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臺灣孩子學英文的根源癥結:不但沒有系統化,還迷信自然而然會內化

因為,語文的結構,是有脈絡的;
所以,語文的習得,是有次第的;
尤其,「外國」語文的習得,是絕對不宜混在一起學的。
除非,「你有那個環境」。
這是一句多麽成功的商業洗腦!
你,有「那個環境」嗎?
你,願意花多少錢?多少時間?打造出「那個環境」?
於是,全套美語,半套美語,安親美語,線上美語,親子美語環境DIY暢銷書,美語網紅……大行其道,大放厥詞,大發利市。
「那個環境」,就像「任何環境」:
若由高手來佈置,三下兩下,煥然一新,判若天壤;
反之,若是外行顧客,碰到無良商家,三下兩下,口袋空空,還憑空多了一堆中看不中用的垃圾。
▪那個環境只有三種方法營造
▪直接移民美國──但是你的母語就變成外語了
▪結果又要去美國營造國語環境
▪你的問題只是換個國家來燒腦
▪間接就讀美國學校
▪但是你的英文會比洋人差,中文會比華人差
▪不過你的英文會比華人好,中文會比洋人好
▪ It is a bottle half empty type of deal.
—
第三種方法,在這裡。
謹在此提供淺見:「美語環境營造係數」20231207版。
公式如下:
1. 每單位時間裡,學習者的耳朵,聽到「純美語音素」及其「單音節 CVC 組合」的數量,前者加權乘以3,後者加權乘以2。
2. 該單位時間裡,若聽到「同華語音素」,價值中性,不計分;
3. 若聽到「純華語音素」及其「魚目混珠在單音節 CVC 組合」裡,前者扣1分,後者加權乘以3。
4. 舉例:『萬,兔,three,four,ㄈㄞˋ。』
-1、-1、+2、+2、-3。
▪有心者可以幫我往下發展修訂
▪我有空就會深思設計
▪這不是我喜歡研發
▪這是眾生喜歡具體數據跟公式
—
「本國語文」的習得,也不是沒有次第,沒有脈絡。
那只是「看起來」,好像難易混搭,好像發音、單字、語法、對話、文化,五大控制變因,全都夾雜在一起。
「事實上」,孩子的大腦迴路跟口腔肌肉,還是默默遵循著該遵循的學習次第,在緩緩堆疊,緩緩成長的。
—
有個絕佳例子。
小孩子臭奶呆,長大,就「自然」好了。
哪有自然?那個「自然」,其實是好多好多親戚朋友,隔壁鄰居,合力調音,彼此安慰要寬心,安慰長大自然就好了,動輒三年五年起跳,所共同協助這個孩子走過來走出來的。
我們應該拿出這樣的同理心,這樣的自在度,這樣對孩子語言發展歷程的了然於心後的從容不迫……
放過孩子一馬,放過自己一馬,放過學校英文老師一馬。
—
可惜的是,當場景從母語換成外語的時候,情況就迥異了。
因為我們都對自己的英文程度,沒有信心;
卻又對自己判斷孩子的英文程度,超有信心;
尤有甚者,我們對判斷市面上五花八門良莠不齊的教學…
爆棚信心。
英文是這樣提醒我們的:Ignorance meets confidence.
—
當基礎的發音聽力,
跟進階的單字片語,
跟高階的文法句型,
跟活用的日常對話,
全部都被攪和在一起的時候,
教的人,會手忙腳亂,會左支右絀,會搞不清楚:
奇怪,臺下孩子在不會的,到底是哪裡不會?
學的人,會左右為難,會似懂非懂,會搞不清楚:
奇怪,臺上老師在教我的,到底想教我什麼?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這種「偽美語環境、類美語環境」的教學方式,
其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問答的陳腐老舊,而在於:
1. 若孩子的 thank 不吐舌頭,要不要當場微調?
2. 若孩子不知道 fine 的意思,要不要跟他們說?
3. 若孩子不知道 I’m 跟 I am 都可以,要不要解釋清楚?
4. 若孩子想回答我今天不太開心,要不要補充教學?
以上四個問題,是每間英文教室的中師外師,每節課都要面對的。
我們有沒有清楚的原則,讓老師有所適從?
還是看當下心情,選擇性回答?
還是全都推給「孩子自然而然就會了!外國人不也這樣?」
—
我們要嚴肅面對一個問題:
我們臺灣的英文教學,到了不改不行的十字路口。
究竟,第一步,是什麼?
不是學26個字母喔!
(那是「讀寫」能力,不是「聽說」能力。不可能排前面。)
更不是直接跟洋人對話。
(那是「母語孩子」的特權。我們根本不能複製。除非一天八小時,身邊全都洋同學。那不就在美國了嗎?)
也不是零零星星的單字,點綴式,加減教。
(那是75年來的老路。那是滿足阿公阿嬤愛孫子的心。)
—
學英文的第一步,叫 PA。
若臺灣只有看這篇文字的您,知道叫 PA。
那,您的天命,除了幫我點讚,恐怕還要將人點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