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26175317 7175949

百人百場

【第五十二場】:重新點燃教學的熱情|師資一班 陳慧娥老師

本集來賓 陳慧娥老師在英語補教界有十八年的教學經驗,從國中英語起家,一直往下延伸至兒童、幼兒英語,充滿熱忱的她,甚至自己開英語安親班、請外師上課。但這間補習班終究沒能繼續下去,她也與心愛的教育工作漸行漸遠。 五年前從雙母語師資一班畢業的慧娥老師,形容雙母語是她跟宇宙下訂單的禮物。她重新拾起英語教育,搖身一變成為學生口中的「慧兒老師」,不僅自己的內心充滿喜樂,也和孩子們一起享受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是什麼原因讓慧娥老師放棄耕耘十八年的英語教學?什麼機緣讓她遇上雙母語,為何產生如此大的轉變?

閱讀全文【第五十二場】:重新點燃教學的熱情|師資一班 陳慧娥老師

【第五十一場】:置身包子店下雙母語團練站|師資六班 黃曉芹老師

本集來賓 黃曉芹老師最為人所知的身分是包子店老闆娘,然而包子店除了有好吃的包子,還有另外一個作用,那就是雙母語高雄前金團練站。店裡最吸引人的,除了包子之外,就是掛在牆上大大的臺灣雙語注音符號海報,往往客人進門後就被其所吸引,然後經由曉芹老師的引導下認識雙母語。 但不說你可能不知道,曉芹老師曾任幼兒園老師,不僅學過兒童英語教學法,也具有國語正音師資格。帶過中英文讀經的她對「發音」特別在意,看過教育現場太多不可思議的教法後,讓她在2016年一發現 蕭博士提倡的理念就如獲至寶,認定「就是這個人、就是這裡了」! 加入雙母語師資班後,她的教學生涯產生什麼樣的轉變?她如何運用雙母語幫助孩子們,又是什麼驅使她持續不輟地推廣雙母語?

閱讀全文【第五十一場】:置身包子店下雙母語團練站|師資六班 黃曉芹老師

【第五十場】:國中地理老師,為孩子創辦了「大伙房書院」|師資一班 鄭惠齡老師

本週的來賓 鄭惠齡老師原先為國中地理老師,接觸中醫後有感於如此對生命重要的事,體制教育內卻沒有教授,因而為孩子創辦了「大伙房書院」──實施幼小混齡實驗教育,課程內容包括了中英文讀經、中醫、硬筆篆刻、掃灑進退等。 偶然一次機會聽到臺雙會理事長 蕭博士的講座,發現博士雙母語的理念與其讀經的概念不謀而合,之後不僅將注音調音加入書院課程,亦邀請博士到書院舉辦講座,更在2017年加入雙母語師資一班,成為資深學姊。 是什麼樣的魔力,讓惠齡老師一路以來如此堅定地跟著雙母語的步伐?

閱讀全文【第五十場】:國中地理老師,為孩子創辦了「大伙房書院」|師資一班 鄭惠齡老師

【第四十九場】:雙母語鐵粉: 學習,未必從認同開始|師資七班 黃仁妙老師

本週邀請的來賓 黃仁妙老師長期協助團隊推廣雙母語,各式活動講座都有她的身影;師資七班結業後,仁妙老師除了擔任團隊的志工,並且積極推廣雙母語。 ⠀ 從早期的「問老師」到現在的「蕭博士雙母語」,仁妙老師見證了蕭博士始終都在為同一件事──推廣雙母語──而努力,他與團隊又是如何無微不至地照顧每個細節、想方設法讓眾人明白這件事的重要,因此多年後她加入雙母語師資班,許多正在徘徊、只欠臨門一腳的親朋好友也因為她的推薦而加入學習雙母語的行列。

閱讀全文【第四十九場】:雙母語鐵粉: 學習,未必從認同開始|師資七班 黃仁妙老師

【第四十八場】:誰說,學雙母語只能讓英文變好?|開星一班 黃至華老師

誰說,學雙母語只能讓英文變好? ⠀ 本週邀請的黃至華老師,畢業於臺東大學特教系,然而真正讓她接觸雙母語的契機並非在教育現場,反而是源自小兒子幼時發音的不尋常。 參加各種研習想找到原因,想方設法協助兒子加強語感,歷經了許多挫折與反思。一次向大學同學(按:即雙母語師資六班 黃鼠兒老師)求救的機緣,讓至華老師認識了雙母語,雖然對眼前的教學方式一無所知,但因為了解鼠兒老師對孩子的用心,加上鍛鍊口腔肌肉的特殊學習方式、雙母語團隊研發的各式歌曲與教材,還是讓至華老師決心陪孩子一試。

閱讀全文【第四十八場】:誰說,學雙母語只能讓英文變好?|開星一班 黃至華老師

【第四十七場】:從特教生特質看雙母語教學|師資四班 吳宥增老師

2022年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畢業,今年初完成教育實習甫取得教師證的吳宥增老師,正在努力考取正式老師。大學一年級開始接觸雙母語,這段際遇如何逐漸培養他成為一名老師呢? 特教學生在學習方面有些常見的特質,如:注意力不足、很難舉一反三、對學習的失敗預期……。 在大學當中一邊學習特殊教育專業,同時一邊上蕭博士的師資班之後發現,好像有許多雙母語教材及教學方法用在特教生身上特別的好用,也漸漸開始運用在自身的教學上。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在教學中逐漸成長的歷程。

閱讀全文【第四十七場】:從特教生特質看雙母語教學|師資四班 吳宥增老師

【第四十六場】:學英文,我們都像特教生 |開星一班 葉晧博老師

「特教老師可能不懂英文,但是特教老師懂教材教法。」 ⠀ 葉晧博老師,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碩士,曾在多所學校特教班任教,並獲2019年花蓮縣教師節表揚大會的特殊優良教師獎,對雙母語從輕蔑地嗤之以鼻到臣服,當中有很深的體會。 ⠀ 特教老師必須不停嘗試有效的教學法,因為正常孩子或許能用一個方法學會十件事,但特殊孩子卻可能得更換十個方法,才能學會半件事。晧博老師接觸雙母語後,發現過程就像「給五毛,拿一塊」──原本以為只是矯正發音,豈知到後來無論是教育觀、育兒觀乃至人生觀,都在某個不起眼的片刻,被不經意地啟發。因而到後來,他每堂課都屏息靜聽,並且在教育現場一次又一次地見證 蕭博士說的一切。

閱讀全文【第四十六場】:學英文,我們都像特教生 |開星一班 葉晧博老師

【第四十五場】:陪伴孩子走一條學習的路 |開星一班 黃雅玲老師

本週的來賓 黃雅玲老師,行為很保守思想很開放的二寶媽,認識華德福實驗教育後,決定脫離舒適圈,從台中搬遷到宜蘭定居,從此學習生活一切由繁入簡,實驗教育,看見教育的可能。 ⠀ 一路從此平順嗎? ⠀ 答案當然是「沒有」 ⠀ 所幸接觸雙母語兩年多,很多無法理解的教育現場,在認識 蕭博士與雙母語後,和孩子因教育現場而受傷的心,漸漸地得到修復。於是在去年為了自己及孩子,決定加入雙母語師資班,鼓起勇氣踏上親子共學的自學之路。

閱讀全文【第四十五場】:陪伴孩子走一條學習的路 |開星一班 黃雅玲老師

【第四十四場】:陪伴是自學最好的禮物|師資七班 甘憲平老師

家有三位自學生的甘憲平老師一路以來雖然辛苦,卻也沉浸在與孩子共學的幸福中。 曾經在公視《誰來晚餐》中分享帶領孩子自學經驗的 憲平老師,帶著孩子走上自學這條路,並非體制多麼難以適應、或者對孩子有什麼期望。她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希望孩子的成長過程,她一直都在;透過共學創造回憶,同時創造未來。 ⠀ 或許是因為如此,多年前蕭博士一場講座,讓她看見自己對於陪孩子一起學英文的期待,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猶豫、探詢,與接觸蕭博士的影片後,真正促使她學習雙母語、成為師資的,反而是學習語言後可以服務他人的那份大愛。 ⠀ 那麼,憲平老師在學習雙母語之後,跟家人們多了什麼樣的互動呢?孩子們怎麼看待雙母語呢?她又是如何實踐雙母語呢?

閱讀全文【第四十四場】:陪伴是自學最好的禮物|師資七班 甘憲平老師

【第四十三場】:學習雙母語的好,自學的孩子最知道 |開星一班 王晨驊老師

從小自學的王晨驊老師,在國中時因緣際會接觸了雙母語,懵懵懂懂學習了發音和童謠,這段經歷對他的英語學習有什麼幫助呢? 長大後的晨驊老師,在共學團體──志道書院服務,帶著小朋友們讀四書五經,是什麼原因,讓他加入開星一班,再次學習雙母語,並逐步成為雙母語師資,開始教孩子們雙母語呢? 認識了雙母語,才知道 蕭博士與團隊在教材、教學方法上的設計,都充滿愛在其中。 用注音符號,從已知學未知。不懂的人,覺得荒誕;接受的人,心懷感恩;理解的人,感動萬分。 扎扎實實練發音。不懂的人,說是多餘;接受的人,多有獲益;理解的人,歡喜傳遞。 如果您是理解之人,那麼今晚的分享,必能令您心生歡喜;若您是接受之人,那這次的分享,定能讓您有所共鳴,並對雙母語學習有更多的認識;假如您是不懂的人,或是半信半疑、有所疑慮,或許能通過這次分享,找到答案,更加篤定。

閱讀全文【第四十三場】:學習雙母語的好,自學的孩子最知道 |開星一班 王晨驊老師

【第四十二場】:我是如何透過自學 培育國手女兒 |開星一班 張慧文老師

這一集百人百場的來賓 張慧文老師將持續和我們分享「自學」的經驗! 家有兩個女兒的慧文老師,從姐妹倆小學時期就選擇自學;年齡分別為16歲、13歲的姐妹皆具有出眾的 #體育專長 。16歲持續自學的姊姊是花式滑冰選手,而目前 13歲回到體制內國中的妹妹則是韻律體操體育生。 慧文老師求學時期受到爸爸和英文老師影響深遠,加上大學畢業後出國留學打開了眼界,對英文能力有一定的自信,回國後也曾擔任過幼兒園的雙語師資,兩個女兒的英文學習自然一直不曾假手他人。經由共學團家長們的推薦,慧文老師加入了雙母語師資班,如同上體育課一般需要堅持不懈地鍛鍊肌肉的練習方式,讓家有體育生的她感觸更加深刻。 在教導自身孩子之餘,選擇雙母語來協助共學團其他孩子的英文學習。這一路走來,慧文老師經過哪些心路歷程呢?而兩個女兒及其他孩子是否也從學習雙母語中有什麼樣的收穫呢?趕緊來收看這一集的百人百場節目。

閱讀全文【第四十二場】:我是如何透過自學 培育國手女兒 |開星一班 張慧文老師

【第四十一場】:我們的自學經驗|開星一班 鄭因絢老師

本週的來賓 鄭因絢老師在還沒生孩子之前,就打定主意未來要成為全職媽媽,親自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為了孩子,因絢老師走向在家自學之路,但從零開始的她面臨了許多挑戰,其中英文學習,也是她需要極度需要突破的學習。 ⠀ 由於對自己的英文沒信心,懷著「要教給孩子的,自己也要先學會」的態度,因絢老師為拯救英文制定了學習計畫,然而總有些關卡,她無論如何都找不到方法可以突破。就在考慮易子而教這條路時,她遇見了雙母語。雙母語就像是她們家的英文催化劑,讓原本幾乎不使用英文的家人間,可以放鬆、開心地學習。

閱讀全文【第四十一場】:我們的自學經驗|開星一班 鄭因絢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