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百人百場

【第四十場】:從英文讀經 走進雙母語世界 |師資三班 黃臻霖老師
本週的來賓 黃臻霖老師在加拿大取得大學文憑回臺後,曾擔任過英文家教和補習班的兒美教師。女兒一歲半時,因為帶她上 #讀經班,有相關背景的臻霖老師便順勢教起 #英文讀經,後來更開辦讀經學堂。但當時圈子裡存在績效至上、不重視發音、師資培訓資源不足等種種問題,讓不是教育專業出身的她雖然拿著文化底蘊深厚的教材,在教學現場心裡卻始終不踏實。 ⠀ 臻霖老師偶然在一次師培課程碰上臺雙會理事長 蕭博士,蕭博士以「童謠」來讀經的主張,讓長期使用古典文學當教材的她非常不能認同。後來是什麼讓她改變了想法呢?她如何將雙母語運用在英文讀經教學上呢?

【第三十九場】:峰迴路轉的英文教學之路 |開星一班 周玉婷老師
大學應用外語系畢業後,周玉婷(Monica)老師理所當然地以兒美教師做為第一份工作,然而才過一天就選擇了落跑。繞了一大圈後,終究憑著對英文的愛以及「帶給人們快樂」的信念,讓她再度回到英文教學,陪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找到自己的成就感。 是什麼契機使她和雙母語相遇呢?雙母語為她的英文教學生涯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

【第三十八場】:為何十多年幼美教學經驗的老師選擇雙母語|師資六班 吳淑斌老師
吳淑斌老師是大朋友小朋友們口中的「薯餅」老師,在接觸雙母語之前曾經擔任了十多年的兒美教師,成為短暫的全職媽媽後為了女兒而再次回到職場。在幫女兒的英文學習鋪路時相中一套知名教材,糾結之際在「高人指點」之下轉向了尋求雙母語。 蕭博士在講座毫無架子、親切與大家交流的印象刻在淑斌老師心中,於是她加入師資班,跟著上課、參加大大小小的活動,領會蕭博士的身教與言教,感受孩子們在雙母語教學下的進步,因而發現雙母語對學齡前的幼兒及家長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更立志用雙母語保護這些孩子與家長們。

【第三十七場】:轉角遇見雙母語——何時開始都不遲 | 師資二班 陳愛芸老師
開春邀請到的第一位百人百場分享者是師資二班的 陳愛芸老師,從輔仁大學財經法律系畢業後,在幼教、兒童補習班擔任將近十年的英文老師。歷經好些歲月磨鍊,尋求突破的愛芸老師發現了雙母語,帶著好奇心進來一探究竟,然而真正感動她、讓她下定決心以雙母語來幫助學生,卻是在師資班畢業一段時間之後。 ⠀ 從補習班體系到雙母語,從不上心到大力推廣,這之間經過什麼樣的轉折?

【第三十六場】:家有美國先生為何還要學雙母語? | 師資五班 陳俐芳老師
雙母語宜蘭冬山團練站站長 陳俐芳老師的英文曾在公司受到肯定,常獲得外派或接待外賓的機會,然而留學美國時完全聽不懂老師說什麼也無法對話;與美國先生結婚多年,仍被孩子笑發音不標準;種種學習語文的衝擊讓她感到挫折。 而可以拆解英文音素的雙母語對俐芳老師而言,猶如她與英文的和解之鑰,於是她自己學完後開始著手進行推廣,在家中教當地的孩子雙母語,自助助人的教學過程帶給她莫大的滿足和成就感,團練站的種子也逐漸萌芽。隨著一次搬家的機會,俐芳老師得以利用空間打造雙母語的基地,宜蘭冬山團練站終於成形。

【第三十五場】:從體制老師到雙母語師資 | 師資一班 黃姿樺老師
本週邀請的 黃姿樺老師除了是雙母語「總站」溫州街學殿的教學擔當,同時也是開星門人氣角色「筆極熊」系列的創作者,許多孩子因為有了這些可愛溫暖的動物陪伴,學會並愛上寫出一手好字。 ⠀ 姿樺老師加入雙母語的機緣非常戲劇性,一開始是經由兒子同學的家長介紹而認識,然而當時外文系畢業並在小學當英語代理老師的她對自己的英文能力相當有自信,壓根不覺得需要坊間這些「英文學習課程」,然後……這位家長就直接幫她付費報名課程了。 ⠀ 這之間經歷什麼樣的轉變,讓她相信雙母語真的能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讓她從學殿開張就緊緊相隨至今?

【第三十四場】:原來學英文是這麼一回事兒|師資六班 黃醒文老師
醒文老師在接觸雙母語之前,曾為了從小花大把時間精力 「磨」 出來的英文卻很難隨心所欲地運用而困惑,亦曾砸大錢為孩子購入點讀版英文童書,仍覺得和英文 「相見不相識」;雙母語帶來的不僅是英文能力的提升,學語言本身變得愉悅,並融入親子日常生活,在服務與關懷的氛圍中與不同領域的同儕一起學習,則成了她意想不到的收穫。 因此在團隊號召下,醒文老師慨然提供家中場地設立團練站,除了從籌備和經營的過程中自我成長,也和伙伴們凝聚一股推動雙母語續航的力量。讓我們一起聽聽醒文老師分享她的獲得,以及營運團練站給她帶來什麼樣的體會。

【第三十三場】:用對方法,享受學習|師資三班 黃雅玲(凱薩琳)老師
人生路上兜兜轉轉,從困在不斷思索人生意義的胡同裏,一路走來,終究在探尋的岔路上覓得曙光。本週百人百場的分享者 黃雅玲老師(凱薩琳老師)在一場讀經師培中巧遇了雙母語,在雙母語師資班裏再度重燃對英文的喜愛,並從女兒的身上體驗到何為「享受學習」,也找到自我新的學習觀。 曾經立定外文系為唯一志願,卻在出社會多年後才有機會重返校園就讀,然而大學所教在國外的自助旅行竟完全派不上用場,這段經歷讓凱薩琳老師開始不斷思索語言學習的意義;加上求子不易,一直令她對教育戒慎恐懼,遇見雙母語後,她更加明暸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不汲汲營營於事業,對於教育的執著,除了陪伴還是陪伴,享受陪伴孩子的甜美時光,同時也看見女兒身上的反饋,更熱切地希望能以自身的經驗,幫助更多仍在為學習跌跌撞撞的家庭。

【第三十二場】:一人學習雙母語,三代家人都受益|師資六班 吳怡芬(Hanah)老師
百人百場節目中,總能發現雙母語師資班裡臥虎藏龍,透過每週的分享,讓我們看見雙母語的未來還能夠更寬廣。本週邀請的 吳怡芬老師(Hanah老師),接觸了雙母語之後,對於人類的語言教育有了更多的看見。 因為信仰,Hanah老師對於阿語推廣有濃厚興趣的她,鼓勵孩子用雙母語的方式學習母語、阿語和英語,交織出文化和語言的多樣性。在她的努力之下,也將雙母語的學習方式帶入了臺灣第一所伊斯蘭幼兒園,透過「狀聲詞」繪本教導孩子大玩聲音遊戲。 另一方面,雙母語強化了Hanah老師與父親的的連結,為了陪伴患有肌少症的父親復健,她藉著雙母語的發音練習讓父親鍛鍊口腔肌肉;兩人之間互動更為緊密,父親的身體也改善許多。

【第三十一場】:孩子的好英文,何須假手他人?|師資二班 吳佩珊(佩佩)老師
有別於許多臺灣孩子在學習英文遭遇瓶頸,才有機會遇見雙母語,吳佩珊老師(佩佩老師)家的孩子是完整接受「先聽說後讀寫」的雙母語實踐者。 工作之餘 佩佩老師利用時間接受雙母語師資班的訓練,身旁的女兒欀穎從小就跟隨著她一同練習;於是,在孩子還沒進入學校接受英文教育之前,佩佩老師就先讓女兒浸淫在雙母語的發音練習,把英語的音素和聲音深深地印在她小小的腦海裡、耳朵裡和嘴巴裡。接觸雙母語3年的小欀穎,背誦童謠與英語發音的成果影片是小小星二代的最佳範例。 ⠀ 從前的人說 #易子而教 比較容易,也迷惘著找外師教孩子語言最道地?佩佩老師透過自己教導孩子的親身經歷,提供了我們另一種學習語言的思考。

【第三十場】:用雙母語教外國人學中文|師資一班 王立德老師
王立德老師的正職是教雙母語(英語),休閒時間不是教雙母語(中文),就是在準備雙母語教材。 而這一切的開端,就是在八年前;他決定從科技業轉入教育產業,偶遇問老師的雙母語,進而在四年前加入師資一班,並於畢業後全職教雙母語。 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幸而得到很多人的幫忙,才得一直用雙母語服務眾人。立德老師教學「有教無類」,無論是大班小朋友、國小生、國中生、大學生、老闆到退休的長者,只要想學沒有不教的。教學也盡量達到「因材施教」,本著雙母語的精神,外觀上則依造學生的需求與身份,做細部的調整。 在教學雙母語過程中,立德老師體會到教育的核心精神就是—陪伴,讓他的分享陪伴著您度過歡愉的一天。

【第二十九場】:雙母語如何走進體制教育(上集)|師資五班 彭雅玲教授
彭雅玲教授,學術專業為文學批評及語文教育。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南投縣教育處長,現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授兼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主任、行政院農委會動物保護諮議小組諮詢委員。 彭教授專長為語文教育,其豐富的學養與行政資歷,認為教育的重點在語文,語文能培養學生品格、端正言行。彭主任在因緣際會下接觸了雙母語,並於2020年加入蕭博士雙母語師資五班。 學識淵博、行政經歷豐碩的彭教授是如何看待雙母語,對於雙母語進入教育體制有什麼樣的洞見呢?她對於雙母語團隊/蕭博士有什麼樣的期許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