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Wenwen 吳軍老師在《硅谷來信》中,曾談到學習這件事,其中有三個概念讓我特別心有戚戚焉:
總是期許自己做個「懶媽媽」,克制自己絕不當孩子的時鐘、鬧鐘和警鐘。在每一件事情上,盡可能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自趨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接受「辛苦」(成長型思維)這件事。 身為家長,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比孩子多30年的人生經驗,試著和他一起找到「不痛苦」的學習方法。 妞在小二回到體制教育,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學英文這件事。孩子個性好強,同學之間也有著若有似無的比較,一次不理想的英文成績,讓妞在聯絡簿角落寫下「我好ㄋㄢˊ過」四個小小的字,讓我開始正視背單字這件事。 不敢說這個方式適用於每一位孩子,但這樣的分享,或許可以激發一些靈感。 《事前準備》(一頁<10分鐘)
當我們這些大人還是孩子時,我們的英文學習何嘗不是如此。不管是聽老師唸,還是聽CD唸,總是不太確定自己的英文發音到底正不正確,心裡總是虛虛的。要唸英文還總得躲到房間,關起門來深怕被別人聽到。
我們的耳朵是沒有任何分別心的接收器,任何捕捉到的聲音,都會被如實傳達到大腦思令部。大腦思令部的語言處理部門,就以「子音」、「母音」為收納單位,分門別類處理。再搭配上「語調」,即可送往字義部門,判讀接收到的每一個字。
在英文學習上,我們都以為「單字」就是基本功,一個又一個的單字,就是組成一句英文的基本元素。其實,單字已經是和弦。要想讓將單字唸出「無雜音,不劈音,又飽滿」的聲音,需要靠嘴巴裡強大的口腔肌力。
雙母語研究學會的目的,是在解決問題、解除孩子的痛苦。正是英文,讓孩子痛苦。 您可曾蹲下來,透過孩子的眼睛看出去,看清楚他們眼中的英文是什麼? 是聽說讀寫。 痛苦的聽說讀寫。
為什麼講英語的節奏不好抓?因為華語和英語在說話韻律上,有著本質的不同。 華語屬「聲調語言」(tone language),依四聲聲調 的差異而表現不同的語義,例如:水餃 / 睡覺。 英語則屬「語調語言」(intonation language),藉由輕重音對比而產生不同的語義或語氣,例如:content [ˈkɑn·tent] 重音若擺在前面,指的是「內容」;content [kənˈtent] 重音若擺在後面,指的是「開心的」。
您覺得一個咖啡杯裝飾用比較好,還是直接拿來用比較好?如果咖啡杯拿來裝飾用、實際用都好,那麼您的薪水拿來裝飾用好,還是實際用好? 父母辛苦賺來的錢,有一定比例被運用在孩子的英文教育,那麼孩子所學到英文,是只能裝飾用的,還是可以拿來實際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