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若是公司沒有什麼進帳的話,到了月底我們將發不出薪水。」11月的第一天,公司晨會上蕭博士對雙母語團隊的工作人員如此說道。雖然非營利機構的「臺雙會」與雙母語團隊的營利單位「臺雙殿」是兩個不同的單位,但孟不離焦,焦不離孟,同樣是推動雙母語教育的我們,同島一命。 其實面對營運的處境,蕭博士大可避而不談或是只讓核心的工作人員知道,不過團隊對於財務的立場始終是如此,透明且公開──狀況好的時候報佳音,遇到挑戰了也直言不諱,讓彼此做好準備。 「這個月公司的資金將耗盡,而我自己的帳戶也在上個月歸零。」蕭博士說這番話的時候,距離他位置僅兩公尺不到的我,絲毫沒有感受到他的憂慮。「連續兩個月遇上了這樣的事情,我覺得是好事一件,讓人明白什麼叫做創業維艱,也讓人知道要放手一搏。」萬丈高樓平地起,所有數字的累計都是從零開始;所以帳戶歸零、心態歸零,一切從零再開始。蕭博士和大家分享此刻的心境,讓人感到格外平靜。 早在四個月前,蕭博士依據課程與出版的規劃,向團隊「預告」在這個月將遭遇的資金缺口;也正因為是預見,所以相關的營收規劃等人力調整已準備就緒。 「夥伴」文化,理解和信任 早在10月初,雙母語團隊裡的成員,已由蕭博士兩兩分為一組,相互支持和協作,「如同我們看警察的電影,裡頭的主角身旁都有一個忠實的夥伴。」 「夥伴」,能力相當、互補且相互支持。團隊最大的成本都是「人」,人的情緒、狀態還有思緒每天都不相同,唯有穩定才能循序漸進。兩兩一組的夥伴,並非是職務代理人的概念,而是藉由兩兩一組,透過信任和理解相互成為穩定的力量。穩定的力量,讓彼此準時工作、認真工作,和用心工作;如此穩固的頻率和累積,從彼此到團隊產生無形的力量,牢不可破。 讓全體同仁知道了公司營運的處境,蕭博士並非是要大家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是大限來臨的考驗前,穩固團隊陣式和態度,再次出擊。 「沒有傘的孩子,才會賣力奔跑。」臺北數週的雨勢和雙母語團隊的處境讓人想到這句話語。看著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或撐傘或躲避,有些人埋怨天氣、有些人等待轉機;無論哪種,都不是我們現在所需。因為沒有傘,只能努力奔跑,若是不果敢,沒人會替你堅強。因為沒有後援,我們要認清這場大雨沒有僥倖,只能勇往向前。 雨中奔跑不是盲目躲雨、尋求庇護,而是一種和身旁的夥伴朝著相同目標前進的態度,相互支持、努力前進。 寫在2022年11月,相信日後回顧現在,是一番風景。 圖:Pexels圖庫網站
「男一」,用來稱呼電影、電視劇中,戲份最重的男性演員。以往的說法是「男主角」,但隨著現今影視劇的題材與篇幅,一齣劇可能有多達二三個主要角色,於是用男一、男二等區分。 無論是男幾,無論觀眾偏好為何,男一總是戲份最吃重.目光的焦點。 公司裡,從事著教育/教學相關事業,上頭發光發熱拋頭露面進行教學的那個人(老闆)從不以「男一」自居;而是積極地培養後起之秀,為公司找尋更多的男一。
很突然地,今天開始多了一個任務。 畫面裡躺在懶骨頭沙發上的辣個男人,突然要我每天上班花半天的時間,待在這個有著無敵風景、懶骨頭、沙發和飲料的房間(指引小舖)。 做什麼呢?囑咐我和同事們進行一對一的訪談,至於談什麼呢?談天說地不拘形式、天南地北沒有限制。用意就像人資般,了解同仁身心靈的狀態,記錄他們反饋軟體與硬體上的需求。
時間過得很快,這個月是我到職二週年。 兩年裡經歷公司轉大人,過程像似騎車登武嶺般; 路程蜿蜒曲折變幻倏忽,看到了許多美麗的風景。 也有許多關卡氣喘吁吁,除了考驗彼此體力耐性; 更需要的是調適的能力。許多人因而來來又去去。 然而武嶺路程還要繼續,也曾懷疑要怎麼撐下去; 領頭的那個人告訴我說,能走多遠需要有我和你。
自4月份covid-19疫情在臺灣爆發以來,雙母語團隊對於辦公室的防疫雖沒有滴水不漏,但也算是控制得宜;總計從5月份開始陸續有同仁確診,每月大致控制在1-3位同仁的數字之間。幾個月來和緩的確診人數消長,成了這個時代下與病毒共存的必然;透過職務代理、線上支援,辦公室的運作不因同仁確診造成空轉。
根據國外數據公司Statista的資料,美國職業籃球運動聯盟NBA在2021-22賽季每位球員的平均薪資達到了734萬美元(約合台幣2億2千萬元),是世界職業體育聯盟中最高的薪資水平。
提到「藝術家」,你會想到什麼畫面? 滿頭長髮、不修邊幅、特立獨行與大眾格格不入的容貌,似乎是一般人對「藝術家」的刻板印象。「藝術」,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的特質,有著追求這種思維的人,往往著眼於內在深層的探索並醉心於如何呈現;因此對於外在、外表該是什麼樣子,也就不那麼在乎了。於是逐漸的,世人對於藝術家的印象,不是不修邊幅的外貌,就是特立獨行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