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26175317 7175949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任何學問,從買菜煮菜,到頂讓店鋪,到化學元素表,到美肌軟體的傅立葉轉換,都避不開永遠的第一步驟:
清楚盤點「最小單位」。
煮菜前,總要知道砧板上冰箱裡,有多少料吧?
頂讓前,總要知道報表上倉庫裡,有多少貨吧?
學英文前,總要知道,有多少符號?多少聲音吧?

字母,是英文視覺的「最小單位」;
音素,是英語聽覺的「最小單位」。
字母,有26個:多數人知道;
音素,有44個:太少人知道。

臺灣人的英文,從事倍功半,到事半功倍,只有六句話的距離。
1. 學英文的順序,是「先聽說」「再讀寫」,不是「先讀寫」「再聽說」。
2. 所以,學英文應該要「先學音素,再學字母。」
3. 因此,美國教育部說:『先學 PA,才學 phonics。』
4. 但是,臺灣從教育部到何嘉仁都說:『先學 phoncis。』
5. 而 PA 這兩個字,我們臺灣學英文74年了,連聽都沒聽過。
6. 每間英文教室裡的臺灣孩子都在哀嚎:
Phonics 明明就是把「音素」跟「字母」連結在一起的,充滿例外的,複雜系統。我才七八歲,怎麼學得會?

結論:
臺灣人學英文,之所以事倍功半,不是我們學生笨,或老師懶。
恰恰顛倒。我們的孩子很聰明,我們的老師超認真。
因此,孩子格外氣餒,老師格外氣。
那沒辦法!我們的學習順序,就剛好顛倒了你要怎麼辦?

我附上三張圖。
一張,是美國教育部的閱讀金字塔,清楚表明 PA 先於 phonics。

一張,是PA的進一步闡述:包含 blending 跟 segmentation。

一張,是臺灣教育部的國小英文課綱,清楚把blending跟segmentation,從 PA 這個階段,誤放到「字母拼讀」這個階段。

我知道,這些資訊,灰濛濛的,很難一刀切開,分出誰黑誰白。
▪PA 注重單音跟組合的基本精神我同意有出現在課綱的那一行
▪但 PA 的關鍵配套叫做不可以讓孩子看到英文字母
▪但只要有在臺灣學過英文的人都知道那形同虛設
▪我們都是直接用英文字母學發音
▪我們誰看過44張小動物的圖卡了
▪光是音素有哪44個就考倒所有英文老師了
▪但是有哪26字母卻清清楚楚
但我深信,有些明眼人,知道 PA 就是孩子缺的那塊拼圖。

次序顛倒學英文,讓臺灣孩子傷痕累累;
次序井然學英文,讓臺灣孩子微笑自信滿面。

圖:Pexels圖庫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