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就是聽說讀寫的聽說,在母語人士,平均學六年,第七年,才去上小一,接受讀寫的教育。 終點,就是聽 podcast,聽體育節目的播報,聽外國友人跟您聊天;就是說您想要點什麼菜,説您想要去哪條路,說您心中有什麼看法。 終點當然也有讀寫:讀英文書刊,寫英文書信。但,相對少。 而學英文的中間,我們多數人被三件事,霸佔了所有時間: 背單字,學文法,刷考題。 而這三件事,也跟聲音的聽辨跟模仿,脫不了關係。 單字的重音,決定了對錯; 句子的語調,暗合著文法; 高手考英文,都是用唸的。 而聲音的聽辨跟模仿, 最小的單位,叫做個別的音素; 最大的單位,叫做篇章的音調。 以中文為例,個別的音素,有37顆;篇章的音調,往往是20或28為單位。例如李白的22241,24441,32424,12141。 美國的科學界跟教育界,也發現了聲音的聽辨跟模仿,對英文學習的關鍵影響,因此今年集結了立法、行政跟學術的力量,先是紐約市700間公立小學英文老師全部打掉重練,學習SoR,後來教育部副部長公布有42州立法保障孩子的SoR受教權,最後哥倫比亞大學勒令關閉了該校創辦了42年,但不遵循SoR精神的英文讀寫中心。 SoR是一種緊貼著最新腦神經科學的英文教學法,總共有6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叫做 PA, phonemic awareness,音素覺察。 第五個步驟,叫做 reading comprehension,就是閱讀理解。 第六個步驟,也就是橫跨第一到第五個步驟的金字塔的斜邊,叫做 PA, phonological awareness,聲韻覺察。 音素覺察,就是英文咬字的聽辨跟模仿; 聲韻覺察,就是英文語調的聽辨跟模仿。 人家美國是英文母語國家,尚且如此重視聲音; 我們臺灣是英文重災國家,今天還在輕蔑聲音。 發音不重要,能溝通就好! 英式口音也很好聽,何必那麼講究美國口音! 每一國都有自己的口音,言之有物恐怕比較重要! 世上沒有所謂的標準口音,不要被商人的話術給騙了! 臺灣自己有自己的口音,也是一種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以上每一句話,都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言之有理。 問題是: 當我們全體國人, 對於 bad / bed、fit / feet、paper / pepper 這三組基本無比又常見無比的聲音的聽辨跟模仿, 都一再發生誤解、烏龍、鬧笑話的同時, 卻還要堅稱上述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言之有理的論點, 那就是其中有詐,其中有鬼,其中有貓膩了。 其中的貓膩跟詭詐,說穿了,就是我們在逃避一個事實。 我們從小就沒人真正教會過自己, 英文的母音到底怎麼辨別跟模仿。 到今天還是如此。 圖:Pexels圖庫網站
依照這四個階段教孩子英文,英文就會趨向母語,而且過程無痛,銜接無縫;中文還能保持犀利無比。
地球人所謂的語文習得(當然包括中英文這雙語) 就是灌好三套軟體:灌進孩子的,小小的,還沒發育完全的大腦; 然後避開三種風險:三種幾乎所有孩子都沒能成功避開的風險。
1. Phonemic Awareness(音素覺察法:朗讀) a. 教學標的 甲、44個音素 乙、這44個音素的60200種 CVC 單音節的排列組合 b. 教學目標 甲、音素及組合的「辨別」 乙、音素及組合的「模仿」 前者俗稱:聽力; 後者俗稱:發音。
1. PA 既能夠唸清楚,也能夠聽明白: ㄝ跟ㄝㄚ的差別。 既能夠唸清楚,也能夠聽明白: ㄅㄆㄇㄈ去配上ㄝ跟ㄝㄚ的八種組合。
英文為什麼學不會? 因為我們都在逆天而行。 大腦科學告訴我們: 任何語言,都有音、形、義; 而音、形、義的習得,有兩大鐵則,順者昌,逆者亡。
地點在臺北劍潭承德橋下的民宅四樓; 當年的「0北公車」總站旁。 時間是小男生父母的結婚紀念日; 爸爸在洗澡;媽媽在頂樓陽台收衣服。 媽媽為爸爸在保溫杯準備了滾燙的茶,方便洗完澡享用。 一對兄弟,三歲、一歲,均已甜甜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