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的許多角落,都有雙母語的師資在為臺灣的雙語教育奉獻。他們有些是正式的老師,有些是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也有些是各行各業的工作者。無論哪種,都是正式受過雙母語師資訓練並且對於臺灣雙語教育有責任的實踐者。
在這個專欄裡,有著他們在各地奔走與奉獻後匯集的心得。透過隻字片語,和關心雙母語/雙語工作的您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
發表文章11篇
用注音學外語,是臺灣孩子的本能
注音用得好,可以輔助日語發音,那可不可以用來輔助英語發音?當然可以,因為用注音來標注任何聽到的聲音,是臺灣孩子的語言本能。注音是他們唯一能掌握的表音符號。請看這篇文章的附圖,低年級孩子用注音來標示英語、臺語、日語……的例子比比皆是。對英文接觸量不多的孩子來說,一般刻意放慢的童書、卡通都還是太快了,何況是正常速度的歌曲? 語速這麼快,字跟字之間都黏在一起,孩子要如何學會哪邊要連音、略音、削弱音?
十年磨一劍
妞在二年級由自學生轉回體制小學,在26個英文字母都識不全的狀況下,獨自面對著英文課上的小考測驗。這一位對自我要求極高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從老師手中接過滿江紅的英文考卷。終於有一天,妞在聯絡本的邊邊上寫下「我好ㄋㄢˊ過」(「難」字還不會寫...)四個小小的字;那一年,她還不滿八歲。 看到發還給家長簽名的考卷,和那一行小字的我,瞬間明白這是一封求救信。強忍著淚水,聽妞慢慢訴說,她覺得自己明明很努力了,怎麼成績還是考不好。這個時候,再也忍不住,把孩子摟在懷裡,告訴她:「別怕,媽媽陪妳」。
雙母語在宜蘭
今年暑假,和宜蘭雙母語師資群一起到安安協會,陪伴一群慢飛天使玩聲音,二個月的課程,給我很大的啟發與感動。 第一堂課,我們有3位師資參與,因為疫情的關係,三位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孩子,在媽媽們的陪同下,一起來到了協會,有兩位孩子是在線上同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三位孩子都很害羞,當老師在講課時,他們會習慣的靠向媽媽或是和媽媽們對話,不太回應老師的提問....有位孩子上課中大半的時間是在桌下,下課時,我們發給他的88音講義上,畫滿了各色線條與圖案。俐芳老師把他這張很有特色的講義收了起來,並給了他上課可以邊聽邊畫畫的自由,第二堂課開始,這個孩子就都坐在椅子上上課了。
雙母語學習法,讓兒子找回說話的自信
舌頭上下擺動的動作,家裡的姊姊沒有刻意教就能會,但兒子就是怎麼做都做不出來。無法有效控制舌頭出力位置的他,無法隨心所欲做出翹舌的動作,這讓他很挫折;而在這之前,兒子也出現過很像口吃抑或是講話含滷蛋的狀況。
準到不行的發音
當我們這些大人還是孩子時,我們的英文學習何嘗不是如此。不管是聽老師唸,還是聽CD唸,總是不太確定自己的英文發音到底正不正確,心裡總是虛虛的。要唸英文還總得躲到房間,關起門來深怕被別人聽到。
Filter
我們的耳朵是沒有任何分別心的接收器,任何捕捉到的聲音,都會被如實傳達到大腦思令部。大腦思令部的語言處理部門,就以「子音」、「母音」為收納單位,分門別類處理。再搭配上「語調」,即可送往字義部門,判讀接收到的每一個字。
基本功
在英文學習上,我們都以為「單字」就是基本功,一個又一個的單字,就是組成一句英文的基本元素。其實,單字已經是和弦。要想讓將單字唸出「無雜音,不劈音,又飽滿」的聲音,需要靠嘴巴裡強大的口腔肌力。
辛苦與痛苦
在每一件事情上,盡可能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自趨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接受「辛苦」(成長型思維)這件事。身為家長,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比孩子多30年的人生經驗,試著和他一起找到「不痛苦」的學習方法。
雙母語學習法指南:聽說讀寫篇
雙母語研究學會的目的,是在解決問題、解除孩子的痛苦。正是英文,讓孩子痛苦。 您可曾蹲下來,透過孩子的眼睛看出去,看清楚他們眼中的英文是什麼? 是聽說讀寫。 痛苦的聽說讀寫。
英文裝飾用?還是拿來用?
您覺得一個咖啡杯裝飾用比較好,還是直接拿來用比較好?如果咖啡杯拿來裝飾用、實際用都好,那麼您的薪水拿來裝飾用好,還是實際用好? 父母辛苦賺來的錢,有一定比例被運用在孩子的英文教育,那麼孩子所學到英文,是只能裝飾用的,還是可以拿來實際使用的?
臺灣的雙語政策,是怎麼了?
「臺灣雙語」是全臺灣的共識,但所有人對雙語應該長得什麼樣子,才有趣、有感、有用處,都在瞎子摸象;對雙語應該做成怎麼樣子,才好咬、好吞、好消化,並沒有共識。 多頭馬車,各說各話,社會各界發出五種聲音,正如五道枷鎖,把孩子逼得五鎖適從。大家談到雙語,是這麼喧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