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學好英文,不用出國(百人百場側寫:陳芷翎老師)

「不用出國。」昨晚百人百場節講座的來賓 陳芷翎(Mandy)老師,在她的簡報中最後一句話語是這樣寫的。結論是:學雙母語最大的確幸,就是可以讓孩子不用出國就能學好英文。
這對於今年11月即將帶著孩子,舉家遠赴澳洲生活的Mandy老師來說,這樣的結論帶些衝突卻又是她親身經歷的觀察,著實讓人發現雙母語在不同的家庭還有孩子身上,有著很多的可能。
「英文好的定義是什麼?」大四時跟著家人移民至澳洲,在生活超過20年的Mandy老師在昨晚的節目中首先問了觀眾這樣一個問題。是IELTS成績、托福成績好嗎?還是足以應付真實在國外生活時每日出現的場景(買東西、問路等)呢?
Mandy老師提到,縱使是英文成績看似優異,抑或是「情境式」的英文學習表現突出,一旦到了國外生活遇上了時不時超乎「預期」的對話場景,才讓人發現英文總是不夠好。因此,「英文好的定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絕對不能用考試成績來衡量。
孩子的語言能力,是父母的責任
「你們知道嗎?在澳洲,有將近30%的人口是外來的移民;有760萬的澳洲人,是出生在澳洲以外的國家。」Mandy老師緊接著分享。龐大的移民人口,造成了口音多元、腔調迥異的社會。
「想像著,如果你是那30%的外來移民的父母,你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什麼樣的語言能力呢?」Mandy老師透過以下的快問快答,問了我們這樣一個問題:
1、孩子在澳洲出生,長大英文流利,但不會說中文
2、孩子在澳洲出生,中英對答如流,但無法讀寫中文
3、孩子小時候才帶到澳洲,英文流利,但中文忘記
4、孩子小時候才帶到澳洲,英文尚可,中文較佳
5、孩子小時候才到澳洲,中英聽說讀寫自如
6、孩子長大才到澳洲,中英聽說讀寫自如
7、孩子長大才到澳洲,英文尚可,中文較佳
「叔叔,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情況。」一旁主持的大蒨醫師問了我這樣的問題。「我想,絕不可能是1到3,因為我自己會寫作,總希望能透過寫作與孩子溝通。當然是6最好,長大出國還能中英能力都有,多棒的情況。」我回答。
「多數人移民到國外之後,最大的成本就是孩子喪失自己的母語能力。」過去20年的觀察,Mandy老師提出這樣的觀點。確實,我們總是以為孩子丟到了國外,語言就是學校的事;而學校,不可能不會把孩子的語言「搞好」。然而,我們卻沒有思考到若是一昧地把孩子的教育丟給了學校,換來的,可能是親子間的代溝和母語流失的代價。透過Mandy老師提列的七題快問快答,帶給我們不同層次的思考。
「這麼多外來的移民,從他們的孩子身上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口音多元』這件事情,根深蒂固沒有辦法改變;而當我們深究口音沒有辦法改變的原因是:父母沒有辦法教。」」Mandy老師進一步表示。
聽著Mandy老師的分享,我一邊思考著過去留學的經驗與結識移民二代的印象,他們許多,喪失了母語的基礎;也有些,說著中文時有著濃厚ABC的語調;更有些,中英流利轉換自如。深究之後,父母的角色確實如同Mandy老師說的一樣重要。
雙母語的幸福
「我覺得學習了雙母語,讓我開啟了和孩子共同對話的資產。」打從大兒子小一開始,用雙母語的方式指導孩子學習語文的Mandy老師,說了這樣一句動人的話語。「讓孩子知道自己擁有什麼,從何而來。有方法就能擁有面對未來世界的能力。」就是這樣的信念,讓Mandy老師持續用雙母語的教育方式,帶領自己的孩子。
「以我們的母語環境來說,先用孩子擅長的語言(中文)了解學科,當孩子有了概念,才加入英文的元素」用已知學習未知,當孩子有了母語的基礎當後盾,在信心與已知的概念下,進而同步到英文來學習,是Mandy老師深信語言學習的步驟。
身處臺灣的孩子是幸福的,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從私校貴族教育再到全民、自學等方式,讓父母可以堅持教育的信念,帶給孩子適切的學習和發展。只要有信心,母語和外語雙向的累積,加上了時間的加乘和視野的擴展,效益得以展現。
「學好英文不用出國」、「語言是父母的責任」、「開啟和孩子共同對話的資產」。超級認真的Mandy老師,讓坐在她身旁採訪的我,感受到她對於教育的使命感;而我想,也就是因為如此,讓她在雙母語的教育工作中,總是如此投入和熱情。
Mandy老師有多認真呢,縱使分享雙母語的學習經驗已經無數次,但對於今日的節目她依舊是做足了準備,除了簡報之外還帶著一份A4的Memo印著她今晚口述的要點。
每週和這些充滿教學熱情的來賓訪談,總讓人獲益良多。
「後記」
後來將這篇側寫分享給Mandy老師,獲得了更多的反響:我的侄子 2020年四月去澳洲,大班年紀 ;目前小一,明年一月升小二(澳洲學制與臺灣不同)。最近看她媽媽臉書,孩子已經不太想說中文,除了跟阿公阿嬤之外都以英文為主。 她憂心忡忡地表示。
沒有注音符號的中文,就像是失根的浮萍。有了注音符號,只要一個孩子願意,在沒有特別壓力或期望下,孩子便能自行閱讀中文。繪本也好、短文也好、小說也好……而「羅馬拼音」,是很不適合拿來保留或教導孩子中文的工具,因為到了國外的臺灣孩子 都要花時間在真正的英文拼字上,並沒有心思去用羅馬拼音,很容易混淆。
與Mandy老師互動,感受到她無時無刻都在關注孩子的語言教育議題,作為一個即將前往澳洲長住的她來說,往後勢必有著更多孩子在雙語之路的分享,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感謝臺雙殿授權使用『蕭博士 PA 美語』發音教學系統
【百人百場健正分享 第二十一場│陳芷翎老師】←觀看影片請點
封面圖像:師資一班 黃姿樺老師作品《小杏人:102》(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