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長陪伴親子共讀常常會失敗? 先來說說 如何提升孩子的閱讀理解力? 拓展生活經驗、行萬里路是必然 暑假是孩子們學期暫告一段落,安排全家一起的旅行, 實地探訪不同的風土民情,體驗當地的文化,是最棒的經驗拓展~ (不管在島內旅遊,或是到周圍小離島,或是可以飛到其他洲, 還沒開始擠出假期跟訂機票船票的你,現在就開始規劃吧~) 記得我在澎湖吉貝島抓到 一隻活海參的畫面, 一直被我家小二生津津樂道。 生活經驗不夠多元廣泛,即使在書上讀到別人的故事生涯, 也很難體會同理共鳴。 即使只有2-3天,鼓勵你走出家門,帶著全家人一起去探險。 多重感官一起加乘深化學習 前些日子(具體忘了多久以前請見諒)我在粉專寫過類似的學習原則。 從學習記憶的原理原則中,我們知道人的大腦要輸入一些記得住的資訊,最好是要「多重編碼」。 以下用海參(sea cucumber)舉例。 也就是說,如果我要「真正習得」,我的大腦必須對這個東西有多重編碼(multiple coding) 聲碼:ㄏㄞˇ ㄕㄣ(從不同情境中聽到這個聲音) 意碼:知道是一種海洋生物。不是文具、不是人、不是…… 形碼:從書上或電視上看過中文字形體如「海參」 英文字形體如「sea cucumber」 其中上面三碼,最重要優先要編的是──聲碼和意碼 海參的英文,顧名思義就是在海裡游、形狀很像小黃瓜的東東 對我兒子來說,海參除了在英文卡通《海底小綜隊》聽過上百次sea cucumber 之外,還是他老媽在澎湖把海參擠出水柱的爆笑畫面。 對我自己來說,童年記憶裡的台南鄉下擺流水席桌上總會有這道燴海參~ (媽媽說這很貴呢) 所以除了聲碼、意碼編完之後,最穩固的是加上「文化情境碼」 教科書上是寫「動碼」,我自行翻成文化情境碼,希望大家較容易理解。 這就是古人說的,口到、耳到、眼到、心到、腳到。 對幼兒來說,能分辨小黃瓜不同於辣椒跟茄子、能分類, 這就表示意碼編好啦~~(要拍拍手喔) 從具體到抽象 昨天我家小二生問我:「媽媽,什麼是 emotional damage?」 (這時不管我在做什麼,我一定放下手邊工作,抱著他坐在我腿上,因為他很快就不會給我抱了,相信我……) 然後別誤會,他根本不知道 emotional damage 這幾個字怎麼拼寫 他只是聽到有人這樣說(當然是影片中的人) 這就是先把聲碼編好,然後就會想要知道意思,怎麼寫不在乎。 心理師媽媽當然就省略一千萬字,用最簡單的方式說: 「你的皮膚會受傷,那個傷口就是肉體上的傷害。另一種是你心理上的傷害。」 這時候小二生開始編自己的意碼,他說:「就是I feel……bad…...」 是的,我想強調一萬次,閱讀從來都不是從看文字開始 是從日常生活的經驗、體驗:衣食住行育樂…… 大塊假我以文章,與大自然的互動跟對話,是最棒的閱讀。 家長能給孩子最棒的禮物之一,就是陪伴孩子在生活中閱讀。 圖:Pexels圖庫網站
這個系列的心得分享文其實是要跟同是家長的大家一起打氣 還記得今年3月左右陪著小二生一起學 Old 系列字 也不知道輸入長期記憶到底要多久?? 我知道焦急的爸媽心裡都超急的啦……
榮登第一名的當然就是 「rose / 螺絲」 因為親切嘛~又好唸,所有臺灣人都聽得懂。 最近陪幾位小二小三的孩子練習這個母音, 其中包含我家的小二弟弟, 也被我抓來扎扎實實地練這個母音的8800音。
Headsprout 要退休啦~ 陪伴輔助姊姊學習phonics的Headsprout竟然要退休了, 2024.10.1就正式走入歷史,真的點不捨呢~ 弟弟現在正在玩,目前是57關。
忘了兒子多小的時候我就入手了Richard Scarry的 系列作品,兒子百聽不厭,(家裡也有的請舉手) 尤其是書裡的那隻 叫做 Lowly的蟲蟲,各種搞笑的角色,真是讓孩子好愛好愛。 其中 Funniest Storybook Ever 這一本,媽媽不知道已經唸過幾遍?
我家小二生是個對動物、天文、海洋生物、古生物、深海魚類、頭足綱、鸚鵡螺……非常有興趣的孩子。鍾愛的書籍跟節目千篇一律都是這方面的。 因此,他就是《海底小縱隊》(Octonauts)這部英文卡通的忠實觀眾。 這部英文卡通的主題曲,還從A to Z 介紹各種海洋生物。小時候咿咿呀呀還咬字不清的時候,就跟著唸唸唱唱,好像很會的樣子。
前幾天接待了一位從加拿大回來的友人,她分享了在國內外幾個大的語言學習線上平台教學的經驗(秘辛)果真是水深不可測,不為外人道矣…… 但我特別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她提到了語言的學習黃金期對她自己在學習英語的關鍵性,4-6歲的時候她剛好在美國求學生活,後來即使回到國內讀書,英文對她還是特別容易上手,20多歲時再次回到英語系國家完成大學與碩士學位,主修亞洲文化翻譯,那段時期打下的發音基礎還是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