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百人百場

【第二十九場】:雙母語如何走進體制教育(下集)|師資五班 彭雅玲教授|加映蕭博士的精彩對談
彭雅玲教授,學術專業為文學批評及語文教育。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南投縣教育處長,現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授兼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主任、行政院農委會動物保護諮議小組諮詢委員。 彭教授專長為語文教育,其豐富的學養與行政資歷,認為教育的重點在語文,語文能培養學生品格、端正言行。彭主任在因緣際會下接觸了雙母語,並於2020年加入蕭博士雙母語師資五班。 學識淵博、行政經歷豐碩的彭教授是如何看待雙母語,對於雙母語進入教育體制有什麼樣的洞見呢?她對於雙母語團隊/蕭博士有什麼樣的期許與看法?

【第二十八場】:從家庭主婦到教學之路|師資六班 張雅勛老師
誰說 全職媽媽 不能追逐自己的理想?張雅勛老師,至今已累積一千場雙母語線上教學的經歷,自謙為「平凡的家庭主婦」的她,現在可是超級受到學生喜愛的「亞亞老師」! 這一切起源於自身對英語能力有所期望,沒想到加入師資班後她的天賦被發掘出來,加上對細節的講究,促使她持續鑽研怎麼樣教得更好,過程中不僅雅勛老師逐漸發光發熱,學生們也隨著她的引導下建立起學習語言、乃至在任何學習領域的自信心。 說來神奇,但其實也不神奇。雙母語如何改變她、改變孩子?邀請您一同來參加雅勛老師的分享。

【第二十七場】:回首這條英文自學之路|師資七班 何靜妍老師
雙母語師資班培育的老師之中,有不少是投入自學的家庭,本週邀請的 何靜妍老師,就是為了一雙目前四年級和中班的寶貝女兒,決定脫離教育體制,已施行自學模式一年多的母親。 和絕大多數自學家庭一樣,準備期間不免需要思考學什麼、如何學、學習資源從何而來,光是「怎麼教孩子英文」就讓靜妍老師費了許多心力找尋,直到巧遇雙母語…… 為什麼自學家長們願意選擇雙母語教學作為孩子們學習英文的後盾?雙母語能為踏上這條路的家長與孩子們提供什麼樣的幫助?邀請您一起來聆聽,解開心中疑惑!

【第二十六場】:國中成為「棄英」,竟然因為雙母語成為雙語師資|錢維貞(錢錢)老師
俗諺「有狀元學生,無狀元先生。」或許可說是 錢維貞(錢錢)老師的最佳寫照。錢錢老師自嘲早在國中就成了「棄英」,卻在多年後加入開星門,成為推廣雙母語的一份子。

【第二十五場】:我這樣教英文對嗎?十多年教學經驗的呂明穎老師,對於英文教育的反思
「臺灣的英文教學方式對於學生真的是有效益嗎?」在臺灣從事英文教育工作十多年的呂明穎老師,歷經了三家英語補習班再到北市三間公立學校、一間私立學校擔任英語教師以及成人英語的教學經驗等,心中對於「我這樣教英文是對的嗎?我如何教得更好?」存在著多年未解的疑惑。直到他接觸到了雙母語學習系統,一切就此改變。

【第二十四場】:幼兒園園長陳亭諭接觸雙母語,開啟了對孩子的啟蒙之旅
家有三位孩子的 陳亭諭老師,夫家經營讀經幼兒園多年有成,持續地將讀經的文化底蘊傳遞了一代又一代。可想而知,當亭諭老師接觸了與傳統讀經截然不同的雙母語教育時,有意導入雙母語教學在幼兒園的她,經歷了不少來自於家庭與家長劇烈的反對聲音。 如今亭諭老師不僅成功地在幼兒園中並行雙母語和讀經教育,幼兒園更成為當地雙母語認證的據點。你能想像,儒家書院牆上貼著安迪哥是什麼樣的景象嗎?她是如何做到擁抱傳統與現代,當時如何讓家長和長輩認同、使讀經和雙母語兼容並蓄的呢?

二十三場:「學習單」之王如何透過雙母語的啟發,開啟了他的教案之路 | 陳正智老師
花了六年時間,輾轉讀了三間大學,大學畢業後沒定性的 陳正智老師,因為工作抗壓性差,曾經一年換過六個工作,最終毅然決然投身公務,選擇當人民的公僕,作為一生的試煉。 因為某次偶然的機緣,加入雙母語師資班並且背被同學誤稱為「校長」的他,真實身分是一所中學教務處的師長。為了孩子的教育,正智老師化身為一位教育魔法師,廣蒐各式各樣的教育資源,並且秉持雙母語的教學熱情,變出一份又一份包羅萬象、取之不竭的學習單,幫助孩子在無垠的知識海裡遨遊。 想知道正智老師如何從沒有定性的過往變成教育魔法師嗎?歡迎大家一起來線上聽他現身說法!

二十二場:留英雙碩士的雯文老師,如何與孩子一同穿越臺灣教育體制的槍林彈雨
現代父母,都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當孩子到了就學的年紀,忙著送小孩到腦力/潛能開發、才藝班或是雙語夏令營…等等,希望將孩子的時間排滿,給予最多的學習養分。擁有英國雙碩士學位的 關雯文老師(倫敦政經學院國際勞資關係與人力資源管理、雷丁大學國際管理),何嘗不是如此。 作為一位母親,雯文老師和所有的家長一樣,對於子女的教育有著殷切的企盼,希冀早日將自己身上的知識不保留的傳授予孩子。早在大女兒中班時,雯文老師在家中書櫃最顯眼的位置已添購好各式的英文繪本,留學背景的她想像著每日可以讀誦英文繪本,讓孩子早日沈浸在外語的世界。

二十一場: 即將舉家出國生活的陳芷翎老師|是如何從雙母語的視角看待雙語教育呢?
陳芷翎 ,學生們喜歡稱Mandy老師。2017年認識雙母語,每天跟著兩個男孩互相學習一同實踐。 接觸雙母語之前有著海外生活、英文採訪編輯和接案譯書的經歷,雖然這些種種是英文能力的象徵;但直到遇見「雙母語」才明白可以有系統、有方法地將語言能力傳遞給下一代是多麼容易和開心的事情。 Mandy老師任教於雙母語學殿將近快四年,負責班級教學外也規劃多次學殿營隊;近期更帶著多位師資前進北市校園課後英文社團,教學開星門原創歌曲,推廣雙母語救聲員和66注音積木。 她亦喜歡在日常生活中透過雙母語的視角挖掘新鮮事,希望臺灣的孩子未來都能擁有悠遊雙(向)語言的能力。十ㄧ月即將舉家前往澳洲生活的她,是如何透過實踐雙母語教育,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呢?讓我們一起來聆聽。

二十場:偏鄉教育 謝旻汎老師|迷途羔羊的探索與實踐
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博士生,主修物理教育。同時為雙母語師資七班/開星門一班的師資,現為國中自然教師 台灣大學生機系畢業的旻汎老師,曾經擺路邊攤、賣便當、發傳單、當服務生、清潔工。曾在兩年內,每週來回台北與玉山;也曾為了考取教師證,重返校園,在兩年內修習99學分。 作為五個孩子的爸、偏鄉孩子的導師,他是如何接觸雙母語?如何為孩子們做出愛的抉擇?趕緊來聽聽他的分享吧!

十九場:英文高材生 黃國倫老師|英文高材生帶著雙母語重新走進親子教育與體制
政治大學英語系、師大翻譯所筆譯組畢業的黃國倫老師。曾任字幕員、影片翻譯、翻譯公司審稿員,以資訊及科技類翻譯為主;國高中教師、補習班教師、高中職行動教學優良教師。 英文背景看似優秀,修習教程時卻得上發音課;通過全民英檢高級,但無法完全聽懂英語新聞、影劇,心中充滿疑惑;教學十多年,卻無法幫助中下表現的孩子進步,只能勉強讓他們不排斥英文課;家中的國二大男孩,雖然父親教英文,但在體制的衝擊下,對英文的興趣岌岌可危;小三天兵弟弟,該如何不重蹈覆徹。這一切,一直困擾著國倫老師。 六年前與博士重逢於臺中,開始接觸雙母語,一步步印證下來,終於確定找到解決之道,開始不遺餘力推廣雙母語。

十八場:救火英雄 林智勲|遇到開星門教育,才發現原來我唸錯30年的英文發音。
服務於臺南市區消防隊的林智勲,曾經很有自信的認為很認識的[ɪ]、[æ]、[ɑ]、[ʊ]的英文發音,直到遇到開星門教育,原來我唸錯了30年了。 這些錯誤不是沒聽懂,而是在經驗裡從來沒有聽過英語人士大多數唸的音素。 碰到雙母語教學系統後,從師資班畢業後仍堅持練習與自己的小孩一起學英文,從此不再死記、硬背。在這個學習系統中找回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