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泡麵,有三種狀況。 最好,用沸水去煮; 次好,用沸水去泡; 最差,用溫水去泡。 -- 泡麵,就是自然拼讀,phonics, 以及終其一生的英文閱讀 而水,則是音素覺察,PA(phonemic awareness) -- 常溫水, 就是一個臺灣人, 對英語的「音素」的「覺察」的「基本盤」。 很可惜,那個基本盤,叫做「毫無覺察」。 -- 您一定心裡嘀咕: 蕭博士您說的那麼斬釘截鐵, 那為什麼大家都還是學得會自然拼讀呢? 我看我家小孩,我看我自己,還是會唸英文啊。 -- 是這樣的: 因為雖然對「英語的音素」毫無覺察, 我們可是對「國語的音素」大大充滿覺察。 我們每個人, 都花了整整六年時間, 去覺察國語的音素。 到了七歲,才上小學,去把這「37個音素」, 正式符號化,學會怎麼寫注音, 然後,藉以當作過渡的橋樑,學會認識國字。 然後,把注音丟掉, 從一個「用注音間接識字」的孩子, 變成一個「用國字直接識字」的大人。 -- 換句話說, 我們雖然表面上看起來, 是在學「英語的拼讀」, 可是事實上, 我們都是在用 「國語的音素跟覺察力」去發出、去組合、去感受、去強化 「英語的音素、音節、音調、音感」。 -- 而這個現象,我們每個人都有親身經歷。 1. 小時候,都用「國語」注音去標註「英語」發音。 2. 長大了,我們說「英語」,都有許多「國語」的影子。 3. 我們「聽英語」,總覺得「速度太快」「連音略音太多」。 -- 其實,會覺得連音、略音太多, 就是一個人對「英語音素」的「覺察力」太弱。 因為所謂的連音,說穿了只是一種「聲音的組合」。 只是,這種組合方式, 我們的口腔跟耳朵, 沒有經過大量練習, 因此,我們的大腦神經, 沒有建立習慣的迴路。 同樣的道理,所謂的略音,說穿了只是一種「聲音的弱化」。 只是,這種弱化方式, 我們的口腔跟耳朵, 也沒有過大量練習, 因此,我們的大腦神經, 也沒有建立習慣的迴路。 -- 各位有愛的臉友, 您愛的對象, 可能是孩子,或臺灣,或真理,或自己 不論如何,一個人,不可能無愛。 因此,懇請您思索一下, 這篇文字所提出的, 其實是天翻地覆的 到底如何學英文的 典範轉移。 -- 全臺灣都在瘋狂雙語。 政府編列了100億。 雙語學科老師,疲於奔命,苦不堪言。 教授學者,看法兩極,有人唱衰,有人唱和。 國家層級的語言教育政策 卻讓個人層級的學科老師, 去孤單單地研發、執行 最後,則是讓一整個下一個世代, 去承擔惡果苦果。 -- 您隨便去google一下:KK音標 vs 自然發音 您會驚覺,多少高手,多少內行人,多少業者,多少雜誌, 都辦理過兩者的研習營,寫過擲地有聲的比較文章。 您知道嗎? 那就相當於, 一群學者專家,耗費心神, 煞有介事地去開研討會 比較一下 統一肉燥麵 vs 維力炸醬面 然後,用常溫水去泡。 然後,爭得面紅耳赤。 然後,從來沒想過,問題不在麵,在水。 -- 學英文,就是煮泡麵: 泡麵,有各式各樣的價位跟口味; 那就是各式各樣的英文課本跟英語雜誌。 也可以不要吃泡麵。 吃油麵、白麵、甚至講究一點的刀削麵。 那就是各式各樣的經典文本。 -- 一般課本,是泡麵; 經典文本,是白麵。 音素覺察, 則是每個有志於學英文的人, 身上都急需加熱煮沸的常溫水。 -- 換句話說, 我們臺灣的每一個家庭 都急迫需要去學會如何 系統化地覺察音素 高效率地覺察音素 有次第地覺察音素 手牽手地覺察音素 -- 這牽涉到四個步驟: 1. 把英語的44個音素, 唸準唸滿, 聽熟聽滿。 2. 把這44個音素的最關鍵的8800種組合 唸準唸滿, 聽熟聽滿。 3. 讓這些聲音的組合,在大腦裡建立牢不可破的神經迴路。 4. 讓嘴巴跟耳朵,透過密集的訓練,建立起強而有力的肌肉。 以上這四個步驟, 正是我研發的「雙母語調音課程」的獨家大絕。 -- 但,這套調音系統的普世性價值跟啟示, 遠遠不僅於此。 以上這四個步驟, 是有外語習得的全球脈絡的。 雙母語調音系統, 其實就是美國國會在1998年公佈的「閱讀五部曲」的 第一部曲 PA (phonemic awareness)的 臺灣的全球示範版。 -- 我們比美國小學,領先了至少一個世代。 他們只是知道應該要學音素覺察。 但他們每位老師跟學術單位,都還在孤軍奮戰。 還沒有出現那個一統江湖的學習系統。 -- 關於音素覺察 這個極度含糊混沌卻又重要無比的「道」, 我已在有意無意間, 思索、研發、優化、推廣了30年。 現在,仍曲高和寡,知音甚少。 但,德不孤,必有鄰。 我很積極,但不縈於懷。 -- 因為英文不但是美國的母語; 而且連他們國會1998年自己公布的政策, 在2022年的今天,仍有一半的小學老師, 故步自封,好官自我為之,完全不甩PA, 仍然堅持第一步,就直接跳到教phonics。 這些美國小學老師, 即便眼前充滿了科學證據, 充滿了先學PA的孩子的進步數據, 卻仍然無動於衷, 他們是熟悉的母語;我們是陌生的外語。 他們有國會在推動,我只是一介吹哨的平民。 因此,我很著急,但也很淡然。 -- 人性如此,人世如此。 -- 只是我很替孩子抱屈。 很替受過英文的傷的人抱屈。 很替現在仍然覺得自己英文爛的人抱屈。 更爲現在還傻傻在 直接教phonics的那些 直接學phonics的那些 百萬老師跟學子抱屈。 都民國幾年了。 美國國會都已經公佈快半世紀了。 我們應該要做點基本功課。 -- 你們知道嗎? 我們都吃了一輩子用溫水去泡的泡麵。 然後羨慕地看著人家,大啖用沸水去煮的正常麵。 -- 學英文,是煮麵: 第一步,要將水燒開,叫做PA,phonemic awareness,音素覺察。 第一步不是phonics。那是第二步了。那已經是把泡麵打開了。 最後一步,則是選擇要泡麵,還是正常麵。 那就是畢生閱讀的文本選擇。 -- 那臺灣如火如荼的雙語教育是什麼呢? 是根本不把泡麵當主食。 是拿乾的泡麵, 把它當作餅乾零食, 點綴在音樂課美術課體育課上的。 擺盤用的。 -- 英文從國家力推的主食, 變成每一個學科的擺盤, 而學科知識理應主導, 英文只好淪為虛應的龍套, 這就是雙語教育的根本困境。 -- 我的意思是: 每個學科, 都是主食, 都有自己相對應的基本功, 自己相對應的把水煮開。 不該互相干擾。 讓學科上帝歸學科上帝, 英文凱撒歸英文凱撒。 這不是走回頭路; 這是當歸路。 圖:Pexels圖庫網站
1. universal 2. national 3. local 4. personal 在universal的層次,語言有兩種: 一種是大寫的Word, 就是基督信仰的道成肉身的道,無以名之,但一定要描述的話,叫做愛之語。 讚美;尊重;感恩;陪伴;禮物;懺悔。 就是那些沒有副作用的幾乎叫做絕對的生命價值跟實踐性德。
對很多臺灣大人來說, 包括讀這篇文字的您, CLIL是很陌生的四個英文字。 但,對所有的臺灣孩子來說, CLIL這四個英文字, 將影響他們一輩子。 CLIL是一種教育法的縮寫。 Content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把「內容」跟「語言」給「整合」在一起的「學習」。 整合跟學習,都是贅字。 重點是內容跟語言。
地球人,有母語,當然不是三天兩天;地球人,學外語,確然只是最近幾天。換句話說,我們都還在摸索。摸著石子瞎過河,索求靈感給答案。我的九宮格,從音、形、義出發。音,再分成音素的盤點、音素的組合、音素的聲調;形,再分成可能的寫法、正確的寫法、好看的寫法;義,再分成字本身之義、字在句之義、字在文化裡之義。
我說:美國人學英文,輸臺灣人在起跑線上。 因為,他們美國人沒有「音素覺察」; 但是,我們臺灣人超懂「音素覺察」。 什麼叫「音素覺察」? 有四個指標,可以驗證您「覺察的深度」。
美國教育部在2018年終於公開坦承,全美4年級的孩子有高達2/3閱讀能力未能達標。在凡事講究科學,講究理性,講究效率的美國,是可忍,孰不可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美國人的閱讀能力的低落問題,早是國王的新衣。只是,終於有人開第一槍了。而且,這一槍,是政府自己開的。因此,響徹雲霄。
因為要跟古今中外最聰黠雄辯的大腦/最皎潔高貴的心靈,先是滿腔敬意地小心靠近,再自不量力地以為能逼近,最後臣服而輕安喜樂於只要有機緣親近。 為什麼要牙牙學語?因為若聽力口語能夠正常發展,七歲開始就能閱讀。然後開始用生命去撰寫,專屬於自己的、一輩子的靠近逼近親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