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聽到 juggle 這個「字彙」,應該是小四在洛杉磯。你也知道的,小孩子學「字彙」,真的是隨時隨地。那是我住美國的第二次,之前小二在德州住過一年又回臺讀三年級。當年英文算是過了「生存模式」,進入「生活模式」。回頭想想,就是某種「字彙爆發期」吧。 - 我第一次聽到 juggle 被這個「字」被「會」的人使用,是在高一的科羅拉多州。我的初戀,為了上名校,除了破4的 GPA,近乎滿分的 SAT,還加入辯論校隊,還加入女網校隊,還學俄文去俄國交換一年,而該有的社區服務,也不會少做。 - "How do you find the time?" 我訝異地問。 "I juggle." 她這樣回我。 - 我第一次看到 juggle,是在電視上。那人騎著單輪車,前前後後地恐怖平衡,手上一邊甩著三個保齡球瓶,光看都幫他捏把冷汗。 後來當然知道了,真正難的 juggle,不是保齡球瓶不保齡球瓶的問題。是保齡球瓶、汽車電瓶、保麗龍球,這三種形狀、重量跟材質迥異的物件。 - 背英文單字,就是這樣的一種 juggle。 - CAT 的發音,是迥異於國語的。 C-A-T 的形狀,是迥異於中文的。 CAT 的意義,是迥異於 CAT 的聲音跟形狀的。 而這樣迥異的三種資訊, 在大腦迥異的三個地方, 用三種迥異的邏輯儲存。 - 我們卻以愛之名,以教育之名, 以為這種單字「很短,很簡單」, 以至於硬生生地強迫孩子輸入, 以後還兇巴巴地要求孩子輸出, 甚至傻乎乎地鼓勵孩子……你拼對了! 是「C」at 不是「K」at! 好棒棒! 孩子是把例外記住了; 但孩子把規則忘掉了。 孩子是把名次拿到了; 但孩子把明天丟掉了。 孩子的成績是看見了; 但孩子的興趣不見了。 - 孩子,你對了! 爸媽,您錯了! - 孩子沒有在任何真正的意義上,學會 cat。 他的「英文能力」, 是我們用很有限的資源,砸出來的, 是他們用更有限的童年,擠出來的, 是國家用最有限的時間,考出來的。 - 而「考」的方式跟內容,完全跟現實世界脫節。 - 因此, 我們的資源,白白浪費了。 他們的童年,白白虛擲了。 整個英文教育制度,就一個顏色:白白的。 - 我們教孩子英文的方式, 是苛刻的: 我們要求尚未成熟的大腦,去進行不可能的多工任務。 - 我們教孩子英文的方式, 應該要科學: 先丟保齡球瓶; 會了?再丟汽車電瓶。 也會了?再丟保麗龍球。 先學聲音;再學符號;再學意義。 - 我就不說我要磕求各位手下留情了。 那也未免太矯情。 孩子,是你生的; 英文,我早會了。 - 我捨不得的, 是全臺灣從父母到老師到政策到總統 都在把英文教學當兒戲。 因為那會讓全臺灣的孩子, 都在英文教室裡耍馬戲。 圖:Pexels圖庫網站
學習,應該是種遊戲。 不是「有錢人家」的小孩才玩得起的, 那種教育「軍備」遊戲。 是「有文乾的人家」的小孩就能玩在一起的, 那種教育「均備」遊戲。
什麼是 phonics? Phonics 不是自然「發音」法。 Phonics 叫做自然「拼讀」法。 發音,是拼讀的稻; 拼讀,是發音的飯。 發音,是拼讀的前半; 拼讀,是發音的全盤。 發音,是拼讀的暖身操; 拼讀,是發音的全壘打。
語文,是天賦人權, 是兒童啟動世界,蒙福餘生的啟蒙鑰匙。 這個兒童受教權, 神聖不容侵犯,不容剝奪, 更不容巧立名目,七折八扣。
1. PA 有兩種。 2. 小 pa 叫做 phonemic awareness。 3. 大 PA 叫做 Phonological Awareness。 1. 小 pa 叫做音素覺察。 2. 大 PA 叫做聲韻覺察。 3. 大 PA包括小 pa;小 pa 只是大 PA 的一部分
「雙母語」是什麼? 光這三個字,就讓我自己吃盡苦頭,讓好多人吃盡甜頭。 不就「學英文」嗎? 為什麼74年來,臺灣每一代人,都聞之色變,自信掃地,敬謝不敏,卻又常常心動,鼓勵自己,這是最後一次?
前情提要: PA 科閱金字塔的科閱, 是科學閱讀的簡稱; 科學閱讀,是 Science of Reading 的中譯; Science of Reading 呢,則是美、加、英、澳四國政府,不約而同,公開背書,正在如火如荼、大力推廣的,當代英文教學的最新最夯的權威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