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No products in the cart.

26175317 7175949

苛刻 科學 磕求~寫於普悠馬戲團5車3號

我第一次聽到 juggle 這個「字彙」,應該是小四在洛杉磯。你也知道的,小孩子學「字彙」,真的是隨時隨地。那是我住美國的第二次,之前小二在德州住過一年又回臺讀三年級。當年英文算是過了「生存模式」,進入「生活模式」。回頭想想,就是某種「字彙爆發期」吧。

我第一次聽到 juggle 被這個「字」被「會」的人使用,是在高一的科羅拉多州。我的初戀,為了上名校,除了破4的 GPA,近乎滿分的 SAT,還加入辯論校隊,還加入女網校隊,還學俄文去俄國交換一年,而該有的社區服務,也不會少做。

"How do you find the time?" 我訝異地問。
"I juggle." 她這樣回我。

我第一次看到 juggle,是在電視上。那人騎著單輪車,前前後後地恐怖平衡,手上一邊甩著三個保齡球瓶,光看都幫他捏把冷汗。

後來當然知道了,真正難的 juggle,不是保齡球瓶不保齡球瓶的問題。是保齡球瓶、汽車電瓶、保麗龍球,這三種形狀、重量跟材質迥異的物件。

背英文單字,就是這樣的一種 juggle。

CAT 的發音,是迥異於國語的。
C-A-T 的形狀,是迥異於中文的。
CAT 的意義,是迥異於 CAT 的聲音跟形狀的。
而這樣迥異的三種資訊,
在大腦迥異的三個地方,
用三種迥異的邏輯儲存。

我們卻以愛之名,以教育之名,
以為這種單字「很短,很簡單」,
以至於硬生生地強迫孩子輸入,
以後還兇巴巴地要求孩子輸出,
甚至傻乎乎地鼓勵孩子……你拼對了!
是「C」at 不是「K」at!
好棒棒!
孩子是把例外記住了;
但孩子把規則忘掉了。
孩子是把名次拿到了;
但孩子把明天丟掉了。
孩子的成績是看見了;
但孩子的興趣不見了。

孩子,你對了!
爸媽,您錯了!

孩子沒有在任何真正的意義上,學會 cat。
他的「英文能力」,
是我們用很有限的資源,砸出來的,
是他們用更有限的童年,擠出來的,
是國家用最有限的時間,考出來的。

而「考」的方式跟內容,完全跟現實世界脫節。

因此,
我們的資源,白白浪費了。
他們的童年,白白虛擲了。
整個英文教育制度,就一個顏色:白白的。

我們教孩子英文的方式,
是苛刻的:
我們要求尚未成熟的大腦,去進行不可能的多工任務。

我們教孩子英文的方式,
應該要科學:
先丟保齡球瓶;
會了?再丟汽車電瓶。
也會了?再丟保麗龍球。
先學聲音;再學符號;再學意義。

我就不說我要磕求各位手下留情了。
那也未免太矯情。
孩子,是你生的;
英文,我早會了。

我捨不得的,
是全臺灣從父母到老師到政策到總統
都在把英文教學當兒戲。
因為那會讓全臺灣的孩子,
都在英文教室裡耍馬戲。

圖:Pexels圖庫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