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26175317 7175949

雙母語的好,自學生最知道(百人百場側寫:王晨驊老師)

想想我們20歲的時候,都在做什麼呢?

在大學裡埋首苦讀、忙著談戀愛、玩社團,又或者到處打工吸取社會經驗,抑或是已經投入職場為著人生目標而努力?

今日百人百場的來賓 王晨驊老師,從小學一年級就以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自學)的方式,加入志道書院學習。十二年的時間全然自學的他,目前已是大學二年級學生;正值20歲的他回到志道書院擔任教職,帶領書院的小孩透過雙母語學習英文。

過去來到百人百場節目的來賓中,許多有自學經驗的老師皆是從「父母」的視角來闡述孩子學習的經歷;而今日的晨驊老師,則是首位以「孩子」視角來分享其自學的心路歷程與其雙母語經驗。由不同視角交織而成的自學故事,讓本月以自學為主題的百人百場,看法更加全面。

父親的堅持

志道書院創立於2002年,為全臺第一所專為在家自學孩童開設之讀經書院。晨驊老師的父親,深感書院對於讀經教育的理念,因而讓晨驊老師嘗試自學。

崇尚「全人經典教育」的志道書院,教學目標著重於孩子品格、才能與健康的均衡發展;希望透過經典教育提昇孩子的文化素養,陶冶孩子的道德品格,並培養出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由於書院有完善的辦學理念,於是到那裡「自學」(團體共學)的晨驊老師,即跟隨書院的安排與規劃,學習每一門課程,從語言、經典、文化、生活教育等等科目;當然,英文亦在其中。

「所以,簡單地說,所有的學習都是在書院完成:註冊、繳學費之後,所有的科目、老師等等會由書院統一安排;換句話說,不用一門一門課自己安排、單獨找老師?」好奇的我如此問。

晨驊老師:「是的,自學的方式有很多,而我們書院就像是一所學校一樣──當進入了書院學習,那裡會統一安排所有的一切,除了學科之外,還有生活起居,包括煮飯、打掃、應對進退等等日常的教育。」

初識雙母語,不知其所以然

國中時,書院請來一位「問老師」(按:蕭博士英文名字「Wen」的諧音),為在場的師生們介紹「雙母語學習法」,透過孩子熟悉的注音符號輔助英文的學習。當時的晨驊老師,對這種既熟悉卻又有些奇怪的符號存疑;「用注音符號真的可以學好英文?」這樣的問題不僅出現在體制內的老師,即便是從小自學的晨驊老師,也被灌輸這樣的觀念。

雖然晨驊老師浮現了排斥的念頭,但所幸書院認同了問老師的雙母語學習法,在原先的英文課之餘另加上了雙母語的學習課程。除了在書院接觸到雙母語之外,晨驊老師在家也有來自父親的陶冶熏習:回到家後,總能聽到父親播放英文童謠等歌曲,讓他在耳濡目染下烙印更多的英語聲音。

即使不懂以注音學英語的方式背後的學理為何,也不知道這種方法究竟能發生什麼效用;晨驊老師在家裡與學校兩者加乘之下,仍扎實奠定了英語發音的基礎。

再學雙母語,知其所以然

雖然在國中時期晨驊老師接觸了雙母語,但只是在生命中驚鴻一瞥,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而真正影響人生的決定,則是在他進入大學後,回到書院發願擔任教職。

「雙母語確實在我的生命中起了一定的影響力,但要說真正認識雙母語,還是到了去年春天。」當時晨驊老師回到從小長大的共學團體「志道書院」擔任教學工作,開始帶著小朋友讀經。陪伴「學弟妹」成長的他,因為擔任起「大哥哥」的角色,再次和雙母語接續前緣。

回到書院後,偶爾經過教室,抑或在廚房備餐時,總能聽到孩子們學習雙母語的歡笑聲。學弟妹們充滿自信地背誦著英語PA的發音練習(140音、280音、8800音)以及英文童謠等練習,和他過去在書院學習英文的經驗不太相同。在過去學習英文的經驗裡,晨驊老師雖有著片段學習雙母語的經驗,但在大多數學習英文的經驗裡是痛苦多於喜悅、挫折大於成就,於是看到書院的學弟妹學習英文如此歡樂,讓他充滿好奇、心生嚮往。

因此他興起了希望能夠再次學習雙母語的念頭,一方面療癒自己學習語言的挫折,另一方面是期望自己完整地學習雙母語並且擔任師資貢獻所學。2022年適逢蕭博士雙母語師資班(開星門雙語師資班第一期)開課,晨驊老師毅然決然地加入課程,接受雙母語的培育,從理論到實際,成為一位雙母語師資。

語言學習,自信是關鍵

「正式學習雙母語後,讓我發現自己對於英語的畏懼來自於『沒有自信』,而沒有自信是因為發音不標準。」無論是過去在書院學習英文讀經,還是課餘到了坊間的英語補習班,晨驊老師往往因為發音不準確而對自己感到懷疑。

他在雙母語師資班從發音開始鍛鍊英語基礎,逐漸發現自己對英文有了信心。邊學邊用的他,在書院指導小朋友進行英語發音練習時,每個聲音都有明確的標準和方法讓孩子可以依循,無形中也給了學生自信。

學習雙母語的喜悅,不僅是對於個人和教學,也回饋到了家庭裡頭。加入師資班的學習之後,讓晨驊老師與一路上支持他學習的父親,有了更多交集與話題。父子倆一同討論蕭博士的上課內容、英語的教學技巧以及練習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父親幾乎從未缺席每一堂課程,成為了他學習的榜樣。父子倆的雙母語共學,其實就是晨驊老師一路從小一到高三以來自學的縮影:父子共學、相互共享。

雙母語,自學生的解方

自學生的最大優勢,就是擁有彈性的學習時間與客製化課程的空間。自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程度和學習步調,來安排自己的學習菜單;學習時間也不局限於體制內一堂4、50分鐘的課程,而是可以更有彈性的延展。當然,沒有考試與成績的壓力,讓學習不再只是為了考試、為了名次,而可以專注在生命中美好的課題。

雙母語的練習,重點在於持續不輟的練習,每天15、20分鐘的練習,年紀大的孩子抄抄字典、練習拼讀,年紀小的孩子念念發音、增強口腔肌肉都是很好的練習。這些看似零碎的時間所佔不多,但是日積月累下來是可觀的成績。

晨驊老師分享了一個例子,有個五年級的學生,在經過了3個月左右的抄習字典練習之後,突然很興奮地發現自己能找到某些發音的規律與通則;某些單字他可以在不標注注音符號的情況下,就能自信且標準地唸出來。或許這樣的情況在某些人看來,僅是微不足道的功力,但這個孩子因為日積月累的進步而產生的喜悅,是美好的學習經驗,而這樣的經驗即所謂的信心動力

分享了自學之於雙母語的優勢之外,晨驊老師認為同儕和群眾的力量也是進步不可或缺的關鍵。團練站線上團練等,都是加入雙母語師資班的共學資源。有同學陪伴,互相砥礪、相互督促,甚至能產生良性競爭的效果。群體力量的加乘效果,在雙母語師資班裡顯而易見。

自己遇到的難題,往往別人都能迎刃而解;而別人不擅長的,剛好是自己拿手。透過雙母語的共學系統,晨驊老師有著這樣的體會。

「教學」,是讓人快速進步的方式,畢竟「學」是一回事,「教」又是一回事。學,是知其然;而教,勢必會受到來自家長、學生不同的疑問與各式的考驗。這時只知其然已遠遠不足應付,因此必須要懂得教學內容背後的原理與操作方式──知其所以然,方能在教學上更踏實、更有說服力。

同一套學理,在不同時間點學習,會有不同的體會,原本不懂的,通過教學相長,逐漸明白、清晰;而原本以為懂的,經過再次複習,會發現其中還有未盡之處。「教學」,還能發揮個人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不管是教學方法、教材搭配、教具研發,都需要我們腦力激盪,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也讓自己更加進化。

自學啟發,手作教具

晨驊老師小時候父親曾指導手作「正二十面體」,透過手作讓他體驗空間、數學乃至色彩的練習。當晨驊老師思索著如何讓教學更為有趣、豐富以及讓孩子動手做的過程裡,他想到了兒時父親的教導。在雙母語PA學習法裡頭的8800音練習,有20個頭子音以及20個尾子音,這讓他想到了兒時的「正二十面體」。

於是,晨驊老師動手分別製作了兩個「正二十面體」,一個上頭有著20個頭子音,另一個上頭有著20個母音;每個骰子上頭有不同的符號和顏色,無論是形式還是樣貌,都十分吸引孩子的目光。透過帶領孩子手作正二十面體,讓孩子具體建構屬於英語的音素練習;當兩個「骰子」完成之後,還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練習8800音。

創造一個安心、開心與靜心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在面對陌生的語言,能夠按部就班安心學習,從已知學習未知。」晨驊老師透過「正二十面體」的巧思,除了連結過去父親帶給他的經驗,亦傳遞著自己自學的美好。

Image

「自學的經歷告訴我:孩子的學習並非只是在校園中;更重要的,自學不能僅僅是孩子在學。」學習雙母語的好,自學的孩子最知道。從小晨驊老師在父親堅持循循善誘之下,完整走過12年自學的路;感受到自學的啟蒙與栽培之後,他帶著使命感回到了書院貢獻所學。除此之外,他加以進化,融合自學與雙母語的元素,持續不輟地學習著……

感謝臺雙殿授權使用『蕭博士 PA 美語』發音教學系統
百人百場健正分享 第四十三場│王晨驊老師】←觀看影片請點
封面圖像:師資一班 黃姿樺老師作品《小杏人:128-06》(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