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Wenwen 鋼琴有基本功。 跳舞有基本功。 武術有基本功。 先生曾是文青一枚,年輕的時候,也用動人的吉他聲追過女朋友。今天他用吉他的手指練習,與我討論為什麼要學雙母語。 大家都可以接受,每件事情都有基本功,而且,愈專業,對基本功的要求也就愈高;彈吉他亦是如此。 我們一般的外行人,都會把「和弦」當作基本功,以為,一個又一個的和弦,就是組成一首曲子的基本元素。內行人都知道,事實絕非如此。 要彈好和弦,手指的靈活度不可少,僵硬的手指不要說按不緊弦,有時連想按的音都按不到。所以才要「爬格子」,把手指的靈活度練出來了,才能練習「爬音階」。當四根手指按弦時,一定要確保每一次都要達到彈出的音無雜音,不劈音,又飽滿。 在英文學習上,我們都以為「單字」就是基本功,一個又一個的單字,就是組成一句英文的基本元素。其實,單字已經是和弦。 要想讓將單字唸出「無雜音,不劈音,又飽滿」的聲音,需要靠嘴巴裡強大的口腔肌力。 而蕭博士就是發現,我們從小到大,都是直接練單字(練和弦);更有甚者,直接硬著頭皮練句型(練曲子)。英文才會學得既辛苦又倍感挫折,沒有辦法享受這門語言(音樂)的樂趣。 若我們回到源頭,正視這個問題,先花時間把發音基本功練好。從吐捲舌、88音、140音、280音,一直練到「無雜音,不劈音,又飽滿」的8800音(8800就是單字的預備動作),再開始練和弦(單字)、練單曲(句型)。 少了灰心喪志的挫折感,多了紮實穩健的基本功,必定能把英文學好。
圖:Pexels圖庫網站
舌頭上下擺動的動作,家裡的姊姊沒有刻意教就能會,但兒子就是怎麼做都做不出來。無法有效控制舌頭出力位置的他,無法隨心所欲做出翹舌的動作,這讓他很挫折;而在這之前,兒子也出現過很像口吃抑或是講話含滷蛋的狀況。
當我們這些大人還是孩子時,我們的英文學習何嘗不是如此。不管是聽老師唸,還是聽CD唸,總是不太確定自己的英文發音到底正不正確,心裡總是虛虛的。要唸英文還總得躲到房間,關起門來深怕被別人聽到。
我們的耳朵是沒有任何分別心的接收器,任何捕捉到的聲音,都會被如實傳達到大腦思令部。大腦思令部的語言處理部門,就以「子音」、「母音」為收納單位,分門別類處理。再搭配上「語調」,即可送往字義部門,判讀接收到的每一個字。
在每一件事情上,盡可能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自趨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接受「辛苦」(成長型思維)這件事。身為家長,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比孩子多30年的人生經驗,試著和他一起找到「不痛苦」的學習方法。
雙母語研究學會的目的,是在解決問題、解除孩子的痛苦。正是英文,讓孩子痛苦。 您可曾蹲下來,透過孩子的眼睛看出去,看清楚他們眼中的英文是什麼? 是聽說讀寫。 痛苦的聽說讀寫。
為什麼講英語的節奏不好抓?因為華語和英語在說話韻律上,有著本質的不同。 華語屬「聲調語言」(tone language),依四聲聲調 的差異而表現不同的語義,例如:水餃 / 睡覺。 英語則屬「語調語言」(intonation language),藉由輕重音對比而產生不同的語義或語氣,例如:content [ˈkɑn·tent] 重音若擺在前面,指的是「內容」;content [kənˈtent] 重音若擺在後面,指的是「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