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孩子學英語發音的千古冤案
什麼叫KK音標發音法?就是「看著陌生的符號,聽著陌生的聲音,試著用自己的母語模仿出來。」 什麼叫phonics發音法?也是「看著陌生的符號,聽著陌生的聲音,試著用自己的母語模仿出來。」
什麼叫KK音標發音法?就是「看著陌生的符號,聽著陌生的聲音,試著用自己的母語模仿出來。」 什麼叫phonics發音法?也是「看著陌生的符號,聽著陌生的聲音,試著用自己的母語模仿出來。」
有個英文詞,叫lazy tongue. 指的是一個語言學通則:人的舌頭都愛偷懶,所以會省略尾音。
學英文,有「天花板」是我們的共同經驗。絕大多數臺灣人的英文天花板,在高三程度。考完大學,就停了。有些出國深造的人再下一個英文天花板,是在出國前準備托福雅思。
雙語的最初,是發音; 而且是母語的發音。在那裡,我們可以看見外語的所有虛偽、歪樓跟邏輯雷區。
說到「母語」這兩個字,我們的社會,分成三大群人。各自堅持,各自有理,認為母語是:普通話、河洛話、其他族語。 說到「外語」這兩個字,我們的社會,又合為同一群人。同樣堅持,同樣無理,認為外語要:背單字、學文法、做考題。
新加坡是雙語國家嗎?新加坡人自己覺得英文夠好嗎?中文夠好嗎?還是都好?還都差?
臺灣人學英文,從來沒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選擇。 1960年,梁實秋教授引進 KK 音標,迄今全球只剩臺灣在用。2004年,教育部課綱明白規定,國小用 phonics,國中才能學 KK。2021年,全臺 CLIL 大爆發,國中小每一科最好都跟英文整合教學。
臺灣孩子學英文。 低年級,強攻字母,畫葫其相,從頭看錯英文; 中年級,硬背單字,囫圇其用,繼續誤解英文; 高年級,苦思文法,不明其體,從此陌路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