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臺灣雙語的三位一體

一位臺灣孩子,要講英語,或寫英文,必經三個過程:
先想國語,再翻成英語,然後說出來; 先想中文,再翻成英文,然後寫出來。 有沒有句子的例外?當然有。
「Hi, bye, thanks」就是內化後的反射。有沒有孩子的例外?當然有。 能夠「內化反射」越多的,我們說越接近母語人士,口譯等級。
問題來了。雙語的「內化反射」,如何栽培?能否自學? 方法有三個。
1. 移民英美,隔年返台;再次渡洋,隔年復返;如是多次,洗三溫暖;中文英文,同時搞定;猶如洗烘,單機完成。 外交子弟,極多如是養成。
2. 翹英文課,狂追美劇,追到留級;留級在家,不改其志,狂聽洋歌,聽到被爸趕出去;出去跟外師共住,繼續追劇聽歌。 沒出國就能口譯的鳳麟人才,我當年逐一訪談過。劇、歌、小說。狂聽狂看就對了。別問一堆什麼字幕要不要開那些閒傢俱。隨你便。你有狂聽狂看嗎?問那麼多;做那麼少。
3. 別囉唆,跟我走。 跟著我,先養成「很、有、將」的思維慣式:一次三句就好。 慢慢,跟著我,讓句子變多; 慢慢,跟著我,讓句子變長; 慢慢,跟著我,讓句子變花俏。 慢慢。 慢慢。 慢慢。
這是我對語文的終極心得:先找到方法,然後慢慢。慢慢。慢慢。
而我親愛同胞的語文心法:先找到外師。然後快快快快快還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