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文教法律碩士在職專班英語培訓計畫
112學年度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對於該系的「原住民文教法律碩士在職專班」,規劃了英語培訓計畫。此培訓計畫的宗旨,是培養法律素養的原住民族文化教育專業人才,增進英語口語能力並加強學生以英語討論議題的能力。
依計畫緣起,該系於112學期初與臺灣雙母語研究學會合作,企盼透過本會所推廣之「英語44音」增強同學的口說能力。以每週一次,一次1.5小時,共計10週的線上課程,增進和改善同學的英語發音與口說能力。並期望透過不間斷的練習,能在兩年之後同學能以流利的英文,於紐西蘭舉辦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論文。
11月7日晚間,第一堂的線上課程裡,是由臺雙會理事長蕭文乾博士現身說法,和同學們介紹接下來10堂課會經歷的課程。
別將「英文不好」掛在嘴邊
「首先,我想徵求一位自認為英文最差的同學。」課程一開始,蕭博士對著線上的同學發出了這樣的請求。
只見線上同學紛紛舉手,似乎許多人都不滿意自己的英文程度。隨後蕭博士點了一位女同學,並邀請女同學透過對談的方式,作為課程進行的方式。
「你們覺得自己英語不好,是客觀上的認定不好,還是有客觀的“科學”認定呢?」 蕭博士透過這樣的問題,看似安慰人卻又點出了國人普遍對於自己英語缺乏信心的省思。
「好比說我們說一個人很窮,我們總要知道他身上到底有多少錢。要先盤點完他所有的財產之後,我們才能評估他是否真得很窮。如果我們經歷了一番的盤點,發現他所有的財產是6萬5千元;那麼,我們才能對這6萬5千元下註解,確認是“有錢”,還是“貧窮”。」 所以,不能常將英文不好掛在嘴邊,要能找出評估的辦法,並且客觀的找出問題才能對症下藥。
然而,怎麼樣找出評估的方法呢,就變得至關重要。
視覺的英文單位VS聽覺的英語單位
在知道了「原住民文教法律碩士在職專班」對於這次英語培訓計畫的遠程目標之後,蕭博士緊接著問了一個問題:「假設你們的英文論文有10頁。然後,當你們發表論文時,把這10頁的論文唸出來時,它的單位又是什麼呢?」
經蕭博士這樣一問,所有人矇著思考,沒能回答。
10頁的論文充滿的是密密麻麻的英文單字,單位是字數/頁數;然而當你要唸出來的時候,單位則是時間和音節。 「If I start to read your paper in English.」 蕭博士隨口說了這樣幾個字,並且和眾人解釋著,在他剛剛唸過的這幾個單字裡有共包含了幾個音節(11個)。並且進一步解釋:「當你跟我說自己英文很爛的時候,你必須明白你是哪些發音不好,而不是隨口說自己英文很差但卻說不出是哪個環節不好。」
就如同上述提到關於“窮”的概念一樣。 如果發表的英文論文裡頭,有著100萬個音節,當我們只能正確地唸出50萬個音節時,代表著台下的觀眾必須要猜測另外一半的音節是什麼。然而,音節是由許許多多的音素(聲音的最小單位)所組成,要能把論文唸好,必須要從英語裡最基本的音素開始。
「Capable!」蕭博士提到在緊接下來的10堂課程中,將由臺雙會的志工老師,陪伴大家進行英語44音的練習工作,而他們的能力“Capable!”。而Capable 這個3音節的字,皆是由英語44音素組合而成,所以將英語44音的基本功打好,才能穩固英語口說的基礎。
44音素穩固之後,才能逐漸發展、組合出千變萬化的美語聲音和語調;而在此之前,蕭博士和臺雙會志工團隊,要在接下來的9週,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原住民文教法律碩士在職專班」的同學,鍛鍊好好英語44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