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從信仰看雙母語(百人百場側寫:吳怡芬老師)

在加入雙母語團隊之後我才發現,這個團隊裡充滿許多不同的信仰者: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一貫道,以及伊斯蘭等。或許誠如蕭博士所言,語言的深一層次是文化、是思想,再來就是信仰。因此在團隊,成員組成來自多元的信仰背景,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為何提到信仰?因為今日的百人百場來賓:吳怡芬老師(漢娜老師)即是以信仰的立場,始終客觀的檢視、學習雙母語,並透過實踐影響了孩子、父親,乃至於她的穆斯林兄弟姊妹。
峰迴路轉遇見雙母語
因為信仰,漢娜老師在2018年女兒國二時有了移民到伊斯蘭國家馬來西亞的想法。2020年春節期間她在吉隆坡過節,同時進行移民的準備工作,無奈回到臺灣之後新冠疫情爆發,讓她不能不延緩移民的計畫。
雖然疫情打亂了移民計畫,但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待,原先冀望透過國外環境提升女兒的語言能力,只能另外找尋語言教育的方法。
春節之後,漢娜老師從FB的一個自學社團裡頭看到 蕭博士的臉文,對於「真理和公義」總是充滿熱情的她,十分認同蕭博士對於語文教育的觀點。過去漢娜老師從事國際貿易工作,到訪「天方」(泛指中東)的經歷加上自主學習《可蘭經》、學習阿拉伯語言的過程,也讓她對蕭博士「先語後文」的語言學習方法論深表認同。
從那之後,漢娜老師關注著蕭博士的臉文,企圖了解他所談論的雙母語學習法。信仰告訴漢娜老師,要了解一個知識體系,必須檢視、明白後面的道理,而非莫名地崇拜提倡者。也就是說,需以客觀的辯證雙母語學習法的知識體系是否「科學」、可供複製/學習,而非盲目崇拜蕭博士個人的學經歷與個人言行。
於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學習後,漢娜老師發現雙母語的教學方式「很科學」,透過解析兩種語言的音素並求同存異的歸納與系統性架構,讓雙母語的學習方式可以落實在每個教學者與學習者身上。
於是參加過幾次蕭博士的公益講座之後,漢娜老師毅然決然報名師資班,加入了雙母語的行列。
觸類旁通自學經驗
2015年漢娜老師開始自主學習《可蘭經》與阿拉伯語,體認到學習第二外語就是從無到有的過程。自學語言,代表必須自己找尋阿語的資源還有相關課程,因此需要投注許多時間與精力。
當初自學阿語,對於聲音如何組合,語句如何通順沒有辦法系統性的理解,2020年進入雙母語知識體系,漢娜老師對於學習語言的認知與先語後文的次序有了清楚的脈絡,加上語言的書寫以及延伸出來的文化與精神意涵,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會,因此她回頭去看《可蘭經》的經文,開拓了更寬廣、更多層次的視野。
「如果帶著信仰的心態去學習語文,對時空的概念與語感的體會都會奈米化改變。」學語文不再變得急迫,背後的意義得以彰顯且更加立體。漢娜老師表示,追求知識是每個穆斯林的主命;跳進了雙母語的知識海裡,提供她一個方式從《可蘭經》阿文的立場看中文,也從《可蘭經》阿文的角度看英文。
一人學習,全家受益
新冠疫情不僅改變了漢娜老師的移民規劃,也是改善她和父親關係的契機。
由於漢娜老師的父親罹患糖尿病逾三十年,近年更併發憂鬱症與帕金森氏症等症狀,然而這兩年安養院因為疫情,居民無法外出照護,在欠缺與人互動與對話的情況下,父親口舌肌力開始退化,影響口說能力。
漢娜老師趁著安養院一週外出兩次復健的機會,陪著父親練習雙母語。她透過影片和大家分享,如何藉由4*4的發音矩陣,用老人家熟悉的母語音素喚起兒時回憶和學習ㄅㄆㄇ的樂趣,進而鍛鍊口腔肌力作為復健;並從練習雙母語的互動過程,讓從小因重男輕女而產生裂痕的父女關係獲得緩解與重生。
雙母語重視的就是陪伴和等待。「透過雙母語的互動,父親知道我愛他,而他也愛我;雖然他不知道怎麼表達,但他願意跟著我一起練習,就是最好的表示。」紅著眼眶,漢娜老師真摯地和我們分享。
推己及人,關懷群眾
除了女兒、父親受惠於漢娜老師學習雙母語的成果之外,漢娜老師也積極地回饋穆斯林社群。
在女兒(仁娜)學齡前,漢娜老師就時常帶著她到臺中的「小大繪本館」,透過兒童繪本分享故事與練習對話。雖然隨著女兒長大,漢娜老師暫且中斷了分享繪本的興趣,然而就在學習了雙母語之後,重新接續分享繪本的熱情。
每週一次,漢娜老師由臺中來到臺北的穆斯林幼兒園,帶領園裡母語背景分別來自英文、中文和阿語的學齡前孩童學習繪本,透過繪本裡的狀聲詞(火車汽笛聲、湯匙撞擊聲等)再融入雙母語66音的練習,陪孩子玩聲音、練聽力、整合中英阿的音素覺察。
「媽媽是孩子最初的老師。」雖然漢娜老師謙稱自己不是專業教師出身,但本著「繪本媽媽」的熱忱,她全然奉獻,將園裡的孩子視為己出,近一學期的時間裡帶著孩子唸繪本、讀童謠,分享著她在信仰與雙母語感受到的美好。

聲聲入耳、事事關心
「在伊斯蘭的世界中,萬事萬物都乘載著知識體系。當我們決定信仰,要知道為何而信、信仰為何。」從訪談中,讓人感受到漢娜老師擁有求知者與信仰者的特質,除了對於事事保持著客觀和理性的辯證,漢娜老師對於周遭的人群也展現出關懷與熱情。
不免讓人想到《題東林書院》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對聯裡道出了知識分子對於萬事萬物應有的求知態度,也提醒著我們應該細聽周遭群眾的需求,適時地給予幫助與溫暖。
透過宗教的信仰與追求,以及雙母語的學習與實踐,漢娜老師勇敢地成為第一位實踐雙母語的穆斯林,相信在她的分享下,會有更多的穆斯林加入這個行列,一同感受學習雙母語的熱情。
感謝臺雙殿授權使用『蕭博士 PA 美語』發音教學系統
【百人百場健正分享 第三十二場│吳怡芬老師】←觀看影片請點
封面圖像:師資一班 黃姿樺老師作品《小杏人:317-06》(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