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部落格

【第四十七場】:從特教生特質看雙母語教學|師資四班 吳宥增老師
2022年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畢業,今年初完成教育實習甫取得教師證的吳宥增老師,正在努力考取正式老師。大學一年級開始接觸雙母語,這段際遇如何逐漸培養他成為一名老師呢? 特教學生在學習方面有些常見的特質,如:注意力不足、很難舉一反三、對學習的失敗預期……。 在大學當中一邊學習特殊教育專業,同時一邊上蕭博士的師資班之後發現,好像有許多雙母語教材及教學方法用在特教生身上特別的好用,也漸漸開始運用在自身的教學上。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在教學中逐漸成長的歷程。

下棋跟學英文
懂棋的人都知道, 一開始,一切都是公平的。 雙方的子力,一模一樣; 雙方的佈局,一模一樣; 雙方的時間,一模一樣。 然後,一步一步,慢慢有人小心,有人粗心, 很少見到,但還是有的, 極少數人,第一步,就貽笑大方,毫無棋理。 或可稱為,棋有此理?

臺灣的雙語經驗將造福世界
臺灣獨步全球的,除了戰略位置跟晶片產業外,還有一項,是賴、柯、侯、郭四位先生,做夢都沒想到,但做點功課就能知道,就能遠遠甩開其他競爭對手的,具體政策內容:雙語。 雙語,是藍綠白三方陣營,都不得不碰,也不太敢碰的三面刃。

臺灣雙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雙語,是哪雙語? 光這句話,就可以被「有心的人」炒作,讓「無腦的人」吵翻。 因為「政治的意識形態」會開始入駐,而「清澄的單純邏輯」會遭到排擠, 最後變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媳婦在哪裡」的「偽多元文化」。 你要講「多元文化」? 請先搞清楚,「二元文化」。 二元文化,叫做「既得利益」 vs 「眾生利益」。 只有兩家在玩這場遊戲。不是三家,不是四家,更不是多家。 因為,只要玩家超過兩家,「既得利益」必勝無疑。 大家洗洗睡了吧。 絕對輸的。

專利三連發,兼論「外語教學」之錯亂邏輯
昨晚得知,我的中英雙母語教學系統,成功申請到第三個專利。 至此, 1. 單字的發音 2. 句子的語調 3. 字典的編排 戰略分明的三重奏保護網已蔚然成形。 我在保護的,不是我的商業利益; 我在保護的,是臺灣孩子的雙語受教權。 那種 健康一點的, 正常一點的, 科學一點的, 雙語受教權。

【第四十六場】:學英文,我們都像特教生 |開星一班 葉晧博老師
「特教老師可能不懂英文,但是特教老師懂教材教法。」 ⠀ 葉晧博老師,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碩士,曾在多所學校特教班任教,並獲2019年花蓮縣教師節表揚大會的特殊優良教師獎,對雙母語從輕蔑地嗤之以鼻到臣服,當中有很深的體會。 ⠀ 特教老師必須不停嘗試有效的教學法,因為正常孩子或許能用一個方法學會十件事,但特殊孩子卻可能得更換十個方法,才能學會半件事。晧博老師接觸雙母語後,發現過程就像「給五毛,拿一塊」──原本以為只是矯正發音,豈知到後來無論是教育觀、育兒觀乃至人生觀,都在某個不起眼的片刻,被不經意地啟發。因而到後來,他每堂課都屏息靜聽,並且在教育現場一次又一次地見證 蕭博士說的一切。

不在意別人的目光(百人百場側寫:黃雅玲老師)
這個月百人百場以「自學」為主題,每週受邀的講者皆為我們分享許多不同的故事:從如何帶著孩子走上自學之路,再到選擇不同的自學方式等,皆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一探「自學」的究竟。 本月最後一場和我們分享自學故事的,是甫從蕭博士雙母語師資班(開星一班)畢業的 黃雅玲老師,她以不同的面向,和我們分享她是如何帶孩子走上自學的心路歷程。 「仔細想想,我的成長背景是往後帶領孩子自學的養分。」在Line那頭和我綵排對資料時,當下看到雅玲老師在講稿中如此自述的我尚未能感受,直到聽到她在節目開始後的分享,才讓人明白其中含意。

雙語老師的兩難,請讓在下來舒緩
臺灣有很多很多「學科老師」,在轉型當「雙語老師」。 他們這個「轉型」,是根據一個叫做CLIL的,源自於芬蘭,盛行於歐盟的一種教育方法。 這方法的精髓,就六個字:用外語,教學科。 但這六個字,足以動搖臺灣的雙語國本,乃至教育國本。

【第四十五場】:陪伴孩子走一條學習的路 |開星一班 黃雅玲老師
本週的來賓 黃雅玲老師,行為很保守思想很開放的二寶媽,認識華德福實驗教育後,決定脫離舒適圈,從台中搬遷到宜蘭定居,從此學習生活一切由繁入簡,實驗教育,看見教育的可能。 ⠀ 一路從此平順嗎? ⠀ 答案當然是「沒有」 ⠀ 所幸接觸雙母語兩年多,很多無法理解的教育現場,在認識 蕭博士與雙母語後,和孩子因教育現場而受傷的心,漸漸地得到修復。於是在去年為了自己及孩子,決定加入雙母語師資班,鼓起勇氣踏上親子共學的自學之路。

陪伴,是自學最好的禮物(百人百場側寫:甘憲平老師)
可曾想過,陪伴孩子自學的過程,除了可以伴隨孩子成長,也可能因此治癒自己童年的遺憾。 今日的來賓 甘憲平老師,讓人對於「自學」的抉擇有了新的學習和感受。看著憲平老師侃侃而談陪伴三個孩子自學的過程,語氣平穩而堅毅,而一旁陪她參與錄影的13歲小兒子乃崴,眼睛總是睜得大大的,仔細聆聽著媽媽的分享,過程不時微笑著點頭應和。看著倆人互動密切,言談中不時以「學伴」稱呼著乃崴,讓人明白母子倆的情感十分緊密。

練英文聽力的九字箴言
練「聽力」,不管是哪種語言,邏輯都一樣。 它必須一樣。 萬一不一樣,那就糟糕了。 您一定在繞遠路,甚至走錯路了。 而這個邏輯,只有九個字。 先「聽到」 再「聽熟」 才「聽懂」

【第四十四場】:陪伴是自學最好的禮物|師資七班 甘憲平老師
家有三位自學生的甘憲平老師一路以來雖然辛苦,卻也沉浸在與孩子共學的幸福中。 曾經在公視《誰來晚餐》中分享帶領孩子自學經驗的 憲平老師,帶著孩子走上自學這條路,並非體制多麼難以適應、或者對孩子有什麼期望。她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希望孩子的成長過程,她一直都在;透過共學創造回憶,同時創造未來。 ⠀ 或許是因為如此,多年前蕭博士一場講座,讓她看見自己對於陪孩子一起學英文的期待,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猶豫、探詢,與接觸蕭博士的影片後,真正促使她學習雙母語、成為師資的,反而是學習語言後可以服務他人的那份大愛。 ⠀ 那麼,憲平老師在學習雙母語之後,跟家人們多了什麼樣的互動呢?孩子們怎麼看待雙母語呢?她又是如何實踐雙母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