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瑪麗;編輯/Mandy
兒子很小的時候,因為講話會有大舌頭的感覺,於是曾藉著看牙檢查時問過醫師是否需要觀察,但當時醫師說,在那個年紀還算正常。不過做媽媽媽媽我,總覺得什麼地方怪怪的!直到某次參加注音研習,老師提到翹舌音,舉例說有些孩子是做不出吐出舌頭上下擺動的動作,只能左右擺動;此時才回想兒子的情況好像就是這樣!
舌頭上下擺動的動作,家裡的姊姊沒有刻意教就能會,但兒子就是怎麼做都做不出來。無法有效控制舌頭出力位置的他,無法隨心所欲做出翹舌的動作,這讓他很挫折;而在這之前,兒子也出現過很像口吃抑或是講話含滷蛋的狀況。兒子的心思比較細膩,自己早已察覺到自己說話怪怪的,所以對於說話變得有點排斥,一旦發音無法到位就會逃避繼續講話。
我曾參與過注音研習課程,運用課堂上老師的方式,將蜂蜜放在兒子口內,藉此引導他用舌頭去舔,並知道發音時舌頭該去的位置,記住那種感覺。然而大概試過了兩次之後,兒子竟然舔不到,於是便想盡各種方式不肯配合練習翹舌。爾後只要聽到要練習翹舌,就會變成惡性循環、親子緊張;於是我放慢腳步,找好時機,希望能讓孩子有好的回饋才是最重要的。
某次參加了幼兒特殊教育背景的黃鼠兒老師舉辦的雙母語共讀會,希望藉機透過共學的模式讓孩子循序漸進練習發音。熱情洋溢又笑容爽朗的黃鼠兒老師,陪著孩子們席地而坐,帶著大家用各種方式暖身舌頭。
「你們可以學我把舌頭捲起來講話嗎?試試看講山石山。」
「舌頭要捲、捲、捲,像肉桂捲一樣。」
「你們敢吃肉桂捲嗎?」
(黃鼠兒老師進行線上雙母語課程)
有時候是捲舌,有時是吐舌;有時候是學女高音飆唱喉後音,有時候模仿降落傘般慢慢唸出黏舌的ㄌ音⋯各式各樣的口腔肌肉運動,現場的孩子簡直玩得不亦樂乎。
當孩子們的嘴巴肌肉暖身足夠時,鼠兒老師開始搭配歌曲帶著孩子們以一組聲音、一組聲音按部就班地唱過88種、140種到280種聲音組合。搭配身體律動,孩子們唱唱又跳跳一遍又一遍。耳朵一直聽到正確的聲音、嘴巴也大聲唸出正確的聲音、肢體也跟著開展。身與心,自在而舒緩。
共讀的這段期間我沒有特別紀錄,所以我想不起實際進展的順序,但如果從我對我兒子觀察來說,他從因為擔心講不好就不敢開口,到現在非常願意開口,甚至停不下來。後來我隨機要他翹個舌頭,才發現他的舌頭就變得非常有力氣了!而他也非常期待上黃鼠兒老師的課,因為他覺得雙母語的課程裡,口腔肌肉練習都是好玩的練習和遊戲。
特教背景的黃鼠兒老師曾跟我分享,共讀圖中運用的語言肌肉鍛鍊、音樂歌曲、雙語注音積木等教材,都是由臺灣雙母語學會創辦人蕭文乾博士,帶領年輕團隊進行研發,而目前全臺灣已經培訓千名專業師資。因為我從小就讀體育班,我很清楚肌肉的重要性,所以當她跟我說讓孩子先練習看看時,我直覺是個很好的方法。畢竟不管是不是我原先猜測的先天口腔構造原因,練肌肉本身就百利無一害啊,不吃虧的事,做就對了!
我家兩個小孩從小沒有使用3C的習慣,而我主要就是放音樂CD給他們聽。經由鼠兒老師的介紹,我發現臺灣雙語有很多音樂類的教材,因此我毫不猶豫的投資下去。注音歌、功夫歌啊,這些超級洗腦的音樂,每首都超級經典,小孩一聽根本就像著魔一樣,沒事在玩玩具時,感覺來了嘴巴就開始自己亂唱亂唸,超級棒的,畢竟能讓孩子肯開口是最重要的。
現在兒子已經能自行調整注音符號發音的方式與位置。這都歸功於每一次的開口就是一次的練習,肌肉也就多一點力量。解決了肌肉問題也順便解決自信心的問題,感謝雙母語團隊研發的雙母語學習法,讓孩子啟蒙並重新找回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