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二十二場:留英雙碩士的雯文老師,如何與孩子一同穿越臺灣教育體制的槍林彈雨
現代父母,都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當孩子到了就學的年紀,忙著送小孩到腦力/潛能開發、才藝班或是雙語夏令營…等等,希望將孩子的時間排滿,給予最多的學習養分。擁有英國雙碩士學位的 關雯文老師(倫敦政經學院國際勞資關係與人力資源管理、雷丁大學國際管理),何嘗不是如此。 作為一位母親,雯文老師和所有的家長一樣,對於子女的教育有著殷切的企盼,希冀早日將自己身上的知識不保留的傳授予孩子。早在大女兒中班時,雯文老師在家中書櫃最顯眼的位置已添購好各式的英文繪本,留學背景的她想像著每日可以讀誦英文繪本,讓孩子早日沈浸在外語的世界。

學好英文,不用出國(百人百場側寫:陳芷翎老師)
「不用出國。」昨晚百人百場節講座的來賓 陳芷翎(Mandy)老師,在她的簡報中最後一句話語是這樣寫的。結論是:學雙母語最大的確幸,就是可以讓孩子不用出國就能學好英文。 這對於今年11月即將帶著孩子,舉家遠赴澳洲生活的Mandy老師來說,這樣的結論帶些衝突卻又是她親身經歷的觀察,著實讓人發現雙母語在不同的家庭還有孩子身上,有著很多的可能。

二十一場: 即將舉家出國生活的陳芷翎老師|是如何從雙母語的視角看待雙語教育呢?
陳芷翎 ,學生們喜歡稱Mandy老師。2017年認識雙母語,每天跟著兩個男孩互相學習一同實踐。 接觸雙母語之前有著海外生活、英文採訪編輯和接案譯書的經歷,雖然這些種種是英文能力的象徵;但直到遇見「雙母語」才明白可以有系統、有方法地將語言能力傳遞給下一代是多麼容易和開心的事情。 Mandy老師任教於雙母語學殿將近快四年,負責班級教學外也規劃多次學殿營隊;近期更帶著多位師資前進北市校園課後英文社團,教學開星門原創歌曲,推廣雙母語救聲員和66注音積木。 她亦喜歡在日常生活中透過雙母語的視角挖掘新鮮事,希望臺灣的孩子未來都能擁有悠遊雙(向)語言的能力。十ㄧ月即將舉家前往澳洲生活的她,是如何透過實踐雙母語教育,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呢?讓我們一起來聆聽。

其實,我不是來學英文(百人百場側寫:謝旻汎老師)
謝旻汎老師,臺大生機系畢業。大學時接觸了志工服務,開啟了他以教育為使命的志向,他曾為了考取教師證,重返校園,在兩年內修習99學分,成為了合格的教師。取得教師職格後,他主動前往偏鄉,於南投信義國中擔任自然老師。鍾情於教育、醉心於山林的米飯老師,有著五位孩子,為了教育孩子、引導孩子,他持續進修,目前正在攻讀博士,為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博士生,主修物理教育。

二十場:偏鄉教育 謝旻汎老師|迷途羔羊的探索與實踐
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博士生,主修物理教育。同時為雙母語師資七班/開星門一班的師資,現為國中自然教師 台灣大學生機系畢業的旻汎老師,曾經擺路邊攤、賣便當、發傳單、當服務生、清潔工。曾在兩年內,每週來回台北與玉山;也曾為了考取教師證,重返校園,在兩年內修習99學分。 作為五個孩子的爸、偏鄉孩子的導師,他是如何接觸雙母語?如何為孩子們做出愛的抉擇?趕緊來聽聽他的分享吧!

十九場:英文高材生 黃國倫老師|英文高材生帶著雙母語重新走進親子教育與體制
政治大學英語系、師大翻譯所筆譯組畢業的黃國倫老師。曾任字幕員、影片翻譯、翻譯公司審稿員,以資訊及科技類翻譯為主;國高中教師、補習班教師、高中職行動教學優良教師。 英文背景看似優秀,修習教程時卻得上發音課;通過全民英檢高級,但無法完全聽懂英語新聞、影劇,心中充滿疑惑;教學十多年,卻無法幫助中下表現的孩子進步,只能勉強讓他們不排斥英文課;家中的國二大男孩,雖然父親教英文,但在體制的衝擊下,對英文的興趣岌岌可危;小三天兵弟弟,該如何不重蹈覆徹。這一切,一直困擾著國倫老師。 六年前與博士重逢於臺中,開始接觸雙母語,一步步印證下來,終於確定找到解決之道,開始不遺餘力推廣雙母語。

十八場:救火英雄 林智勲|遇到開星門教育,才發現原來我唸錯30年的英文發音。
服務於臺南市區消防隊的林智勲,曾經很有自信的認為很認識的[ɪ]、[æ]、[ɑ]、[ʊ]的英文發音,直到遇到開星門教育,原來我唸錯了30年了。 這些錯誤不是沒聽懂,而是在經驗裡從來沒有聽過英語人士大多數唸的音素。 碰到雙母語教學系統後,從師資班畢業後仍堅持練習與自己的小孩一起學英文,從此不再死記、硬背。在這個學習系統中找回學習的快樂。

十七場:開星門學殿殿長 楊怡老師|雙母語如何幫助自學與體制孩子學習英文
政治大學經濟系畢業的楊怡,曾任職活動企劃、媒體公關、職業編劇、製片的領域。曾以深厚的文字能力與豐富的想像力,編寫過膾炙人口的電視劇本。 孩子出生後,成為全職家庭主婦的楊怡老師,面臨家中一位已上國中卻不喜歡英文的孩子、與一位小三正打算自學卻完全沒有英文基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