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是一種「充滿例外的」拼音文字。 明明是同一個聲音,卻有多種拼字可能; 明明是同一個字母,卻有多種發音可能。 因此,從1800年代開始,就有兩派人馬,各執己見,認為自己那一派的「老師教英文的方法」才是對的。
2023年5月9號上午9點44分, 紐約市教育局長,在紐約市長連袂出席背書的政策記者會上, 語重心長地,親口說出了一句話:「It's NOT just phonics!」 這句話,我早從1993年9月, 從美國插班考進臺大外文系的第一天, 就開始不斷闡述,不斷研發, 不斷深化、在地化、科學化跟系統化。
任何學問,從買菜煮菜,到頂讓店鋪,到化學元素表,到美肌軟體的傅立葉轉換,都避不開永遠的第一步驟: 清楚盤點「最小單位」。 煮菜前,總要知道砧板上冰箱裡,有多少料吧? 頂讓前,總要知道報表上倉庫裡,有多少貨吧? 學英文前,總要知道,有多少符號?多少聲音吧?
PA 的水到了, phonics 跟 reading跟vocabulary 跟 grammar 的渠,就成; PA 的水漲了, comprehension 跟 linguist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taste 的船,就高。
先試想一件事: 明明「英文」有26個「字母」, 我們臺灣人卻硬生生,少了5個! 那會發生什麼事? 很簡單。 我們的「讀寫能力」,會大打折扣。 我說的「少了5個字母」,不是真的「少了」, 而是有「5組字母」,我們的「眼跟手」,永遠會搞混。
在這種時代,談「真相」,不如談「事實」。 事實一:林子斌教授(主持人) 事實二:廖咸浩教授(主持人) 事實三:柯文哲先生(候選人) 事實四:賴清德先生(候選人) 事實五:K.K.音標(1960~1990的第一波英文主流) 事實六:自然發音(1990~2020的第二波英文主流) 事實七:雙語政策(2017~2023的第三波英文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