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尤其是男人,很喜歡談「局」:棋局、牌局、政局。 下棋的人,本來就少,且越來越少; 打牌的人,多指麻將,而且是16張; 從政的人,恐怕從頭到尾,在從的,都不是政。 -- 吳清源在下的那種圍棋, 追求的是「以和為貴」的「對弈不對立」; 那種局,超越了輸贏; 張忠謀在打的那種橋牌, 講究的是輪流換桌,童叟無欺,都拿同一副牌; 那種局,超越了運氣; 孫運璿李國鼎在從事的那種政治, 講究的是公義,是慈憫,是眾人利益極大化,國家利益極大化,子孫利益極大化。 那種局,超越了個人。 ▪我每次想到李國鼎跟張忠謀的身價差距 ▪都悠然神往 ▪我跟我的師資群在教的那種英文 ▪講究的是家庭親子關係的修復 ▪講究的是孩子自我形象的提升 ▪講究的是教室沒人霸凌的那天 ▪是美國教育部長來臺取經 ▪是亞洲全都謝謝臺灣的雙語示範 ▪是子子孫孫都感念曾有這麼一群大人 -- 我們自己,活在什麼樣的世界? 我們孩子,活在什麼樣的世界? 他們無力打造,那個即將繼承的世界。 因此,我們要極力,而且集力,去幫他們打造。 -- 我說的,不空泛,不高談。 我說的,就三個字:學、英、文。 這三個字,沒有一個字,是對的。 學,應該是練; 英,應該是美; 文,應該是語。 -- 學英文的「學」, 指的是小孩的大腦,真的變大以後,才有辦法執行的,那些跟「記憶」和「推理」有關的「智力型」任務。 記憶,指的就是「單字記憶」; 推理,指的就是「文法推理」。 在大腦未發育的時候, 在智力未開發的時候, 我們讓孩子去「學」英文? ▪本質上就是一廂情願地花大把學費地去虐童 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的,不是「用智力學」,而是「花體力練」。 這才是把孩子丟到德國美國, 就會講德語美語的背後的真正的科學原因。 -- 不該「學」,而該「練」。 那「練」什麼呢?不是「英文」,而是「美語」。 英文,是讀寫能力,是單字,是文法,是線條; 美語,是聽說能力,是咬字,是語調,是聲音。 那我們好不容易,從「學英文」,成功轉換觀念,變成「練美語」之後,接下來最關鍵的3步就是: 1. 練什麼? 2. 怎麼練? 3. 跟誰練? 答案是: 1. 練「44個美語音素,以及其60200個排列組合。」 2. 練到能夠通過「客觀而科學的認證」。 3. 首選,是親子共練;次之,自己用點讀筆練;最後,花錢跟老師練。 以上這個步驟,就叫做 Phonemic Awareness,簡稱 PA。 現在全美國用心的小學老師跟家長,都在狂練; 其實,美加澳英的小學老師跟家長,都在狂練。 但是,他們其實不知道怎麼練。 根本不知道該怎麼練。 還不知道怎麼練。 現在,是在盲修瞎練。 -- 他們,在等我們; 世界,在等臺灣; 而我,在等您。 圖:Pexels圖庫網站
美語有44個音素;英文有26個字母。 這44個音素,會組合起來;這26個字母,也會組合起來。 兩者之間的關係,不是一對一,是多對多,充滿了例外。 用中文來比喻,兩者的關係,就是充滿了破音字。 這段充滿了例外的破碎關係,叫做 phonics。
因為,語文的結構,是有脈絡的;所以,語文的習得,是有次第的;尤其,「外國」語文的習得,是絕對不宜混在一起學的。除非,「你有那個環境」。
臺灣的「雙語國家」政策,其實就是「提升英文」政策。這無可厚非。政府有政府的難處;政治有政治的話術。只是,冠上個「雙語」之後,就焦點變模糊,把百姓搞糊塗,全國大人遂一起牽著孩子,在本來就夠遠的英文全馬賽途,繞了好遠的路。
所謂的「全美語環境」,指的不是黑板上跟樓梯上貼滿了英文標語;也不是幾位外師,配上幾位中師,配上幾十位臺灣小朋友,天天烙英文。所謂的全美語環境,只有兩個定義:一個,是你移民去美國。身邊全都是美國人。那叫做全美語。第二個,就是你的耳朵裡,你的嘴巴裡,充斥著美語的聲音。
200年來,美國人都在跟英文拼讀搏鬥,俗稱:the Reading Wars。英文的拼讀規則,說穿了,就一個成語:漏洞百出。英文的拼讀教學,說穿了,就另個成語:捉襟見肘。
臺灣的「雙語」政策,不該偷偷變相,淪落為「獨尊英語、罔顧母語」的自我殖民,而該面對真相,昇華成「正視國語、正視外語」的擺脫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