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學年度,蕭博士在佛光大學宗教研究所 宗教學概論的第二堂雙語課程,開場不離宗教。
PA是什麼
「PA」 ,課程一開始蕭博士在黑板上寫下兩個大大的英文字,並且問了在場的同學: 「任何事情都是從 PA 開始的,而你們知道 PA 是哪兩個字的縮寫嗎?」
跟著蕭博士前往佛光大學的我,聽到這個問題心裡OS:「博士能把PA(Phonemic Awareness)扯這麼遠,也實在是太厲害了。」
見下頭的學生抓破了頭沒有答案,博士緊接著寫下 Prophet Action 兩個大字。
Prophet,先知。對世上某一個特殊領域、學問,乃至於人生課題有著比常人洞燭機先的觀察力與能力;這樣的人,我們稱為「先知」。 先知看見了其他人還沒看見的事情,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告知」、就是「行動」(Action);否則,就等於「不知」。
蕭博士隨後舉了一個淺顯的例子,他說: 「現在的時間是下午4點30分,我如果跟你說,等等快下課6點27分的時候,會下一場大雨,下到9點30分,這是千真萬確的。這個時候,你們會怎麼辦?」 趕緊去拿傘、或買支傘;厲害的,會多買一些再轉賣人。會動這商業頭腦的「先知」,就是成功的企業家。盡可能去告訴群眾要下雨的,或多買一些傘再送別人的,是人飢己飢的慈善家;而看到了先機卻什麼都沒行動的,就等於不知了。 「先知」Prophet 要採取「行動」Action,有人跟上、跟隨了,就是所謂的信眾、信徒;而這,大概就是所有宗教的起源了。
同樣來到語言學習的世界裡,一樣有著先知的努力。蕭博士以自身盤點、對比、重組中英文音素為例子,向同學說明他在語言學習領域發現的「先知」。
37與44
「你們有沒有想過,你的耳朵聽到的與一個美國人的耳朵聽到的,有哪裡不一樣?」蕭博士問。 看到眾人聽得霧煞煞,蕭博士進一步說明: 「當一個美國人聽到英文,和你聽到英文時,有什麼不一樣?」
首先,我們不要搞混「聽不懂」與「聽不到」這兩件事情。
當外國人對我們說英文時,我們往往說自己「聽不懂」,但其實是我們「聽不到」。 聽不到什麼呢?就是我們聽不到英文裡頭到底有多少「音素」。 我們都知道中文裡頭有37個聲音,也就是我們學習的37個注音。意思就是所有的中文字和語句,都包含在這37個注音(音素)裡,當我們學會了37個注音,透過不同注音的組合與變化就能習得中文的聽和說的能力。
同樣的,該怎麼學英文呢? 英文的「音素」有幾個呢?不是26個! 我們知道英文的字母有26個,但是英語的音素卻有44個。26不等於44,這是我們需要改變學英文最關鍵的下手處。
PA,音素覺察(Phonemic Awareness)
當我將中文的37個音素與英文中的44個音素兩相比對,並改良了我們熟悉的注音符號,用以標注英語的44個音素;這種運用熟悉的音標(雙語注音)學習未知的聲音,對於覺察音素(Phonemic Awareness)能力的運用,是蕭博士今日在台上與眾人分享的發現。
隨後,博士帶著台下12個研究生,鉅細彌遺的讀誦44個英語音素,透過雙語注音符號的輔助,讓每個人了解他的發現和行動。
「每個人都說應該做卻沒做的,往往就是基本功;就像每個人都知道該讀,然後沒讀的總是經典。而這英語的44音,就是學習英文最重要的基本功、葵花寶典。」想要英文好、能通順的讀念原文書,必須要熟讀、運用英語44音。
緊接著,博士一一邀請每一位同學上台,大聲大方的讀誦出英語的44音。這才讓人發現,看似簡單的其實不簡單;看似困難的,只要熟能皆能生巧!學英文前,先將英語44音練好,就事事無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