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薯叔

從體制老師到雙母語師資(百人百場側寫:黃姿樺老師)
從之前34位百人百場的來賓分享中可以了解,每位雙母語的師資皆來自不同的背景與經歷。今日邀請到的 黃姿樺老師,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在汐止金龍國小擔任英文代理教師;原以在學校從事教職為志的她,卻因為學生家長的盛情接觸了雙母語,進而改變了她的職涯。

團練站,語言學習的靠山(百人百場側寫:黃醒文老師)
「從來沒想到會跟這麼多不同領域的人才成為共學的夥伴。」除了英文、聲音的學習外,有機會能和各行各業的同儕(警官、老師、教育博士、為了孫子來學習的祖母等)一起學習,從與他們的對話間見識到不同範疇,這是加入師資班前意想不到的事。醒文老師透過擔任班長服務同學的機會和全班一起成長、歷練,讓她的收穫超出原本所求所想,多元而精彩。

用對方法,享受學習(百人百場側寫:黃雅玲老師)
人生路上兜兜轉轉,我們從學校畢業進入社會,再到成家為人父母,每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人生課題;有些人汲汲營營應付著每道難題,另有些人則是有幸在過程中找尋到對的方法,提升自己、照護家人,並著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前行,享受著每個階段的人生風景。 從這一次「百人百場 雙母語換人講」講師 黃雅玲老師(以下稱凱薩琳老師)的分享中,我們看到雙母語帶給她的改變,除了親子教養,還有家庭、人際與價值觀的圓滿。

從信仰看雙母語(百人百場側寫:吳怡芬老師)
在加入雙母語團隊之後我才發現,這個團隊裡充滿許多不同的信仰者: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一貫道,以及穆斯林等。或許誠如蕭博士所言,語言的深一層次是文化、是思想,再來就是信仰。因此在團隊,成員組成來自多元的信仰背景,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為何提到信仰?因為今日的百人百場來賓:吳怡芬老師(漢娜老師)即是以信仰的立場,始終客觀的檢視、學習雙母語,並透過實踐影響了孩子、父親,乃至於她信仰圈的群眾。

轉職念頭踏上教學之路──用雙母語改變家庭與事業(百人百場側寫:吳佩珊老師)
2017年,萌生轉職念頭的吳佩珊老師(以下簡稱佩佩老師)恰巧收到一張 蕭博士雙母語師資一班的招生DM,興起了投身雙母語教學的想法,無奈當時條件尚未齊備只能錯過。隔年一得知師資二班開始招生,便迫不及待報名加入,每週從台南住處通勤至桃園參與課程。

用雙母語教外國人學中文──不斷進化的雙母語師資(百人百場側寫:王立德老師)
每週的「百人百場雙母語換人講」節目,總讓我有許多學習與看見,這次從 王立德老師身上看到的,是一位雙母語師資如何日益精進。過去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立德老師這樣形容自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在節目開始前,他列出洋洋灑灑十種職業,橫跨了不同領域,從業務、行銷、企劃工作,到產品經理、特助、經濟學老師、教中文/英文,還有舉辦營隊等,讓我猜哪一種他沒有從事過。或許就是因為這樣豐富的背景,造就了他獨特的雙母語教學經歷。

雙母語如何進入體制教育?(百人百場側寫:彭雅玲主任)
彭雅玲教授(以下簡稱彭主任),曾任教育部國教署課程與教學國語文領域輔導教師、國家教育研究院國語教科書審查委員、南投縣教育處長,現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授,兼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主任、行政院農委會動物保護諮議小組諮詢委員。 彭主任專長為文學批評及語文教育,認為教育的重點在語文,語文能培養學生品格、端正言行。她於2018年接觸雙母語,並於2020年加入蕭博士雙母語師資五班。師資班結業之後,在她奔走下,雙母語課程先進入南投縣名間鄉中山國小推動,接著南投縣中寮鄉永和國小與埔里鎮中峰國小,也由師資陣容促成雙母語課程在校園進行;並於今年初邀請蕭博士前往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擔任「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兼任講師」,傳授雙母語教學法給即將投入偏鄉教育的師資生。

從家庭主婦,到教學之路(百人百場側寫:張雅勛老師)
雙母語的方法就是這麼純粹,透過聲音的練習,簡單的事情持之以恆的實踐;久而久之會發現,從自己、孩子到家庭都能改變。一旦踏上雙母語的學習之路,我們所有人要做的,就是安心和等待而已。從女兒大方和同學說「我的媽媽是英文老師」,再到公公婆婆準時收看直播的支持,我們不難發現雅勛老師在這條從家庭主婦到雙母語的教學之路,從內而外的淬煉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