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PA 是臺灣74年來的第五波英文教改

1. PA 是什麼?PA 是學英文的第一步。
美國政府驚覺,高達四成的小四學生,有英文閱讀障礙,因此美國國會在2000年,提出了厚達400頁的科學檢討報告書,並將結論濃縮成一個「五層閱讀金字塔」。
該金字塔明確指出,學英文的順序,必須是
PA➜Phonics➜Fluency➜Vocabulary➜Comprehension
–
2. PA 怎麼學?PA 就是 phonics,但不能出現英文字母。
在美國國會提出 PA 概念後,英國政府、澳洲政府旋即跟進。
這三個國家的母語都是英文;
這三個國家的孩子,都面臨英文閱讀障礙;
這三個國家的教育部,都抓破腦袋,
用「不看到英文的方式教phonics」。
這三個國家的共同結論:用44張圖片,代表44個英文的音素。
舉例:
羔羊(lamb)=冰棒(lollipop)+螞蟻(ant)+老鼠(mouse)
這三個國家的共同窘境:用哪44張圖片?全國沒有共識。不同的老師,不同的書商,都有不同的選擇。
–
3. 美國英國澳洲人,能用圖片學 PA,臺灣人不行。因為英文是他們的母語,他們只是有「閱讀障礙」,不是有「發音聽力障礙」。他們知道冰棒的英文是 lollipop,而且發音聽力都是完美的。我們不但不知道冰棒的英文,也需要從頭打磨聽力跟發音。
–
4. PA 既然不能用英文字母學,又不能用圖片學,那該用什麼學?
答案昭然若揭:用注音符號學。
但,傳統的注音符號,不但數量不夠(只有37個,英文有44個音素),也無法全部直接對應(例如 /e/ 雖然就是ㄟ,但是蝴蝶音可不是ㄝ)。因此,需要做出系統性的微調。
–
5. 這個系統性的微調,已經完成,名為《44 PA注音表》。
至此,臺灣的「第五波英文教改」,蔚然成型。
第一波,是梁實秋教授引進的 K.K. 音標(許多人的國中回憶)
第二波,是補教業者引進的 No Chinese(如今全英語的濫觴)
第三波,是補教業者引進的 phonics(明顯違背英美澳的科學結論)
第四波,是不知名者引進的 CLIL(用英文教體育音樂等等學科,也就是現在吵翻天的雙語政策。)
–
第五波,
是趙元任博士團隊發展的《37音版:中文的國語注音系統》
被蕭文乾博士團隊改良成《44音版:英文的 PA 注音系統》
將上百位博士團隊組成的「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國會報告的科學結論,加以
在地化、
科學化、
系統化,
落實在、灑滿在臺灣這座寶島上,
祝福著每一個有心想學好英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