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
- 註冊

煮泡麵、學英文跟雙語教育

煮泡麵,有三種狀況。
最好,用沸水去煮;
次好,用沸水去泡;
最差,用溫水去泡。
—
泡麵,就是自然拼讀,phonics, 以及終其一生的英文閱讀
而水,則是音素覺察,PA(phonemic awareness)
—
常溫水,
就是一個臺灣人,
對英語的「音素」的「覺察」的「基本盤」。
很可惜,那個基本盤,叫做「毫無覺察」。
—
您一定心裡嘀咕:
蕭博士您說的那麼斬釘截鐵,
那為什麼大家都還是學得會自然拼讀呢?
我看我家小孩,我看我自己,還是會唸英文啊。
—
是這樣的:
因為雖然對「英語的音素」毫無覺察,
我們可是對「國語的音素」大大充滿覺察。
我們每個人,
都花了整整六年時間,
去覺察國語的音素。
到了七歲,才上小學,去把這「37個音素」,
正式符號化,學會怎麼寫注音,
然後,藉以當作過渡的橋樑,學會認識國字。
然後,把注音丟掉,
從一個「用注音間接識字」的孩子,
變成一個「用國字直接識字」的大人。
—
換句話說,
我們雖然表面上看起來,
是在學「英語的拼讀」,
可是事實上,
我們都是在用
「國語的音素跟覺察力」去發出、去組合、去感受、去強化
「英語的音素、音節、音調、音感」。
—
而這個現象,我們每個人都有親身經歷。
1. 小時候,都用「國語」注音去標註「英語」發音。
2. 長大了,我們說「英語」,都有許多「國語」的影子。
3. 我們「聽英語」,總覺得「速度太快」「連音略音太多」。
—
其實,會覺得連音、略音太多,
就是一個人對「英語音素」的「覺察力」太弱。
因為所謂的連音,說穿了只是一種「聲音的組合」。
只是,這種組合方式,
我們的口腔跟耳朵,
沒有經過大量練習,
因此,我們的大腦神經,
沒有建立習慣的迴路。
同樣的道理,所謂的略音,說穿了只是一種「聲音的弱化」。
只是,這種弱化方式,
我們的口腔跟耳朵,
也沒有過大量練習,
因此,我們的大腦神經,
也沒有建立習慣的迴路。
—
各位有愛的臉友,
您愛的對象,
可能是孩子,或臺灣,或真理,或自己
不論如何,一個人,不可能無愛。
因此,懇請您思索一下,
這篇文字所提出的,
其實是天翻地覆的
到底如何學英文的
典範轉移。
—
全臺灣都在瘋狂雙語。
政府編列了100億。
雙語學科老師,疲於奔命,苦不堪言。
教授學者,看法兩極,有人唱衰,有人唱和。
國家層級的語言教育政策
卻讓個人層級的學科老師,
去孤單單地研發、執行
最後,則是讓一整個下一個世代,
去承擔惡果苦果。
—
您隨便去google一下:KK音標 vs 自然發音
您會驚覺,多少高手,多少內行人,多少業者,多少雜誌,
都辦理過兩者的研習營,寫過擲地有聲的比較文章。
您知道嗎?
那就相當於,
一群學者專家,耗費心神,
煞有介事地去開研討會
比較一下 統一肉燥麵 vs 維力炸醬面
然後,用常溫水去泡。
然後,爭得面紅耳赤。
然後,從來沒想過,問題不在麵,在水。
—
學英文,就是煮泡麵:
泡麵,有各式各樣的價位跟口味;
那就是各式各樣的英文課本跟英語雜誌。
也可以不要吃泡麵。
吃油麵、白麵、甚至講究一點的刀削麵。
那就是各式各樣的經典文本。
—
一般課本,是泡麵;
經典文本,是白麵。
音素覺察,
則是每個有志於學英文的人,
身上都急需加熱煮沸的常溫水。
—
換句話說,
我們臺灣的每一個家庭
都急迫需要去學會如何
系統化地覺察音素
高效率地覺察音素
有次第地覺察音素
手牽手地覺察音素
—
這牽涉到四個步驟:
1.
把英語的44個音素,
唸準唸滿,
聽熟聽滿。
2.
把這44個音素的最關鍵的8800種組合
唸準唸滿,
聽熟聽滿。
3.
讓這些聲音的組合,在大腦裡建立牢不可破的神經迴路。
4.
讓嘴巴跟耳朵,透過密集的訓練,建立起強而有力的肌肉。
以上這四個步驟,
正是我研發的「雙母語調音課程」的獨家大絕。
—
但,這套調音系統的普世性價值跟啟示,
遠遠不僅於此。
以上這四個步驟,
是有外語習得的全球脈絡的。
雙母語調音系統,
其實就是美國國會在1998年公佈的「閱讀五部曲」的
第一部曲 PA (phonemic awareness)的
臺灣的全球示範版。
—
我們比美國小學,領先了至少一個世代。
他們只是知道應該要學音素覺察。
但他們每位老師跟學術單位,都還在孤軍奮戰。
還沒有出現那個一統江湖的學習系統。
—
關於音素覺察
這個極度含糊混沌卻又重要無比的「道」,
我已在有意無意間,
思索、研發、優化、推廣了30年。
現在,仍曲高和寡,知音甚少。
但,德不孤,必有鄰。
我很積極,但不縈於懷。
—
因為英文不但是美國的母語;
而且連他們國會1998年自己公布的政策,
在2022年的今天,仍有一半的小學老師,
故步自封,好官自我為之,完全不甩PA,
仍然堅持第一步,就直接跳到教phonics。
這些美國小學老師,
即便眼前充滿了科學證據,
充滿了先學PA的孩子的進步數據,
卻仍然無動於衷,
他們是熟悉的母語;我們是陌生的外語。
他們有國會在推動,我只是一介吹哨的平民。
因此,我很著急,但也很淡然。
—
人性如此,人世如此。
—
只是我很替孩子抱屈。
很替受過英文的傷的人抱屈。
很替現在仍然覺得自己英文爛的人抱屈。
更爲現在還傻傻在
直接教phonics的那些
直接學phonics的那些
百萬老師跟學子抱屈。
都民國幾年了。
美國國會都已經公佈快半世紀了。
我們應該要做點基本功課。
—
你們知道嗎?
我們都吃了一輩子用溫水去泡的泡麵。
然後羨慕地看著人家,大啖用沸水去煮的正常麵。
—
學英文,是煮麵:
第一步,要將水燒開,叫做PA,phonemic awareness,音素覺察。
第一步不是phonics。那是第二步了。那已經是把泡麵打開了。
最後一步,則是選擇要泡麵,還是正常麵。
那就是畢生閱讀的文本選擇。
—
那臺灣如火如荼的雙語教育是什麼呢?
是根本不把泡麵當主食。
是拿乾的泡麵,
把它當作餅乾零食,
點綴在音樂課美術課體育課上的。
擺盤用的。
—
英文從國家力推的主食,
變成每一個學科的擺盤,
而學科知識理應主導,
英文只好淪為虛應的龍套,
這就是雙語教育的根本困境。
—
我的意思是:
每個學科,
都是主食,
都有自己相對應的基本功,
自己相對應的把水煮開。
不該互相干擾。
讓學科上帝歸學科上帝,
英文凱撒歸英文凱撒。
這不是走回頭路;
這是當歸路。