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天賦人權, 是兒童啟動世界,蒙福餘生的啟蒙鑰匙。 - 這個兒童受教權, 神聖不容侵犯,不容剝奪, 更不容巧立名目,七折八扣。 - 可惜,奸商就是奸商,到哪都奸,作啥都傷。 - 1. 不要以為母語就不會被侵犯、剝奪、七折八扣。 2. 美國奸商 Fountas and Pinnell 就是硬生生地,將美國少數族裔的母語受教權,拿來巧立名目七折八扣,成為最高明卻也最低賤的政治武器。明明美國國會都已經公佈科學結論:要學PA,要學phonics。這才科學,這才能照顧到最多的弱勢孩子。 3. F&P 這家市占率高達43%的英文教科書商,就是不甩。甚至大辣辣地發新聞稿,槓起全美的閱讀科學共識:You have your science; we have ours.(科學不是你們獨佔發言權的;我們有我們自己的一套科學。) - 說穿了,他們就是要透過識字率,來鞏固白人的統治地位。因為不學 PA 不學 phonics,當然也能學會閱讀。只是,這種孩子,都是高社經地位的家庭長大的。 你們黑人小孩要翻身?我讓你一輩子都當鹹魚! 你們黑人家庭要翻身?我讓你全家都老貓掛鹹魚:嗅鮝!(休想) - 看看美國,想想臺灣。 臺灣英文的雙峰現象,是不是讓貧苦孩子翻身的機會更渺茫? 最悲哀的是,臺灣英文雙峰的高峰,充其量只是小丘陵。 我們是全球高山最多的福爾 fuxxing 摩莎耶! Let's go, people! - 1. 連母語都能巧立名目,七折八扣了,何況是外語? 2. 我寫幾句話,您聽聽看。 a. 自然而然,學會兩種語言。 b. NO Chinese! c. 看字就會讀音;聽音就會拼字。 d. 七歲以前黃金期,過了就會來不及。 e. 雙語國家,接軌世界 f. 發音不重要,但本教室只聘僱北美外師喔。 g. 在音樂課體育課上,多少用點英文,加減用點英文,聽久了,至少孩子敢開口(什麼時候,「敢」變成教學目標了?「敢」之後呢?有追蹤嗎?敢講之後,就是亂講,亂講之後,就是洋人聽不懂,只剩你在自嗨。) h. 多跟外師接觸,至少不會怕英文(你他媽是瞎子嗎?你有沒有看過教室後面那些孩子?那些不敢舉手的孩子?) i. 說好的 KK 音標呢?當年的 KK 音標呢?明明很好用的 KK 呢? j. 我們怕孩子,一次學兩套系統,會搞糊塗,所以國小教 phonics,國中才教 KK。 k. 哇靠!一次學兩套會搞糊塗?所以解套方法,居然是學一套充滿例外,毫無邏輯可言的 phonics?是要叫每個孩子都當猜謎冠軍喔? 不要天天跟我說 bat、cat、mat。那是騙人的把戲例字啦。 tea、dead、great 的 ea 怎麼解釋?這是規則,死背! we/wet、out/you 的 e 跟 ou 怎麼解釋?那叫 sight words,死背! laugh 跟 laf,knight 跟 nite 怎麼解釋?那叫例外,死背! 活生生的孩子, 活生生的英文, 活生生的學習熱忱跟熱滾滾的鬥志, 被我們大人吼了三聲:死背!死背!死背! 就死了。 - 3. 事實上,臺灣的英文教學,就是個大陰謀;一個天衣無縫的商業模式。 我先教大家一種 「每天好像在進步,其實永遠上不去」的英文; 用吃不飽卻餓不死的英文雞肋,穩定基本民心。 - 我再考大家一種 「雖然以後用不到,但升學升官免不了」的檢定; 用不想考卻不敢不考的英文檢定,挾持全國人質。 - 我最後提供大家一種 「外師一對一瞎聊,反正爸媽聽不懂」的網課; 用學心安也學心酸的英文安慰劑,填補心中疑慮。 - 作為有堅定信仰的人,我超級不恥; 作為有資金缺口的人,我超想拜師。 Absolute brilliance! Business plan of business plans! - 然後,大善人跟大學生,就風塵僕僕去偏鄉 teach for Taiwan, 螳臂擋車,力挽狂瀾, 用自己的青春,用苦口婆心的苦口,跟講課沙啞的喉嚨, 就著孩子滿目瘡痍的傷口, 吸出奸商輪流灌注的餘毒。 圖:Pexels圖庫網站
在臺灣,學英文的目標是什麼? 1. 學校考試。 2. 各種英檢。 3. 學測基測。 4. 出國點菜。 5. 出國讀書。 6. 外商簡報。 7. 看懂美劇。 8. 交洋朋友。 9. 自得其樂。 10. 英文創作。 我大概排序,由易到難。
學習,應該是種遊戲。 不是「有錢人家」的小孩才玩得起的, 那種教育「軍備」遊戲。 是「有文乾的人家」的小孩就能玩在一起的, 那種教育「均備」遊戲。
什麼是 phonics? Phonics 不是自然「發音」法。 Phonics 叫做自然「拼讀」法。 發音,是拼讀的稻; 拼讀,是發音的飯。 發音,是拼讀的前半; 拼讀,是發音的全盤。 發音,是拼讀的暖身操; 拼讀,是發音的全壘打。
我第一次聽到 juggle 這個「字彙」,應該是小四在洛杉磯。你也知道的,小孩子學「字彙」,真的是隨時隨地。那是我住美國的第二次,之前小二在德州住過一年又回臺讀三年級。當年英文算是過了「生存模式」,進入「生活模式」。回頭想想,就是某種「字彙爆發期」吧。
1. PA 有兩種。 2. 小 pa 叫做 phonemic awareness。 3. 大 PA 叫做 Phonological Awareness。 1. 小 pa 叫做音素覺察。 2. 大 PA 叫做聲韻覺察。 3. 大 PA包括小 pa;小 pa 只是大 PA 的一部分
「雙母語」是什麼? 光這三個字,就讓我自己吃盡苦頭,讓好多人吃盡甜頭。 不就「學英文」嗎? 為什麼74年來,臺灣每一代人,都聞之色變,自信掃地,敬謝不敏,卻又常常心動,鼓勵自己,這是最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