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臺灣的孩子,都是這樣學 phonics 的。 這是完全錯誤的。 說「錯誤」,用字不夠精準,徒增爭議跟招惹筆戰; 精準的說法,叫「顛倒」。 - 三種顛倒。 視覺 vs 聽覺,顛倒了; 母語 vs 外語,顛倒了; 單工 vs 多工,顛倒了。 - 1. 視覺跟聽覺的輸入輸出順序,顛倒了。 BBB - /bbb/ 的 BBB 叫做字母; BBB - /bbb/ 的 /bbb/ 叫做音素; 字母,是讀寫; 音素,是聽說; 先聽說,再讀寫,不是先讀寫,再聽說。 正確的教法:/bbb/ - BBB 而且,在學會唸 /bbb/ 跟學會認 BBB 的中間, 美國孩子,需要慢慢蹲馬步,蹲個6年。 臺灣孩子,在我的系統裡,只需要6個月。 - 2. 母語跟外語的微調校正順序,顛倒了。 BBB - /bbb/ 的 /bbb/ 是聲音; 是英語的聲音,不是國語的聲音。 老師在臺上示範 /bbb/ 的聲音的時候,還是英語; 孩子在臺下模仿 /bbb/ 的聲音的時候,卻變國語了。 這是因為,孩子的已知領域,明明就只有國語; 然而大人,卻天真地誤以為,孩子可以自然而然模仿。 這個過程,語言學家稱之為母語干擾。 沒有任何人類,能夠避開這個干擾過程。 唯一的作法,就是正面迎戰這個干擾過程。 - 正面迎戰,就是直球對決: 大大方方,清清楚楚,把國語跟英語的聲音,全部排排站。 誰完全對應? 誰部分對應? 誰無法對應? 然後精準地微調: 一勞永逸地微調; 專業科學地微調。 微調什麼? 微調那些本來會被母語干擾的外語聲音。 本來國語是「害你被干擾」, 現在國語會「幫你來微調」。 - 3. 單工跟多工的大腦發展順序,顛倒了。 人腦,在初學新事物的時候,是不宜「多工」的。 英文叫 multi-tasking。 白話文叫「一次學太多,你會分心」。 應該要做的,是「一次學一樣,才會專心」, 等內化了,再學下一樣。 聽說讀寫,先學聽;再學說;再讀,再寫。 但是,BBB - /bbb/ 就是在同一堂課裡,一邊學讀寫,一邊學聽說。 一次學四樣,當然效果不怎麼樣。 - 臺上教得興沖沖, 臺下聽得霧煞煞。 - 這就是我們過去74年的迷惑顛倒; 這也就是我們要為孩子改善的撥亂反正。 圖:Pexels圖庫網站
1. PA 有兩種。 2. 小 pa 叫做 phonemic awareness。 3. 大 PA 叫做 Phonological Awareness。 1. 小 pa 叫做音素覺察。 2. 大 PA 叫做聲韻覺察。 3. 大 PA包括小 pa;小 pa 只是大 PA 的一部分
「雙母語」是什麼? 光這三個字,就讓我自己吃盡苦頭,讓好多人吃盡甜頭。 不就「學英文」嗎? 為什麼74年來,臺灣每一代人,都聞之色變,自信掃地,敬謝不敏,卻又常常心動,鼓勵自己,這是最後一次?
前情提要: PA 科閱金字塔的科閱, 是科學閱讀的簡稱; 科學閱讀,是 Science of Reading 的中譯; Science of Reading 呢,則是美、加、英、澳四國政府,不約而同,公開背書,正在如火如荼、大力推廣的,當代英文教學的最新最夯的權威理論。
要教會一個孩子的大腦,「如何」能從一張白紙,變成「能閱讀英文」,那個過程,不是件容易的事。連英文為母語的美國,都有高達66%的閱讀障礙。在一個3.3億人口的大國,這種數字,當然有太多種算法跟版本。但,就連官方最樂觀的數字,也破三成。不管數字版本為何,有件事情是確定的:大趨勢,是越來越多孩子有閱讀障礙。
國小學生,不該學英「文」; 國小學生,應該學美「語」。 國中學生,帶著語音儲備、基礎聽力、健康信心的六整年功底, 學起英文,會事半功倍。
前導知識: 聲韻朗讀牆,顧名思義,是一堵牆面, 一以貫之,由淺入深, 次第井然地用「聲」韻「音」響, 緊扣著前五層的「文」意「字」形, 故屬老屋拉皮的美化牆, 而非頂樓加蓋的第六層。 「Rain」有幾個聲音? 這是現在美、加、英、澳的幼稚園到小二的英文課堂上, 師生之間最夯的對答。 答案很簡單,也很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