織裡,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定位成一顆美好的「果實」,逕自期待自己吸收養份、努力開花結果,專注於自己豐收的果實──這樣的思維,稱之為是「生命果」。若我們在組織裡的思維,是把自己定位在一棵樹,知道自己的使命在於吸納養分,再努力地傳遞、供給能量予枝和葉,使其開花、結果──這樣的思維,稱之為是「生命樹」。
「As a person,每個人有自己的人生;as a group,團體有屬於團體的人生。」一開始,蕭博士提出了這樣的想法,引導著團隊的思考。人,很難跳脫慣性去經歷不同的人生,好比說,一個從來不運動的人,突然過著每天運動的人生;又譬如說,一個沒有欣賞古典音樂會習慣的人,突然有了每天聽古典樂的人生。我們並非是演員,很難有嘗試、體驗、轉化成不同的人生的機會,然而as a group,就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們有機會可以經驗不同的人生體驗。
「團隊搬到這裡才即將滿一年,對於一歲的團隊來說,成員裡每個人有著許許多多的技能和可能性,我還不想太快將每個人“定型”。一個蘿蔔一個坑將每個人的工作定死了,是成熟的組織該做的事情;但雙母語團隊還沒有到那裡,所以我不打算這樣將每個人定型。」關於團隊運作“水管堵塞”一詞,蕭博士進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