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的來賓 吳淑斌老師(以下簡稱薯餅老師)在接觸雙母語前,已有十多年幼/兒美經驗,因此對於孩子的語言學習歷程十分熟稔。換句話說,家長們十分喜愛這樣擁完整幼美教育經歷(雙語幼兒園、小學補習班)的她;然而,這也不免更讓人好奇,既然已經有能力用「全英語」教小朋友的她,為什麼還需要學習雙母語呢? 回望教幼/兒美的自己 一開始接觸英語教育就在全美幼兒園(班上只會有一位中師及一位外師負責所有課程)服務了六七年,當時的孩子到大班後可以用英文寫出四到五句的短文、用簡單的英文口語表達意思。一段時間後薯餅老師因為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轉到學齡補習班,一週只上幾天課的學習狀態讓離開從全美幼教環境出來的她很不適應。 同時薯餅老師也到一般的幼兒園兼課,她表示其實幼美的門檻相對低,只要會英文、跟孩子相處融洽就能勝任,但一般幼兒園的孩子可能一週只上兩天,聲音必然不像學雙母語那樣穩定,一旦進入兒美補習班便會被歸類在沒有英文程度,而許多家長的認知是「你已經去上英文課了,為什麼我問『How ar you?』你講不出來?」 若是以前家長導向的薯餅老師,就會為此感到惶恐;但學了雙母語後,薯餅老師有了底氣可以回答家長:「這並非孩子不優秀」。家長也許忘了自己過去學英文也曾經歷過鴨子聽雷,而覺得已經給孩子那麼好的學習環境,孩子應該要學會,但孩子其實不見得不會,可能只是處在語言學習的「沉默期」。 學英文需要高成本? 薯餅老師在補習班任教時,她的老闆除了使用的教材優於坊間,也願意給孩子半年的聽說培養期。她舉例曾教過一批孩子,有一次抱著嘗試的心態,在完全沒做過題目的情況下讓他們寫國中會考考題,仍能答對超過一半。 而她服務過的另一間幼兒園,沒有花太多時間在英語上,但孩子們不論生活自理能力或美術創造力都很強。薯餅老師從補習班的例子意識到,只要在孩子小學低年級理解、認知能力強的時候充分提供聽和說英語的良好環境,他們的能力並不會比讀全美幼兒園的孩子差。 正因為待過各種體制的幼教環境,薯餅老師很清楚全美出身的孩子程度能到哪,她更能理解孩子隨著生理發展,如何能在最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將英文學好,也減輕家長的負擔。 學雙母語後,更讓她認知到,如果孩子能在學齡前就先以雙母語打好聲音定位的基礎,到了低年級就有如虎添翼。至此主持人薯叔倒以自己的孩子為例提醒,縱使孩子有雙語為底,到了小學若沒有相對應的環境,還是會打回原形。 孩子出生成為認識雙母語的契機 在幼/兒美教育圈歷經二十年的時間,看見了孩子的美好,然而一旦自己成為母親,「是不是有將『好的』、『對的』資源給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念頭時時刻刻在考驗著薯餅老師。 後來得知鄰居購買了一套著名且高價的英語教材,她懷著神農嘗百草的心情查了許多資料,也問了當時補習班的同事──師資二班的愛芸老師,愛芸老師勸她不如多跟孩子出去玩,創造共同的美好回憶,同時也提供她許多資訊、帶她去 蕭博士的講座問「問老師」。 期間薯餅老師與鄰座的聽眾閒聊,發現有來自華德福、福智等不同體系的「高手」,除了暗自驚嘆這位「問老師」竟讓他們如此謙卑地前來聽講,也詫異原來在學英文的道路上,還是有許多人被恐懼綁架;家長願意花高昂的學習成本,某種程度就像是「我有對孩子付出」、「我沒有對不起孩子」的自我暗示。 最終她們在講座中得到了「不需要那些昂貴教材」的解答,但更令薯餅老師折服的是蕭博士會後坐在地上聆聽家長詢問的謙遜及專注。而後她更從蕭博士在不同講座卻不厭其煩地講著一樣的事,明白了雙母語的箇中道理,也看見了他心中的愛和美好,因而決定加入雙母語師資班。 薯餅老師補充,她曾在一次講座問了一個當時蕭博士拒絕回答的問題:「有沒有學雙母語的例證?」過了很久她才明白原來所謂的「例證」,其實只要一步一腳印終能看到,這也讓她和愛芸老師得到一個結論:雙母語是給全臺灣的孩子學的(意指不是只有有錢人家才能學)。 這個結論薯餅老師也從《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和細到極致的練習步驟感受到,因為只有如此,就算是毫無資源的孩子也能夠完全依靠它,一步一步地將英文學好。 Before & After 聽到這裡,主持人薯叔再度提出疑問,薯餅老師在學雙母語之前已經具備「全英語」教學的能力,或許有沒有雙母語她都可以繼續教,但既然薯餅老師看見了雙母語的重要,實際運用後對她的教學有什麼幫助或改變?對孩子又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薯餅老師分享,一直以來不論是家長認知或教學設計,幼/兒美幾乎等同於「遊戲」教學,老師除了需要不斷變出新玩法、準備小禮物獎勵贏的孩子,還得安慰輸的孩子、想辦法幫助學習落後的孩子……老師不僅累,也搞不清楚學生到底是在意輸贏或是否真的學會。 而雙母語教學不管是分解動作、重複朗誦,亦或給孩子信心的方式,都讓孩子即使沒有遊戲教學也能保持認真學習,練習次數(甚至可以一對一)也比以往多出「三倍」,這是遊戲教學所無法達成。 這正好和蕭博士曾提過的:「不是『快樂學英語』,而是『學會英語有夠快樂』。」如出一轍,因為「快樂學」得靠遊戲,但遊戲淡化了真正的練習時間,而老師也在過程中感到疲勞。正確的學習方式讓孩子不但不需要花俏的遊戲,還能在不斷練習中獲得自我挑戰的成就感。 學的不僅是英文 除此之外,薯餅老師回憶過往觀課時,蕭博士很重視孩子的臺風和禮貌,她便將蕭博士展現的身教言教帶進課堂,告訴孩子學會這些比英文重要,有禮貌的孩子才能一生平安。她也透過遞麥克風、加分等方式教導孩子尊重自己正在做的事,提升自信心,因此孩子都越來越喜歡唸英文,不僅同儕練習時跟著唸,回家也把漂亮的發音唸給家長聽,得到一舉數得的正向循環。 這樣的教學成果不僅受家長肯定,也印證了過往在幼/兒美的經驗,讓她更篤信臺灣的孩子在學齡前應該接受雙母語的聲音定位,幫助他們在下個學習階段獲得自信。孩子在一遍又一遍的聆聽與練習中培養了對聲音的覺察,也潛移默化學到課堂禮儀、尊重課堂中的其他同學。更甚者,看到同學的不足,願意主動「出聲相救」。 當班上一位小朋友在同學幫助下終於發出怎麼學都不會的聲音,薯餅老師深受感動,她深知在學齡前階段,課後又沒有練習環境的情況下,語言能力很難突飛猛進,然而她(乃至雙母語)幫孩子在語言啟蒙期建立了自信,孩子就願意在學習上投入。 而建立自信的過程中,「降低目標」非常重要。大人常常設定錯誤的目標或設定太高,但身為老師,能給的唯有等待,即使現在無法立竿見影,難保哪天能開花結果。 身教對女兒的影響 做母親之後,因為了解外面的「競爭險惡」,多少都會不自覺養成用「預言」「恐嚇」孩子的習慣:「你再不……,等一下就會……。」雖然不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卻忍不住擔心孩子面對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沒有足夠的心理素質去應對。 但在自己團練雙母語的過程中,女兒波妞也在一旁耳濡目染學會了正確發音,即便回到學校仍有出錯的時候,經過提點其實很快就能自我修正。因此薯餅老師建議家長透過雙母語團隊的各種資源、音檔陪著孩子一起學習、確認,就能大大降低這段路上產生的焦慮和恐懼。 雖然同時有幼美老師與雙母語師資的身分,薯餅老師卻沒親自教過波妞雙母語。為什麼波妞仍有不輸同儕的發音能力呢?另一位主持人大蒨老師從薯餅老師分享她在團練、交作業的態度觀察到,或許正是因為薯餅老師認真不懈的態度,進而對女兒產生正面的影響。 薯餅老師最後以一串師資六班的感謝名單作結,表達了她在雙母語路上獲得的愛。因為以愛為出發點,雙母語為薯餅老師帶來許多從前在幼/兒教英文無法獲得的感動,而這份愛也經由薯餅老師持續傳給她的學生、家長和女兒,將在未來的某天,開出燦爛芬芳的花朵。 感謝臺雙殿授權使用『蕭博士 PA 美語』發音教學系統 【百人百場健正分享 第三十八場│吳淑斌老師】←觀看影片請點 封面圖像:師資一班 黃姿樺老師作品《小杏人:235》(局部)
本集的來賓 陳慧娥老師在2017年報名了雙母語師資一班,在此之前則是擁有多年豐富經驗的國中補習班英文老師。國中英文教學遠比小學又複雜了許多,在教學現場陪學子們奮戰的慧娥老師自然也看見了許多問題,讓她意識到原來「考試成績好,並不等於英文好」。而後她完全失去動力,好長一段時間不再碰耕耘多年的英文教學,這段沉潛期讓她有機會接觸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雙母語,從中再度找回教學的熱情。
第50場邀請到師資一班的大學姐,同時也是大伙房書院的創辦人 鄭惠齡老師,她原先為國中地理老師,接觸中醫後有感於如此對生命重要的事,體制教育內卻沒有教授,因而為孩子創辦了大伙房書院──實施幼小混齡實驗教育,課程內容包括了中英讀經、雙母語、中醫太極、硬筆篆刻、灑掃進退等。
這一場百人百場的來賓 黃至華老師相較前幾場比較特別,雖然她本身也是特教專業,但這一集她是以一個母親的身分來和大家談特教。至華老師大學畢業出社會後沒多久就結了婚步入家庭,育有一雙兒女,小孩子在還沒上幼兒園時,被媽媽發現「怎麼講話好像怪怪的」,經過一番抗戰之後,踏上了雙母語療癒之旅。
俐芳老師過去曾在科學園區工作七八年,期間一帆風順,她也從來沒把工作當「工作」,而是不斷挑戰、探索自己的極限。面對這樣開心、待遇又好的工作,大部分人可能都覺得可以這樣過一輩子,然而在她三十歲時調了部門,理應有更多的挑戰,前路卻不如人意,讓她產生了「人生就這樣了嗎」的無聊感,此時正好一個去美國讀書的機會為她的人生開了條岔路,深造完回國之前,還答應了美國律師Bob的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