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is is a book. 這是一齣鬧劇
臺灣孩子,上小學第一天。雙語國家嘛,中文、英文,各一句,擺在眼前。中文:「這是一本書。」英文:This is a book.
臺灣孩子,上小學第一天。雙語國家嘛,中文、英文,各一句,擺在眼前。中文:「這是一本書。」英文:This is a book.
這個世界上,只有您能回答: 您對自己的英語發音,有沒有「信心」?下一個問題,您孩子對自己的英語發音,有沒有「信心」?這世上,只有他/她能回答;但,恐怕您心裏有數。
我長大才知道,有一群人,他們窮盡一生,耐煩耐操,不斷受到質疑誤解恥笑造謠,只為了幫我爸媽接受一個觀念:母語是學外語的最佳利器。不要向外求,不要迷信外師,不要照單全收外國理論。
跟你說:KK只是符號,孩子只能靠模仿:學習既無效且挫折。跟你說:phonics也只是符號,孩子還是只能模仿還是無效挫折。跟你說:雙語注音不是國語注音;孩子可以靠它擺脫模仿建立信心
人跟人之間,物跟物之間,某些組合,特別有緣分。可是人很傻: 對於人跟人的連結,特別放不下;對於物跟物的連結,卻特別瀟灑。人跟人的特別有緣分的組合,叫做情侶、摯友、有情有義的同仁。物跟物的特別有緣分的組合,叫做酒肉、山水、燒餅必須陪油條。
我們臺灣社會最迷信的,不是宗教,不是草藥,是孩子。越小的孩子,我們越迷信:又迷又信。
人間是這樣的,白色同時代表婚禮跟喪禮,疫情同時代表隔離跟團聚,外師同時代表能力跟壓力。
單位,能耽誤一生、一國、乃至一地球;單位,能擔起一生、一國、乃至一地球。我初讀博士時,翻譯理論尚在襁褓期,往往需到語言學界,去借。 最常見的,就是「翻譯單位」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