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又專欄 ─

從美國先生身上看見雙母語的重要(百人百場側寫:陳俐芳老師)

隹隹   2023-02-03   2570

這場百人百場講座剛好在農曆年前,住在宜蘭的講師 陳俐芳老師原先說好以線上的方式進行;沒想到節目開始前她卻給了主持人一個驚喜,來到了直播間以參與Live的方式進行。原以為對俐芳老師已有許多認識的主持人 大蒨老師,想起每次百人百場跟來賓深聊後總會有新的發現,不覺又期待了起來。

科技新貴的人生轉折

俐芳老師過去曾在科學園區工作七八年,期間一帆風順,她也從來沒把工作當「工作」,而是不斷挑戰、探索自己的極限。面對這樣開心、待遇又好的工作,大部分人可能都覺得可以這樣過一輩子,然而在她三十歲時調了部門,理應有更多的挑戰,前路卻不如人意,讓她產生了「人生就這樣了嗎」的無聊感,此時正好一個去美國讀書的機會為她的人生開了條岔路,深造完回國之前,還答應了美國律師Bob的求婚。

為什麼嫁給美國人還要進修英文?

「既然都嫁給外國人,而且還是純正美國人,那直接跟先生學就好啦?」

對於這樣的疑惑,俐芳老師俏皮地回應:「因為很快就會忘記啦」。試想:如果每天都去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久了先生也會煩、會膩,為了不影響夫妻關係只好自己學了。另外一個不得不進修的原因是,面對太愛讀書的學者先生,她總覺得自己也該上進一點;幸好先生從未給她壓力,反而時常稱讚她,促使她持續進步。因此俐芳老師在課堂也不吝惜稱讚學生,幫助學生達成預期中的目標。

從俐芳老師2013年返臺,到2020遇到雙母語這段期間,一面照顧家庭,一面利用短暫片刻學習。回臺後常有人請她教自己的孩子英文(只因先生是外國人),但都被俐芳老師以自己的發音如果不能90%近似母語人士,不敢收他人父母的辛苦錢為由回絕。

一路從先生與小孩的互動看母語人士怎麼帶小孩,讓她擔憂起臺灣的孩子沒有沒有那種環境,該用什麼方式學習。因而俐芳老師不斷尋找能完整、具體地教孩子每個發音的方式,而不是像一般老師用「嘴巴張開一點、舌頭怎麼壓、嘴巴怎麼開」等籠統說詞引導。

她發現為什麼英文學了好久、學得這麼沒效率,最大的問題在「發音」;2020年無意發現蕭博士的臉書,解答了她長久以來的困惑,於是得知蕭博士在辦巡迴講座,前去聽完後隨即向現場工作人員洽詢蕭博士雙母語的所有資訊,輾轉加入了師資班。加入師資五班時課程已進行至三分之二,俐芳老師仍堅持往返臺中和宜蘭上課,有任何活動她也一路跟隨,許多連身為美國人的Bob也完全無法解釋的問題終於茅塞頓開。

雙母語的好,外籍先生也認同

俐芳老師的狀況讓人意識到,原來並不是有了外籍伴侶,英文就會變好;即使枕邊人正是以英文為母語,也無法把每個音變得篤定。學習者更是如此,也許只能「裝懂」,也許只能降低標準「可以溝通就好」,但心裡仍不踏實──到底是英文很難還是自己很笨?

上師資班後,俐芳老師亟欲向周遭的人以及來找先生上課的家長分享這個能夠解決臺灣人問題的學習方式,跟隨蕭博士讓她體認到發音的確是學英文的根本,發音不解決更遑論要學拼字、從不規則裡找到規則。隨著投入大量時間練習,她發現從前只能在頻繁與先生對話中抓到語感的發音不穩定,從前花太多時間學卻沒能學好而自我懷疑是否真的沒天份,如今卻能有效率地學會,這樣的經驗非常珍貴。

當孩子漸漸長大,看著父子三人用純正的英文對話,自覺為「臺客」的她始終不得其解,該如何跟他們一起說出一口道地的語調。練雙母語後,那66個注音符號讓她可以穩定,連先生也開始覺得「欸?那個雙母語很不錯耶!」、「妳應該叫我的學生也要練8800音」,於是現在先生的學生也一邊接受俐芳老師的調音,她會同時舉例讓學生知道可以念得跟Bob老師一樣,比如「ㄜㄨ」的音大部分臺灣人會念作「ㄡ」,當Go由原本的「4ㄍㄡ」可以念成「4ㄍㄜㄨ」就會很好聽、帶給人莫大的成就感。

「連我一個快50歲的人,遇到問題可以解決都如此雀躍,能想像小孩開心的程度更甚於此嗎?我不希望孩子要等到10幾20歲,甚至我這個年紀才為了這件事開心,生命何其短暫,如果可以一開始就學好,為什麼要等到年紀一把了才來修正?」

當外籍先生遇到雙母語

正因為俐芳老師自己便是Bob最好的見證,她自己練完「8800音」和《童謠》系列後,語調的大轉變讓Bob非常驚訝。俐芳老師學雙母語後,Bob老師要求在找他上課前,需要先經過俐芳老師調音,猶如「學制」的條件顯示連母語人士都認可這個方式有效。

許多臺灣人雖然意識到自己講英文怪,卻說不出所以然,而雙母語即提出癥結點在於咬字和語調──透過「8800音」和《童謠》系列來矯正。俐芳老師表示有些家長在還不明白箇中好處之前,也會疑惑童謠的內容這麼簡單,為什麼還要花時間去背去學,俐芳老師通常只請他們再等待一些時間,孩子熟背後不只信心增加,還學會換句話說、照樣造句。因為親身經歷過,感受過,因此對雙母語格外珍惜。

大蒨老師分享之前團隊去宜蘭訪問俐芳老師時,有機會與Bob談話。Bob認為閱讀對小孩極其重要,特別是讀文學、哲學類等促進思考的書籍,他非常想帶領臺灣的孩子們進入這個世界,卻不知道為什麼一碰上閱讀就像有障礙一般。而他的學生們藉雙母語學好發音後,都能特別快進入狀態,讓他聯想到「聲音」或許是個關鍵。

俐芳老師回應雖然Bob的專長在法學和經濟領域,面對「如果能再選一次,最想教什麼?」這個問題,Bob毫不猶豫選擇了文學和哲學。所以她都會先問想將孩子送來跟Bob學的家長目的,因為他不願意教為了考試而學習英文的學生;對Bob而言,喜歡上英文,讀得夠多、讀得通透,考試自然不成問題。

「學正確發音是為了什麼」的反思

這時大蒨老師補充,許多人在學雙母語後會產生另一層自我懷疑:「這些音真的要這樣發嗎?」、「真的有喉後音嗎?」、「一定要吐舌頭嗎?」……而俐芳老師沒有經過這樣的歷程,極可能就是因為身邊的外籍先生形成一個可以對照的範例。

俐芳老師回應她有很多學生也曾提出類似的反饋:「我們老師是那樣說的。」她則反問學生們:「你們學英文是為了講給母語人士聽,還是講給臺灣人聽?是為了能聽懂母語人士所講,還是只要能聽懂臺灣人講的英文就好?」如果學生的目標是後者,那何不講中文就好?還不如把學英文花費的大把時間金錢拿去學其他事物。

這個大哉問如同對現行臺灣雙語政策提出相當大的疑問,畢竟如果一開始學的就不正確,外國人就算聽不懂也不見得會深究或是糾正,比如「live」和「leave」許多人唸或聽起來是差不多的,但無庸置疑,這兩個字的母音完全不同(並不只是聲音長短的問題)。

或許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學到正確發音,不過雙母語是確確實實將這之間的模糊地帶排除掉了。俐芳老師對過去在國外音發音不準確所遭受到的為難仍歷歷在目,學雙母語後從自己和Bob的日常對話間,則可以明顯感受到誤差越來越少,這些實踐都在在印證了蕭博士在課堂中所說的道理。

宜蘭團練站

雙母語共9個師資班、1000多個學員,下了課後要去哪裡練習呢?因此團練站應運而生。宜蘭從原先10多個人的僅此一站,擴展到蘭陽溪以南、以北各一站。俐芳老師即是宜蘭冬山站的站長,目前每週四20:00-21:00團練,希望不論過去的師資、現在正在學習的學員、還沒追上或不知道如何進入狀態的,都可以透過團練站來一起練習。她將自家提供給大家練發音、練童謠等,期間歷經過搬家,也曾有過圍著桌球桌辦說明會、教學、練習的美好經驗。

帶大家練習,練最多的是俐芳老師本身,但她樂在其中之外,還想著要做更多、如何讓更多人看見,她不希望下一代像他們一樣,要等到過了好久、需要用到英文的時候,才回頭來調整。因此她迫不及待地跳出來,想把這個方法教給孩子們,只要他們的發音先穩固了,不管講出臺式英文或美式英文都沒問題,但重要的是,他們會帶著自信,而且會明白原來自己並不笨、原來要將發音學好是那麼簡單的事。

自信竟有如「驅魔」的效益?

俐芳老師自嘲來到她這裡不像學英文,反而像進到廟裡,不管進門或送出門都要「搖鈴驅魔」:「你們不笨喔!你們不是不會喔!」而且許多她的學生都來自實驗學校,即便已經比一般體制學校的孩子多了更多自主性與自信,都仍需要先經過這樣的心理建設、明確稱讚他們的「做到」,孩子們從自我懷疑到認識自己的能與不能,也更有動力繼續在學英文這條路前行。

大蒨笑稱俐芳老師的「搖鈴」遺傳到蕭博士,她分享蕭博士的班上曾有一個表現不佳的孩子,每次遇到要上臺唸課文,就緊張地不停喃喃自語。那次輪到他,他每唸一句,蕭博士就表現出大大的鼓勵,像吃了定心丸的他最後順利唸完開心地下臺了。俐芳老師表示也用過類似的方式,因為對許多孩子而言,在同儕團體中學習、比較無形間造成很大的壓力,「稱讚」是一個增長自信很重要的方式。

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態,俐芳老師也時常提出機會教育。她發現稱讚多了,有時出現一些「矯情」的孩子,在同學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下唸對時表現出鼓勵的樣子,她便適時告誡孩子,與其做小動作,努力學好,教比自己弱的、向比自己強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學習應該是很開心的,不一定要坐在課堂,這會消磨掉很多學習的熱忱,也看不到那件事還有許多微妙之處、還有許多樂趣。」俐芳老師最後真誠地分享了這句話。無論身為家有母語人士或團練站站長,她的經歷為曾對學英文有迷思或遇到屏障的人,都帶來許多省思。


感謝臺雙殿授權使用『蕭博士 PA 美語』發音教學系統
百人百場健正分享 第三十六場│陳俐芳老師】←觀看影片請點
封面圖像:師資一班 黃姿樺老師作品《小杏人:424-06》(局部)


2023-07-01   隹隹   2362

雙母語重新點燃教學的熱情(百人百場側寫:陳慧娥老師)

本集的來賓 陳慧娥老師在2017年報名了雙母語師資一班,在此之前則是擁有多年豐富經驗的國中補習班英文老師。國中英文教學遠比小學又複雜了許多,在教學現場陪學子們奮戰的慧娥老師自然也看見了許多問題,讓她意識到原來「考試成績好,並不等於英文好」。而後她完全失去動力,好長一段時間不再碰耕耘多年的英文教學,這段沉潛期讓她有機會接觸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雙母語,從中再度找回教學的熱情。

- 又又專欄
2023-06-01   隹隹   1740

斯土有情,大伙房有雙母語(百人百場側寫:鄭惠齡老師)

第50場邀請到師資一班的大學姐,同時也是大伙房書院的創辦人 鄭惠齡老師,她原先為國中地理老師,接觸中醫後有感於如此對生命重要的事,體制教育內卻沒有教授,因而為孩子創辦了大伙房書院──實施幼小混齡實驗教育,課程內容包括了中英讀經、雙母語、中醫太極、硬筆篆刻、灑掃進退等。

- 又又專欄
2023-05-13   隹隹   1771

雙母語教會的,不只是語言能力(百人百場側寫:黃至華老師)

這一場百人百場的來賓 黃至華老師相較前幾場比較特別,雖然她本身也是特教專業,但這一集她是以一個母親的身分來和大家談特教。至華老師大學畢業出社會後沒多久就結了婚步入家庭,育有一雙兒女,小孩子在還沒上幼兒園時,被媽媽發現「怎麼講話好像怪怪的」,經過一番抗戰之後,踏上了雙母語療癒之旅。

- 又又專欄
2023-02-17   隹隹   2071

為孩子播下正向學習的種子(百人百場側寫:吳淑斌老師)

本週的來賓 吳淑斌老師(以下簡稱薯餅老師)在接觸雙母語前,已有十多年幼/兒美經驗,因此對於孩子的語言學習歷程十分熟稔。換句話說,家長們十分喜愛這樣擁完整幼美教育經歷(雙語幼兒園、小學補習班)的她;然而,這也不免更讓讓人好奇,既然已經有能力用「全英語」教小朋友的她,為什麼還需要學習雙母語呢?

- 又又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