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Ignorance + confidence + indifference

meth 跟 math 的發音,一樣不一樣?
meth 跟 math 的意義,一樣不一樣?
meth 跟 math
若各級英文老師,發音發成一樣,對孩子不太好吧?
meth 跟 math
若雙語數學老師,發音發成一樣,對孩子不太好吧?
—
meth 跟 math
發音差別,只在後者多了一個ㄚ的聲音。
一個唸ㄝ,一個唸ㄝㄚ。
這個差別,從來沒人用注音符號去解釋。
我們臺灣學英文,都已經74年了。
我們還在用下面 5 種方法去解釋。
1. 口腔側面圖。
2. 母音分佈表。
3. 上顎下顎舌根,誰抵住誰,誰輕輕碰到誰。
4. 老師示範口型,大家各憑本事。
5. 用盡形容詞:嘴巴張開,張大,近似嘔吐等等。
—
我說:
都2023年了。
梁實秋英漢字典都變 chatGPT 了,怎麼還在糾結這個啊?
就一個唸ㄝ;
另一個唸ㄝㄚ。
比賽結束。
—
1992年,我就開始正式說這件事了。
從一張手寫的講義開始,
從臺大外文系學會外面的一張板凳開始,
我整整講了31年,沒人甩我,
我只好不停調整,不停升級,不停反省
講到現在,我用同樣的注音邏輯,
出版了8000字的發音字典,
申請了6項專利,
研發了點讀產品,
設計了 linebot 機器人,
創辦了一個政黨,參與政策制定的立委選舉,
創辦了一個學會,建立公益推廣的綿密通路,
培訓了1500位調音師,
一起陪我重走那條被打臉被潑冷水的淬煉天堂路。
—
可愛的臺灣社會,
寧可相信當年的小學老師,
不肯相信我這位師大英語系講師;
寧可相信永遠看不懂的圖表,
不肯相信ㄝ跟ㄝㄚ的說法;
寧可浪費生命,去不斷揣摩重聽看鏡子雕口型,
不肯閉起眼睛,唸一次ㄝ跟ㄝㄚ,然後開悟;
寧可花錢!花錢耶!去找外師學!
一位外師說:嘴巴要開一點!
一位外師說:下巴要往下掉!
我說:差別就是要有ㄚ。
我再說:ㄚ就是外師說的 嘴巴要開一點!
我又說:ㄚ就是外師說的 下巴要往下掉!(Drop the jaw!)
—
可愛的臺灣社會,應該要
為了憐憫孩子,
為了伸張公義,
為了存養謙卑,
為了愛
end our ignorance,
end our confidence,
end our indifference.
—
臺灣孩子學雙母語,面對的挑戰,不是英文,是大人。
不是大人的教學,是大人的三位一體無無無。
蒙昧無知(最反對的,通常是英文老師,堅守己見)
目中無人(最不屑的,多半是留美父母,自視甚高)
冷漠無感(最難推的,永遠是孩子已大,事不關己)
—
在下當然懂箇中玄妙。
堅守己見,自視甚高,事不關己,
都是自己,自己,自己。
老我,小我,自我;
我執,我見,我慢。
—
學英文,在臺灣,不是教育問題,是信仰問題。
—
這樣的三位一體,真的堅不可摧。
還好,我有無堅不摧的法寶。
無條件的愛。
▪不是我能給予啦
▪而是我願意領受
▪然後我順手轉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