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又專欄 ─

斯土有情,大伙房有雙母語(百人百場側寫:鄭惠齡老師)

隹隹   2023-06-01   1741

第50場邀請到師資一班的大學姐,同時也是大伙房書院的創辦人 鄭惠齡老師,她原先為國中地理老師,接觸中醫後有感於如此對生命重要的事,體制教育內卻沒有教授,因而為孩子創辦了大伙房書院──實施幼小混齡實驗教育,課程內容包括了中英讀經、雙母語、中醫太極、硬筆篆刻、灑掃進退等。

貼近心、貼近土地的語言才能學一輩子

惠齡老師用一張很美的桃園埤塘空拍照開場,點明了她與大伙房書院的來處,也表達出她對那片土地──「千塘之鄉」桃園濃厚的情感。她向觀眾介紹,「伙房」一詞是客家話的「廚房」之意,當初桃園正在升格為直轄市,惠齡老師很感慨許多地名因此消失,比如說原本的「水井仔」更名為「東泰街」,書院希望透過命名保留對土地有意義的地名。她也在參加雙母語師資一班後,為書院取了一個諧音,但足以表達其核心價值的英文名稱「Whole Family School」。

話鋒一轉,惠齡老師拋出了「MILinguall」這個由 蕭博士發想出來的字彙,她說,這個字是雙母語送她的禮物。因為這個字有「My」Linguall的意思,也就是「我的」語言──語言應該是要用來表達內心感受的。令人悲傷的是,臺灣小孩學語言離心、離根、離土地都很遙遠,然而「學語言若離心、土地很近,這語言才會是一輩子。」

生態保育與雙母語

大伙房書院教育的其中一個環節是生態保育,節目中跟大家分享來自南半球,冬天會因為食物缺乏,順著西南季風飛到桃園、新竹、彰化等多個地區停留的小燕鷗。為了吸引小燕鷗留下繁衍後代,桃園當地志工會製作假鳥,並引導牠們遷入用石頭或瓦片蓋的巢穴,其中也包括了惠齡老師和大伙房的孩子們。除此之外,惠齡老師改編了《我是隻小小鳥》童謠成為《小燕鷗的旅行》,短短幾句歌詞,就教導了孩子們小燕鷗的遷徙過程、牠們的習性,還有如何協助他們安居等。

有一群小燕鷗
從北澳飛臺灣
許厝停留
開闊的砂礫地
鳥夥伴庇護瓦
求偶育雛留


惠齡老師指著一張由家長陪著孩子一起在沙灘放置假鳥的相片說,那些孩子都是書院中比較需要愛的孩子,陪在他們身邊的並不是原生家長,但雙母語就從這樣充滿愛的環境長出來,就像雙母語師資之間也常有易子而教的情形,彼此來自不同家庭,但一起成長、關係密切。

接著她以兩個片段來分享大伙房如何結合小燕鷗的題材與雙母語教學。其一是數年前一位小二生的雙語88音認證影片,他被蕭博士糾正了幾次,可愛逗趣的模樣惹得哄堂大笑。惠齡老師形容那時的他還不太有自信,也會因為唸得不如哥哥姊姊而沮喪。

但在隨後她為當晚觀眾準備一段,由大伙房的孩子們現場連線獻唱《小燕鷗的旅行》英文版的特別節目中,這位現在已經小五的孩子在表演完畢後上台教同學們唸歌詞中的英文單字「fly」。從他有條不紊的口語和自信而穩健的台風,可以感受到這段時間他的蛻變,雙母語在他身上種下的種子也慢慢地在萌芽。

AI無法取代有「心」的翻譯

接著惠齡老師談到了雙母語比較後端的部分。她分享《小燕鷗的旅行》英文版的誕生是如何從Google英譯版進化而成:

There’s a flock of little terns → Little terns they will fly
From North Australia to Taiwan → From South to Taiwan
Xu Cuo stay → Xu Cuo wetland
Open gravel → Beach of sand gravel
Bird buddy shelter tile → Home and friends for them
Courtship and brooding → Love continues Life

這個過程有些看來很荒誕的插曲,因此她引用蕭博士將翻譯分成的幾個層次:信(逐字)→達(求順)→雅(有禮)→短(簡要)→破例求共鳴(情),強調語言的對譯不應該只是逐字對譯,需要考量語境和受眾。惠齡老師認為現代人習慣借助Google翻譯,且太相信AI,卻往往未經思考,就算翻錯也沒有辨別能力,這樣下去的結果毫無生命力可言。

學習雙母語的最終目的其實就在於,讓不同的語言可以在結合人文與聲律美感的情況下彼此交融,但那個歷程必須是小學先閱讀、背誦前人已經咀嚼過且有聲律的經典,國中學習體制教育教導的文法,到了高中他們才有能力去解碼、改寫、翻譯。

她並舉例,翻譯可以「以一衍多」,如同手中握有一把寶劍,懂得在一百種不同的場合拿出來用;現在的體制教育訓練孩子大量閱讀,卻沒有足夠的深度,就像給孩子一百把很鈍的劍,卻沒有任何一個場合能用。



惠齡老師試圖將這件需要在兩種語言中耕耘許久的成年人才能理解的事,教給大伙房的孩子們,即便他們現在不一定明白,但從他們唱得真摯歡喜的臉龐,旁人也能感受到,孩子藉由學習與土地有連結的雙母語歌曲,不知不覺中,已讓中英語言能力內化在他的嘴巴肌肉及心裡。

再回到一開始的MILinguall,她說,MILinguall的第一個I是縮小的大寫,表示看重自己之餘,也要把自己縮小,這樣世界才會有別人進來。現代有許多人學英文是為了離開故土,並且在制度底下用不快樂的方式學英文,但其實學英文可以是很開放的,光是「小燕鷗」就幫孩子打開了全世界,無形間也累積了與外國人交流的談資,包括故鄉、生態、親人等話題。

透過這集分享,惠齡老師希望大家看到雙母語的未來,雖然聲音最重要,也是基礎,但雙母語並非只有學聲音而已,因此她還是很鼓勵孩子到了高中再回到雙母語繼續學習。


感謝臺雙殿授權使用『蕭博士 PA 美語』發音教學系統
百人百場健正分享 第五十場│鄭惠齡老師】←觀看影片請點
封面圖像:師資一班 黃姿樺老師作品《小杏人:329-06》


2023-07-01   隹隹   2362

雙母語重新點燃教學的熱情(百人百場側寫:陳慧娥老師)

本集的來賓 陳慧娥老師在2017年報名了雙母語師資一班,在此之前則是擁有多年豐富經驗的國中補習班英文老師。國中英文教學遠比小學又複雜了許多,在教學現場陪學子們奮戰的慧娥老師自然也看見了許多問題,讓她意識到原來「考試成績好,並不等於英文好」。而後她完全失去動力,好長一段時間不再碰耕耘多年的英文教學,這段沉潛期讓她有機會接觸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雙母語,從中再度找回教學的熱情。

- 又又專欄
2023-05-13   隹隹   1771

雙母語教會的,不只是語言能力(百人百場側寫:黃至華老師)

這一場百人百場的來賓 黃至華老師相較前幾場比較特別,雖然她本身也是特教專業,但這一集她是以一個母親的身分來和大家談特教。至華老師大學畢業出社會後沒多久就結了婚步入家庭,育有一雙兒女,小孩子在還沒上幼兒園時,被媽媽發現「怎麼講話好像怪怪的」,經過一番抗戰之後,踏上了雙母語療癒之旅。

- 又又專欄
2023-02-17   隹隹   2071

為孩子播下正向學習的種子(百人百場側寫:吳淑斌老師)

本週的來賓 吳淑斌老師(以下簡稱薯餅老師)在接觸雙母語前,已有十多年幼/兒美經驗,因此對於孩子的語言學習歷程十分熟稔。換句話說,家長們十分喜愛這樣擁完整幼美教育經歷(雙語幼兒園、小學補習班)的她;然而,這也不免更讓讓人好奇,既然已經有能力用「全英語」教小朋友的她,為什麼還需要學習雙母語呢?

- 又又專欄
2023-02-03   隹隹   2570

從美國先生身上看見雙母語的重要(百人百場側寫:陳俐芳老師)

俐芳老師過去曾在科學園區工作七八年,期間一帆風順,她也從來沒把工作當「工作」,而是不斷挑戰、探索自己的極限。面對這樣開心、待遇又好的工作,大部分人可能都覺得可以這樣過一輩子,然而在她三十歲時調了部門,理應有更多的挑戰,前路卻不如人意,讓她產生了「人生就這樣了嗎」的無聊感,此時正好一個去美國讀書的機會為她的人生開了條岔路,深造完回國之前,還答應了美國律師Bob的求婚。

- 又又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