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學語文? 三種動機:自、他、神。 自=自己=表達自己=自得其樂 他=他人=了解他人=相談甚歡 神=神性=親近真理=止於至善 -- 語文,是什麼? 三重維度:音、形、義。 音=語音=聽說能力=音素+音節+音調=咬字+語調 形=符碼=讀寫能力=單字+語法+標點=解碼+解讀 義=文化=人文素養=日常+經典+創作=生活+生命 -- 人,靠什麼學語文? 三種方式:模仿、臨摹、領悟。 模仿的,是聲音; 而聲音的最小單位,叫「音素」。 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必須先盤點清楚。 到底我們要學的這個語言, 他的「音素」總數有多少? 以國語為例,約有37個。 以英語為例,約有44個。 以日語為例,約有15個。 我說大約,是因為若要認真起來, 全球第一流的大腦,就開始紛鑽牛角尖, 誰也不服誰了。 但是各位聰明人, 一定一看就知道, 為什麼日本人講英語, 會是那個下場了。 -- 巧婦難為無米之非戰之罪。 -- 在確定「音素」的總數以後, 我們就可以開始, 按照各個語種的邏輯, 來將這些「音素」給排列組合起來, 姑且稱之為「音節」。 我說姑且,是因為若要認真起來, 又有一堆語言學家要酸我罵我糾正我了。 請各位手下留情,我是在科普,不是在川普。 -- 音節有幾個呢? 以國語為例,總共有三格可以填。 聲母、韻母、介音( 就是 一、ㄨ、ㄩ 啦)。 聲母有21個,放最上面那一格。 韻母有13個,放最下面那一格。 介音有3個,放中間那一格。 總數大概是21X13X3=約800個。 這是窮舉可能的聲音組合, 並不表示它真的有那個國字。 例如:ㄌㄧㄚ。 您一定會唸,這輩子看都沒看過,但是一看就會唸。 -- 以上,我們確定了兩件事。 1. 國語的「音素」總數大約37個。 2. 國語的「音節」總數大約800個。 而重點來了: 音素+音節,叫做「咬字」。 當有人說國語, 咬字不清楚, 我們是可以很清楚地幫助他們的。 我們可以用愛心, 幫他們做「音檢」。 一個音素,一個音素,確定他們都聽得到,唸得好; 一個音節,一個音節,確定他們都聽得到,唸得好。 聰明如您,一定領悟了! 如果「音素」沒有學完整, 「音節」根本也不用再檢查了。 一定有漏洞,一定有破口。 而那個漏洞跟破口, 表現在輸出端,叫做國語發音有問題,絕對影響溝通; 表現在輸入端,叫做國語聽力有問題,絕對影響溝通。 -- 親愛的讀者, 以上的文字, 若您將「國語」替換成「英語」, 您就知道如何讓自己的英語聽說能力, 脫胎換骨了。 因為, 您知道英語的音素,有哪些嗎? 您知道英語的音節,有哪些嗎? 您當年學英語的時候, 老師有這麼清楚交代, 整個學英文的旅途, 整個學英文的藍圖, 嗎? 如果這麼清楚交代, 您還放棄, 都就是真正的對英文沒興趣。 可是如果教英文的老師, 自己都糊裡糊塗, 如果補救英文的老師, 自己也糊裡糊塗, 如果制定雙語政策的官員 自己也糊裡糊塗, 如果執行雙語政策的學科老師, 自己也糊裡糊塗, 那臺灣上百萬的放棄英文的棄英, 就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 每個生命的放棄自己的那筆帳, 都該算在我們大人頭上。 -- 英語的音素,有44個。 跟國語比起來,只是多一點,還好。 但是, 英語的音節排列組合, 卻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遠多於國語。 短一點,是CVC,例如:CAT 長一點,是CCVCC,例如:GROUND 其實,GROUND要唸標準, 至少要掌握清楚 8 個音素。 ㄍㄖㄨㄝㄚㄨ嗯ㄉ 我們國語人,一定會偷懶,唸成 「股讓的」。 然後就開始編織 數也數不清的藉口, 說什麼英國人也有口音, 澳洲人也有口音 印度人也有口音 我們要言之有物 不用追求完美口音 世上沒有所謂的標準 不要以自己的口音為恥 說外語有口音是正常的。 NO! 我們的上一代這樣說, 我完全理解, 畢竟民智未開, 網路帳號也未開。 但若我們到了2022年, 還這樣說, 我們真的是愧對下一代。 我們對不起孩子。 民智已開。 早已開。 我的每一篇臉文, 都是開地球的。 我從臺大外文系大二那年開始, 就開始傳播以上的知識。 迄今已經31年了。 我們國家的各級學校, 已經開始在全面雙語了。 您的孩子,遲早會中獎; 您的縣市,遲早會升級雙語搞政績。 我們哪有這麼多師資啊? 說得可怕一點, 您認為臺灣的外師, 有多少人說得出來, 他的母語, 有多少音素? 有多少音節? 不能分解語音, 就不適合當英語的啟蒙老師; 就像不能分解動作的人, 不適合當游泳的啟蒙教練。 反之, 能夠分解語音的 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姊姊哥哥, 每個人都是家裡小baby的 最棒的英語啟蒙老師。 這,才是臺灣雙語師資荒的 根本解 究竟解 智慧解 便宜又大碗的解方。 -- 若有誠意,想認真宴客, 總要知道冰箱裡 有多少葷菜多少素菜吧? 若有誠意,要認真雙語, 總要知道英語裡, 有多少音素多少音節吧? ▪全臺灣只要第一步是教 phonics 的機構都全錯了 ▪學 phonics 之前要先學 phonemic awareness 也就是本文的音素 ▪而本文的音節就是 phonological awareness ▪全臺灣都跳過了一樓跟二樓直接去蓋三樓了 ▪這不是危言聳聽您自己去看美國教育部的官網 清清楚楚,白紙黑字, 在美國教育部公開的教綱裡, 有閱讀五部曲: 第二步,才是【NICHD: How does reading work?】 圖:NICHD
我說:美國人學英文,輸臺灣人在起跑線上。 因為,他們美國人沒有「音素覺察」; 但是,我們臺灣人超懂「音素覺察」。 什麼叫「音素覺察」? 有四個指標,可以驗證您「覺察的深度」。
美國教育部在2018年終於公開坦承,全美4年級的孩子有高達2/3閱讀能力未能達標。在凡事講究科學,講究理性,講究效率的美國,是可忍,孰不可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美國人的閱讀能力的低落問題,早是國王的新衣。只是,終於有人開第一槍了。而且,這一槍,是政府自己開的。因此,響徹雲霄。
因為要跟古今中外最聰黠雄辯的大腦/最皎潔高貴的心靈,先是滿腔敬意地小心靠近,再自不量力地以為能逼近,最後臣服而輕安喜樂於只要有機緣親近。 為什麼要牙牙學語?因為若聽力口語能夠正常發展,七歲開始就能閱讀。然後開始用生命去撰寫,專屬於自己的、一輩子的靠近逼近親近史。
用 Phonics 能不能「看字讀音,聽音寫字」?答案很清楚,是不可能的。phonics 是一個兩段式學習的後半段。前半段,叫做phonemic awareness.臺灣現在有數以萬計的大人,在教 phonics.數十萬計的孩子,在學phonics.他們講再多,用再多科技輔助,用再多進口教材練習,都不會改變這個事實:phonics 是一件事情的後半段。
學好英文,有三部曲:1. 先用精準調音之後的發音,去背誦跟感受;背誦跟感受那些,有溫度、有廣度、有深度的經典篇章;2. 再用背誦感受篇章的聲音,去記憶跟內化;記憶跟內化那些,又很多、又很繞、又很細的外國文法;3. 最後用記憶內化的文法,去對照跟理解;對照跟理解那些,既有聲音上的差異,又有上下文的參考,更有文化上的根據,甚至有中文翻譯的補充補強的....
臺灣要成為中英文的雙語社會,其實有全球最棒的起跑線,因為我們在聲音上,有最豐富的語種環境;在文字上,有最深邃的繁體中文;在文化上,有最多元的殖民滋養。這三件事,要深論起來,幾十本博士論文都不夠寫。但我們不需要燒腦。只要安然接受,怡然接受,欣然接受,感恩上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