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用雙母語教外國人學中文──不斷進化的雙母語師資(百人百場側寫:王立德老師)

每週的「百人百場雙母語換人講」節目,總讓我有許多學習與看見,這次從 王立德老師身上看到的,是一位雙母語師資如何日益精進。
過去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立德老師這樣形容自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在節目開始前,他列出洋洋灑灑十種職業,橫跨了不同領域,從業務、行銷、企劃工作,到產品經理、特助、經濟學老師、教中文/英文,還有舉辦營隊等,讓我猜哪一種他沒有從事過。或許就是因為這樣豐富的背景,造就了他獨特的雙母語教學經歷。
邊學邊教,與生俱來小老師特質
從前唸書時,每個科目都會有「小老師」這樣的角色,作為一位小老師,除了本身向老師學習之外,同時肩負著將所學交付同學的使命;立德老師從求學時代到工作場域,處處都顯露出這樣的特質。
透過事先學習來引導他人學習,始終是立德老師的熱情。過去就讀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時,立德老師為了幫助一位報考該所的朋友補習經濟學,非經濟學專業的他邊讀邊教,直至那位朋友考上了研究所。過去工作參加企業內部讀書會,他也往往是老闆指定每週導讀的教學。
這樣的特質與能力,充分展現在他的每一份工作上,當然也包括了目前專注的雙母語教學。
可學可教,決定走上雙母語之路
「當時為了辦理英語營隊活動,找尋一個雙語學習的方式作為營隊的訴求,因此認識了雙母語。」以往習慣工作兩三年後就換個領域作為人生挑戰的立德老師,在先前一份推廣儒家思想的教育工作接觸到雙母語。
具有小老師特質的他發現雙母語的語言學習法具有階段性、可學習/可教學性,想著與其外聘師資來營隊教學,不如自己成為雙語的教學老師,於是在因緣際會下,他於2017年加入了 蕭博士的雙母語師資一班,成為了最初期投入雙母語的老師之一。
立德老師在師資班尚未結業前,就與當時的幾位同學發起了雙母語教學教室「Doremi」,一邊積極地學習一邊磨練著教學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確立了他的雙母語教學生涯。
豐富經歷,拓展人際
過去常換工作的經歷,成為立德老師雙母語職涯的助力。由於曾擔任人資軟體公司的業務代表,總是能在很短的時間裡了解他人的需求與想法,並且總能以宏觀的立場,給予適切的建議和規劃。爾後不論是為企業進行雙語培訓,或者為企業移工進行中文教學,都是從過去工作中積累的人脈中延續而來,因此不像大部分師資主要是教孩子,在立德老師的學生裡,成人與孩子大約五比五。
「然而我唯一沒教過的是自己的妻小。」立德老師迸出這個出人意料的轉折。立德老師沒小孩,所以還不難明白,但是沒有教過太太就讓人有點好奇了。
由於在生活中與太太相處間非常密切,如果教學上有任何矛盾,便容易發生磨擦,於是走上雙母語教學之路後,立德老師決定先從外面出發,他更開玩笑說:「別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出國經歷,證明所學的效益
在學習雙母語之前,立德老師僅去過東南亞等非英語系的國家旅遊;從師資一班畢業之後,他有了到美國旅遊的想法。於是他與太太前往德州渡假兩週,待在一位從事語言教育工作的友人Beth家中。
在那段時間,立德老師每日與Beth相處以及參與大小活動(教會活動、餐會等),他感受到自己英文能力的提升。偶然一次與Beth外出散步,立德老師綁鞋帶時一首英文童謠脫口而出:「One, two, buckle my shoe. Three, four, shut the door.」Beth聽聞,隨即跟著哼起來:「Five, six, pick up sticks. Seven, eight, lay them straight……」
又有次晚間在外頭走著,夜色讓立德老師不禁唸起:「I see the moon, and the moon sees me. God bless the moon, and God bless me!」這些在學習雙母語時奠定的語言與文化基礎,使他與母語人士相處時自然地產生互動與共鳴。
除了自己有感於英文的提升外,同行的老婆也發現了這個改變,為她往後學習雙母語種下了種籽。
一年一挑戰,持續再進化
立德老師分享的簡報,從師資班畢業前開始,接著是畢業一年後、畢業後第兩年、第三年以及第四年……,年年細數著他從雙母語師資班學習與結業後,從事教學工作的挑戰與階段。
「教育與其他的工作不一樣,在其他的工作領域裡可以有情緒、發脾氣;但是在教育現場不行。作為一個老師像是在修行般,因為我們不能挑好的學生教,必須有教無類、持續不輟。」立德老師道出了為何他已跨過以往轉職的檻(兩三年的大限),卻能依舊堅持走在這條教學道路上。
從師資班畢業來到第四年,他透過每年多做一件事情,當作是嚐鮮、是挑戰,將過去自己異動的念頭轉化成為進行教育工作的拓展:
畢業前,成立「Doremi教學站」,試煉自己教學的能耐。畢業那年成立了「得韻雙語調音教室」,以全職的身份進行教學工作;第一年的挑戰很大,但他回頭找自己過去的老闆,進行企業內部雙語教育的工作。
畢業後第二年開始,他開始嘗試教幼兒園。由於自身沒有孩子亦沒有幼兒教學經驗,因此他特地請益其他幼兒園的老師,增加教學技巧。同年他也嘗試擺攤推廣雙母語,因而開展了教越南人中文的機會。
雙母語,能教英文更能教中文
在 蕭博士對於雙母語的定義裡,「雙」是雙向的意思;雙母語學習法,是用一套共同的音素,同時學習兩種語言的方法。以中英文為例,可以用同一套《臺灣雙語注音符號》,以中文為母語的立場學習英文;亦可以以英文為母語的立場,學習中文。
立德老師因緣際會下接觸了想學習中文的越南移工,然而相對於教英文,開始從事中文教學的他著實的花了一段時間揣摩才得心應手。以中文為母語的我們,很容易察覺外國人說中文時產生的錯誤,卻往往找不到適切的辦法來對症下藥,改進外國人學中文時發音上的難題。
於是他效法雙母語,著手研究了越南語的音素,與中文進行對照、比較,找出越南語欠缺的音素進而標註(欠缺四、十與四聲),並且自製雙母語的中文學習教材,再以《時代華語》教材為輔,教越南學生中文。
以雙母語為移工進行中文教學的他大獲好評,曾經一週帶四個班,同時為40位移工進行中文教學;自此,「教中文」成為了他雙母語職涯獨特的篇章。
線上進修,持續演繹的備課漢
師資班畢業後第三年,立德老師再度與Beth接續前緣,成為她每週線上讀書會的學生,透過定期研討,持續提升自己的英文實力。每週四清晨4點30分的線上英文讀書會,他持續不間斷地進行了一年餘,至今已完成《My Life in France》、《Three Cups of Tea》和《The Zookeeper’ s Wife》等三本書籍的研討。
除了進修之外,教學上的視野從成人、移工與幼兒之外進入到「國小高年級班」與「國中混齡班」的孩子。畢業後第四年開始,更將教學對象延伸至「國中生」。
「這個階段孩子的父母,十分重視孩子的『成績』,所以作為他們的老師,不能迴避成績的問題。」該如何讓學習雙母語的孩子,能將成果反映在成績上,成為了 立德老師思考的問題,於是他直接以國中英文課本為題材進行雙母語教學,透過「換句話說」、「換個字說」以及「很有將」等方法,拓展學生的思維與寫作能力,進而達到學生家長的要求。

每年進化,對自己最大的期待
「雖然我每年都在嚐鮮做新的挑戰,但每件曾經做過的事情並沒有間斷。」確實,教學領域從一開始的成人、移工到後來的幼兒園孩子、國小生、國中生等等,立德老師不會因為每年拓展新的學生族群之後,就斷了過去的開展。
至於對於自己往後的教學還有什麼期待,立德老師斬釘截鐵地表示想嘗試教英文母語人士中文,而且還要用他們的母語來教他們說中文。
他的自我期許讓身為主持人的我同感雀躍,畢竟雙母語的世界,就是兩種語言能像雙向道一般無礙地學習、往來,所以現階段是我們這般學習英文;他日是他們這般學習中文。
「我真的很期待哪天能聽到你的教學分享。」我告訴立德老師。而我也相信,以他從師資班結業後,一年一突破、一年一開展的心態與發展,很快地,他的第一位美國學生、英國學生,在不遠的將來就會來到!
感謝臺雙殿授權使用『蕭博士 PA 美語』發音教學系統
【百人百場健正分享 第三十場│王立德老師】←觀看影片請點
封面圖像:師資一班 黃姿樺老師作品《小杏人:142》(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