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部落格

CLIL的真相
對很多臺灣大人來說, 包括讀這篇文字的您, CLIL是很陌生的四個英文字。 但,對所有的臺灣孩子來說, CLIL這四個英文字, 將影響他們一輩子。 CLIL是一種教育法的縮寫。 Content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把「內容」跟「語言」給「整合」在一起的「學習」。 整合跟學習,都是贅字。 重點是內容跟語言。

久功格的普世意義
地球人,有母語,當然不是三天兩天;地球人,學外語,確然只是最近幾天。換句話說,我們都還在摸索。摸著石子瞎過河,索求靈感給答案。我的九宮格,從音、形、義出發。音,再分成音素的盤點、音素的組合、音素的聲調;形,再分成可能的寫法、正確的寫法、好看的寫法;義,再分成字本身之義、字在句之義、字在文化裡之義。

煮泡麵、學英文跟雙語教育
煮泡麵,有三種狀況。最好,用沸水去煮;次好,用沸水去泡;最差,用溫水去泡。泡麵,就是自然拼讀,phonics, 以及終其一生的英文閱讀;而水,則是音素覺察,PA(phonemic awareness)。常溫水,就是一個臺灣人,對英語的「音素」的「覺察」的「基本盤」。 很可惜,那個基本盤,叫做「毫無覺察」。

【第三十一場】:孩子的好英文,何須假手他人?|師資二班 吳佩珊(佩佩)老師
有別於許多臺灣孩子在學習英文遭遇瓶頸,才有機會遇見雙母語,吳佩珊老師(佩佩老師)家的孩子是完整接受「先聽說後讀寫」的雙母語實踐者。 工作之餘 佩佩老師利用時間接受雙母語師資班的訓練,身旁的女兒欀穎從小就跟隨著她一同練習;於是,在孩子還沒進入學校接受英文教育之前,佩佩老師就先讓女兒浸淫在雙母語的發音練習,把英語的音素和聲音深深地印在她小小的腦海裡、耳朵裡和嘴巴裡。接觸雙母語3年的小欀穎,背誦童謠與英語發音的成果影片是小小星二代的最佳範例。 ⠀ 從前的人說 #易子而教 比較容易,也迷惘著找外師教孩子語言最道地?佩佩老師透過自己教導孩子的親身經歷,提供了我們另一種學習語言的思考。

用雙母語教外國人學中文──不斷進化的雙母語師資(百人百場側寫:王立德老師)
每週的「百人百場雙母語換人講」節目,總讓我有許多學習與看見,這次從 王立德老師身上看到的,是一位雙母語師資如何日益精進。過去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立德老師這樣形容自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在節目開始前,他列出洋洋灑灑十種職業,橫跨了不同領域,從業務、行銷、企劃工作,到產品經理、特助、經濟學老師、教中文/英文,還有舉辦營隊等,讓我猜哪一種他沒有從事過。或許就是因為這樣豐富的背景,造就了他獨特的雙母語教學經歷。

美國人學英文,輸臺灣人在起跑點上
我說:美國人學英文,輸臺灣人在起跑線上。 因為,他們美國人沒有「音素覺察」; 但是,我們臺灣人超懂「音素覺察」。 什麼叫「音素覺察」? 有四個指標,可以驗證您「覺察的深度」。

【第三十場】:用雙母語教外國人學中文|師資一班 王立德老師
王立德老師的正職是教雙母語(英語),休閒時間不是教雙母語(中文),就是在準備雙母語教材。 而這一切的開端,就是在八年前;他決定從科技業轉入教育產業,偶遇問老師的雙母語,進而在四年前加入師資一班,並於畢業後全職教雙母語。 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幸而得到很多人的幫忙,才得一直用雙母語服務眾人。立德老師教學「有教無類」,無論是大班小朋友、國小生、國中生、大學生、老闆到退休的長者,只要想學沒有不教的。教學也盡量達到「因材施教」,本著雙母語的精神,外觀上則依造學生的需求與身份,做細部的調整。 在教學雙母語過程中,立德老師體會到教育的核心精神就是—陪伴,讓他的分享陪伴著您度過歡愉的一天。

如何培養英文的閱讀能力?
美國教育部在2018年終於公開坦承,全美4年級的孩子有高達2/3閱讀能力未能達標。在凡事講究科學,講究理性,講究效率的美國,是可忍,孰不可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美國人的閱讀能力的低落問題,早是國王的新衣。只是,終於有人開第一槍了。而且,這一槍,是政府自己開的。因此,響徹雲霄。

雙母語如何進入體制教育?(百人百場側寫:彭雅玲主任)
彭雅玲教授(以下簡稱彭主任),曾任教育部國教署課程與教學國語文領域輔導教師、國家教育研究院國語教科書審查委員、南投縣教育處長,現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授,兼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主任、行政院農委會動物保護諮議小組諮詢委員。 彭主任專長為文學批評及語文教育,認為教育的重點在語文,語文能培養學生品格、端正言行。她於2018年接觸雙母語,並於2020年加入蕭博士雙母語師資五班。師資班結業之後,在她奔走下,雙母語課程先進入南投縣名間鄉中山國小推動,接著南投縣中寮鄉永和國小與埔里鎮中峰國小,也由師資陣容促成雙母語課程在校園進行;並於今年初邀請蕭博士前往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擔任「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兼任講師」,傳授雙母語教學法給即將投入偏鄉教育的師資生。

為什麼要閱讀?
因為要跟古今中外最聰黠雄辯的大腦/最皎潔高貴的心靈,先是滿腔敬意地小心靠近,再自不量力地以為能逼近,最後臣服而輕安喜樂於只要有機緣親近。 為什麼要牙牙學語?因為若聽力口語能夠正常發展,七歲開始就能閱讀。然後開始用生命去撰寫,專屬於自己的、一輩子的靠近逼近親近史。

致臺灣社會有心人的一篇雙語科普文
親愛的讀者,以上的文字,若您將「國語」替換成「英語」,您就知道如何讓自己的英語聽說能力,脫胎換骨了。因為,您知道英語的音素,有哪些嗎?您知道英語的音節,有哪些嗎?您當年學英語的時候,老師有這麼清楚交代,整個學英文的旅途,整個學英文的藍圖嗎?

【第二十九場】:雙母語如何走進體制教育(上集)|師資五班 彭雅玲教授
彭雅玲教授,學術專業為文學批評及語文教育。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南投縣教育處長,現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授兼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主任、行政院農委會動物保護諮議小組諮詢委員。 彭教授專長為語文教育,其豐富的學養與行政資歷,認為教育的重點在語文,語文能培養學生品格、端正言行。彭主任在因緣際會下接觸了雙母語,並於2020年加入蕭博士雙母語師資五班。 學識淵博、行政經歷豐碩的彭教授是如何看待雙母語,對於雙母語進入教育體制有什麼樣的洞見呢?她對於雙母語團隊/蕭博士有什麼樣的期許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