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雙母語開啟全方位學習之路(百人百場側寫:陳正智老師)

身體的增長是全方位的,如同孩子在成長的時候頭和四肢是同時俱進,而非先長頭再長腳,也非手腳長齊了再長頭。身體如此生命亦然,生命的成長亦是同一時間多面向的累進,好比當人經歷一段旅程時,對於人事時地物的體驗和吸收是同時進行的,並非只能單一感受各自獨立。
聽完在雙母語界素有「校長」稱號的 陳正智老師昨日的百人百場分享講座,讓人對「雙母語學習」有更多的看見。在高雄一所中學教務處任職的正智老師,接觸到雙母語教學系統之後,化身為一位教育魔法師;廣蒐各式各樣的教育資源,並且秉持雙母語的轉換精神,變出一份又一份包羅萬象、取之不竭的學習單,幫助孩子在無垠的知識海裡遨遊。除此之外,更嘉惠許多關注於雙母語學習系統的師長與家長,因此在雙母語的社群裡,正智老師的教案與學習單,是許多鐵粉的殷切期待。
一般人提到「雙母語」,會聚焦在「語言學習」、「發音」、「英語」等面向,但是透過正智老師的教案與學習單,讓人明瞭雙母語的應用,除了語言之外還有著許多可能。
一人報名,全家受益
「對蕭博士的內容保持懷疑」、「找出真實生活可印證之處」與「改造適合學習對象的教案」是正智老師接觸雙母語課程時秉持的原則。
每每從課堂聽講之後,回到家的正智老師都會與老婆分享今日的學習;「你們老師講的話一定都對嗎?」從老婆的提問和提醒中,正智老師理性地對於每堂的新知進行探討和梳理,並進一步在生活中找到可以說服自己的「理由」。吸收了新知、驗證了知識,接下來就是運用知識了。正智老師從雙母語課堂上「輸入」知識,並於課後透過製作教案「輸出」教導孩子。「先教會自家小孩,再來談推廣。」秉持著這個想法,正智老師一路以來實踐著課堂上的所學所聞。
從自己的學習,到與老婆客觀的探討、驗證,最終落實在孩子身上,「一人報名,全家受益」是正智老師之於雙母語師資班的寫照。
多工效益,轉念思維
雙母語的「雙」是雙向的,能從這裡到那裡,也能從那裡到這裡,並非是單行道。以語言來說,意即中文與英文的世界是雙向的,能同時學習,相互之間沒有排斥。這個語言學習的概念到了正智老師身上,成為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實踐與體會。
「如果說,雙母語是一種可以同時學習兩種語言的方式,那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代表著做一件事情可以有著多種效益。」帶著這樣的想法,正智老師舉例了在練習拼英文單字時,同時運用了鍛鍊高山體字型的練習;而非將「拼字」和「書寫」視為兩件事情。
他更舉例,在學校辦理研習會議時,都會在桌上放置印有出席人員職銜與姓名的桌牌,而這個桌牌通常只有一面印刷,而反面往往是空白的;自從加入雙母語的概念之後,他將桌牌的背面,左側放入單位、職銜與姓名,而右側則加入了與會人員最為關心的會議流程。於是,桌牌再也不是冷冰冰的名牌,而是多工的資訊版。
「雙語唯一的訣竅就是『轉』。」正智老師提到當時他參加「蕭博士雙母語師資三班」的課程時,蕭博士提到了這樣的概念。語言是靈活的,「轉」是轉念、轉機和轉譯;為了能到達語言的信達雅,任何轉都是必要的過程。於是正智老師的體會,是將單向的思維成為了多向的思維,最重要的是,創造了「負能量的正面價值」。
他隨後舉了兩個與孩子相處的負向經驗為例:路上遇到了車禍,一同陪孩子到警局的經歷,以及孩子外出使用google地圖時的迷途經歷。而這兩個看似糟糕的際遇,都成了父子倆成功刊登於報刊的投稿經驗。看似負向的經歷最終有了正向的結局,關鍵在於能不能「轉」得過去。正智老師的分享,著實讓人佩服。
圖文仿作,成功從模仿開始
「模仿是最好的學習。」在正智老師的PPT裡,有這麼一句。而這與蕭博士提到雙母語的語言學習鷹架第一階段「小鸚鵡」不謀而合。「現代人普遍不尊重專業,其中的原因是沒有動手實作過。」他進一步表示。於是透過「改造研發」和「生活應用」,他以參考範例製作獎卡,以及帶領孩子閱讀報章雜誌練習找尋關鍵字、下標題等──藉由大量的「模仿」取得學習素材,再將其微調,鍛鍊練習的技藝。最重要的是,他分享了如何在學習了蕭博士英文習作的《很有將》之後,將其調整為《有很將》的想法和歷程,這些都是具體展現「成功從模仿開始」的例子。
他隨後透過「學習單」,分享如何透過《有很將》搞定孩子的週記架構,從3句話到9句話,透過三階段「有」→「很」→「將」的思維開展,完成孩子思考的脈絡。「把《很有將》變成《有很將》實在是很大膽的決定。」節目進行中我抽空對旁邊的大蒨醫師說。「對,而且他有清楚的原因和邏輯。」大蒨醫師回覆。
自身學習、客觀探討與教學運用,正智老師《有很將》的英文寫作概念,實在值得讚賞。
雙母語,就是最好的學習單
正智老師為講座準備的PPT有41頁之多,在過往的來賓中,這樣的簡報頁數算是數一數二的。原先綵排時,很擔心屆時節目進行會超時爆表。然而實際進行,正智老師確實一氣呵成,毫無間斷與超時,如實地在晚間8:30分來到簡報的尾聲。
他的「365天讀報計畫:每日一詞」以及「讀報的十個關鍵字」是同樣身為一個父親感到仰之彌高的學習單。「要如何認真才能做出這樣的資訊讓孩子依循?」我不免在正智老師分享時反覆思考著這樣的問題。
「要讓孩子習得一輩子可以帶著走的技能。」在講座的尾聲正智老師提到了這樣的概念;而這個概念只得是「發音」是「童謠」還是什麼呢?
「致敬光頭,拆解光頭創界的思路,發展適合自家的教材。」在PPT最末頁,正智老師分享了這句話,告訴我們在雙母語師資的課程裡,蕭博士的創建和概念很多,任何的體會和運用都是最為珍貴的實踐。
從多工到轉念,從模仿到實踐。雙母語在正智老師身上的故事是如此精彩,他就像是一個教育魔法師,將雙母語的原理變化和運用,讓人看到了熱鬧也看到了門道。
感謝臺雙殿授權使用『蕭博士 PA 美語』發音教學系統
【百人百場健正分享 第二十三場│陳正智老師】←觀看影片請點
封面圖像:師資一班 黃姿樺老師作品《小杏人:125-010》(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