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購物車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26175317 7175949

雙語老師的兩難,請讓在下來舒緩

臺灣有很多很多「學科老師」,在轉型當「雙語老師」。
他們這個「轉型」,是根據一個叫做CLIL的,源自於芬蘭,盛行於歐盟的一種教育方法。
這方法的精髓,就六個字:用外語,教學科。

但這六個字,足以動搖臺灣的雙語國本,乃至教育國本。
茲事體大,容我一個字一個字解釋。
外語,當然是英文,這毋庸置疑;
學科,就姑且舉例,說是音樂吧。
那這六個字,就只剩兩個動詞:用;教。
『用英文,教音樂。』
而這個「用」的比例,可以極高,可以極低,都算是CLIL。
我接下來的論述,跟這個英文使用比例多高多低,毫無關係。
所有關心這個議題的您,都歡迎對號入座。

只要您稍微google這個攸關國本的教育議題,
您就會發現,在雙語教學圈裡,有一句響徹雲霄的鐵律:
『教雙語,不是教英文。』

說得真好。
「教」的對應面,是「學」。
換句話說,全臺灣的孩子,在雙語音樂課上,
都不是在「學英文」,而是在「學音樂」。
問題是,那英文的角色呢?
我們大費周章,勞師動眾,
編列超過100億,在幹嘛呢?

讓我們用最直觀,最直球對決的中文方塊字,
一個字一個字,來為我們可憐的雙語孩子,
贖回他們的童年跟他們的受教權吧。

如果,雙語老師,是在「用」英文,「教」音樂;
那麼,臺灣孩子,是在「?」英文,「學」音樂呢?
那個「?」,您會填哪個動詞?

我的意思是,
老師在上面「教」音樂,
孩子在下面「學」音樂。
這誰都聽得懂,您我都是這樣長大的。

但是,您我都沒有的成長經驗是:
老師在上面「用」英文的時候,
對下面的孩子,產生了什麼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英文老師在「教」英文的時候,
孩子,在「聚精會神」;
孩子,在學英文。
學科老師在「用」英文的時候,
孩子,在「耳濡目染」;
孩子,在學老師。
學老師什麼?
學老師如何用英文。
而音樂老師心裡嘀咕:
我這輩子,除了在你們這堂音樂課上,根本就不會用到英文。

Well,音樂老師在「用英文」的時候,
一定會散發出、流露出、表現出、外顯出……
「自信」「手法」「時機」「技巧」「感覺」吧。
請注意,我非常刻意地避免了,
這位音樂老師在「用英文」的時候,
會「使用」的發音、單字、文法。
我只能很迂迴地去說什麼「自信手法時機技巧感覺」。
因為我只要一談到「發音單字文法」,就談不下去了。
因為這又會觸及到雙語教學圈的,
另外一句響徹雲霄的鐵律:
『不要糾結在學科老師的英文發音跟單字跟文法。』

為什麼不要糾結在這裡?
孩子不是會聽到發音,看到單字,接收到文法嗎?
這,就必須回到第一鐵律:教雙語,不是教英文。

那好。我們別鬼打牆跳針。
我們來講結論。
當音樂老師在「使用英文」時,
他們總會「散發」出「流露」出「展現」出
「自信」「手法」「時機」「技巧」「感覺」吧。
而臺下孩子,
總會去「吸收」「感受」「模仿」「內化」「回應」這些
「自信」「手法」「時機」「技巧」「感覺」吧?
您有沒有發現這件事情的荒謬?
我是要如此小心翼翼地避免談到
國王沒穿新衣
房間有隻大象。

臺灣的雙語政策房間裡,
有位國王,穿著新衣,騎著大象。
我們心知肚明,學科老師的英文爛到……
孩子絕對不能「聚精會神」跟他們「學」英文;
但我們居然放任孩子
天天天天每節課每節課
「耳濡目染」老師如何「用」英文。

▪是單純教英文比較難
▪還是用英文教音樂比較難
▪是英文爛的人比較會用英文
▪還是英文好的人比較會用英文
▪學科老師不敢一個字一個字教英文
▪怕給小孩子當錯誤的示範
▪但是卻都很敢一堂課一堂課用英文
▪要給小孩子當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